三农情怀教育对高职学生农业就业意向的影响

2018-04-20 03:40林建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林建华

摘要:分析了职业感情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三农情怀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logit模型等,实证分析了三农情怀教育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的教育形式对三农知识掌握、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影响不一,课堂和学科竞赛等专业、规范、系统、深入的教育形式效果更为显著,并给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三农情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意向;职业情感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12-0050-0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国内高校存在在校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难、就业后频繁跳槽等问题,受教育层次和教育资源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相关问题更加严峻。本文拟通过文献梳理大学毕业生学业和职业发展关系,探索职业情感教育在学业和职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主要表现在综合素质不强、专业水平不高、缺乏职业理想[1]。部分高职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迷茫,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加强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高职学生学业和职业发展,以促进就业为学习目标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加强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理想、敬业精神教育[2],增加个人对专业的认同和情感依赖,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以及务实的人生观,促进个人对工作的适应性[3]。

然而,在“三农”领域出现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就业环境、工资福利待遇等因素影响,农业专业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现象普遍,农业人才供求矛盾突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这体现了国家与社会对有情怀的三农人才的迫切需求。

高职学生职业选择受到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有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佛隆的择业动机理论、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和鲍亭的心理动力理论,以及加入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克鲁姆波特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这些理论大部分应用在个体的职业咨询与指导中,在实证分析中,重点考察职业认同、职业价值观等因素影响[4]。

目前,职业价值观领域研究较多的有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承诺和职业情感等概念,以下做简单的辨析。职业道德侧重职业活动的行为规范调整[5]。职业理想侧重职业境界、人生奋斗目标的追求[6]。职业承诺(Occupational Commitment)体现员工对职业有着积极的认同感[7]。情感教育重点培育情绪、态度、信念[8],增强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创造成功的职业经验。职业道德重在约束职业活动的行为规范,与职业理想、职业承诺和职业情感等三个概念是职业教育中的“底线”和“高线”。职业理想教育侧重在大学阶段对学生职业理想的树立,而职业承诺更加强调员工入职后对职业积极认同感的培育。职业情感教育则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能有效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和端正毕业生就业观。本文重点研究职业情感教育。

职业情感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反省应变、抗挫折和交往合作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9]。而职业教育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情感教育,目前只在师范、医护等专业中有探索和研究[10]。实施情感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注重发挥高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作用[11]。

黑格尔说过,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无论是在专业学习还是职业岗位上,职业情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专业情感增强专业学习动力,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职业情感增进岗位认同感,树立职业理想,加强职业生涯管理,促进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本文尝试研究涉农高职学校的情感教育对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和职业选择观的影响,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案例,通过调查,从受教育者评价、职业选择意愿等方面实证考察其三农情怀教育效果,总结经验和规律,提供指导建议。

二、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浙江省供销社主管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共建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示范性高职院校,以服务“三农”为办学宗旨,构建以三农专业为特色、以现代商贸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

2014年开始,在全院开展了三农情怀教育,在第一、二、三课堂分别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以培养拥有三农职业情感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第一课堂中,成立三农情怀教育课程组,撰写专门教材,开设公共必修课;在专业学生中,组织三农领域学者专家来校做专业讲座。在第二课堂,组织三农情怀主题演讲、三农主题创新创业等活动;在第三课堂,组织学生开展三农情怀社会暑期活动,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开展社会经济调查等活动。学院逐步建立起全院学生基础教育、专业学生特色教育的分类分层三农情怀教学体系。

三、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三农情怀教育的效果评价

为了考察学院三农情怀教育效果,也为改进教育形式和效果提供建议,笔者在学院2013、2014级学生中开展专项调研。

(一)样本特征

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275份,涉农专业学生占到44.80%。二年级学生占到63.08%,主要考虑三农情怀教育在二、三年级进行,此外一般高年级学生对职业与就业认识要更加清晰。女生占65.59%,与学院整体性别比一致。来自乡村的学生占到80.29%,学生干部占到38.35%,与学院生源结构相近。(见下页表1)

(二)教育形式评价

在对三农情怀教育形式效果评价中,分为第一、二、三课堂进行评价。在第一课堂中,在全院二级学生中开设了“三农情怀”选修课,调查中只有53.02%的学生表示参与过,低于样本二、三年级学生比例。第二课堂中,列举讲座、竞赛和演讲文艺等校园文化活动,其中69.94%的被调查者表示参與过,校园文化活动次之,学科竞赛专业性最强参与比例最少。在第三课堂中,46.23%的学生表示参与过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低于二、三年级样本比例(一年级时组织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能否举例说明为依据,参与效果好的分别是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和学科竞赛。参与比例讲座最高,综合效果评价学科竞赛最好。整体效果排序为第二课堂、第一课堂、第三课堂。(见下页表2)

(三)三农认知评价

调查中设置问卷考察被调查者对三农知识了解情况,设置了一般性和专业知识问题。问题设计以4.2分为基础分,表示被调查了解普及性三农知识;6分以上为优秀,表示被调查者对三农有着深入认识,尤其对家乡三农发展的了解。调查结果见表3,显示被调查者三农知识了解评价为平均值4.602,其中高于基础分的被调查者占到56.27%,表示大部分样本学生了解了普及性三农知识。17.20%的被调查者达到了优秀级别,低于专业学生的比例。

由表4可见,样本学生的三农认知与三农情怀教育三个课堂关系比较密切,相关性最为显著的是课堂、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课堂,其次是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课程作为知识传授的传统主渠道具有独特优势;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作为知识应用形式,在三农知识掌握上具有辅助作用。校园活动知识性最弱,所以相关性最弱。

(四)三农情怀教育对农业就业意向的影响

1.模型选择

Logit模型是一种简单且经常被使用的概率选择模型,岳德军等人使用Logit模型实证分析职业认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笔者加以借鉴引用。

2. 变量解析

(1)个体特征变量。根据可能对高职学生农业就业选择的影响把以下个体特征变量纳入考察范围:性别、居住区域、农业生产资料拥有情况、直系亲属经营农业情况、主要收入是否来源农业、专业是否涉农、学习年限、是否学生干部。

(2)三农情怀教育变量。“活动参与”是考察被调查者参与三农情怀教育三个课堂活动情况,以参与活动类别数为取值;“活动评价”是考察被调查者对活动评价,取三个课堂的平均值;“三农技能”是考察被调查者组织三个课堂活动能力,以是否参与三农主题活动组织为取值;“三农知识”是考察被调查者对三农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以调查问卷三农知识考题得分值;“三农职业愿景”根据职业决策平衡单,将涉农工作为职业决策对象的评价值。

(3)职业决策因素。在综合罗德明、张莎等人在对职业生涯决策平衡单上的研究,采用“自我—他人”“物质—精神”四个维度来描述平衡单,分为自我物质、自我精神、他人物质和他人精神四个变量[12-13]。同时把有无进行过职业测评作为职业决策是否科学来考察。

3.回归结果

(1)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因素分析。由表5可知,个体特征变量中,“专业涉农”“学习年限”变量对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影响最为显著,“专业涉农”变量呈正相关,说明涉农专业学生农业就业选择意愿显著。“直系亲属经营农业”“拥有农业生产资料”变量影响较为显著且呈正相关,说明家庭及亲属经营农业的,对农业有着深入的认识,对农业发展前景更为看好。学习年限与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呈反向相关,可能是高年级尤其是三年级学生样本学生较少,在回归中把个体影响放大了。在职业决策中,四个维度影响显著,其中“自我物质”“他人物质”“他人精神”最为显著。自我物质维度呈正相关,说明样本学生在职业选择中更加看中职业发展、人职匹配、物质条件等。“他人物质”“他人精神维度”与“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呈反向相关,主要是涉农工作社会地位评价仍然不高,不易让一般家庭接受,可能影响婚恋。在三农情怀教育影响变量中,“活动参与”“活动评价”“三农职业愿景”等变量对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影响最为显著。活动评价变量正相关,参加三农情怀教育且评价越好的学生,参与活动越能深入,对三农认识越透彻,农业就业选择意愿越显著。三农职业愿景变量呈正相关,说明样本学生对农业前景看好,农业就业选择意愿更为明显。活动参与呈反向相关,说明参与活动越多对农业就业选择意愿影响不一定越好,这可能与活动组织质量相关。

(2)三农情怀教育形式对农业就业选择意愿的影响。由表6可知,在三农情怀教育的三个课堂形式中,课堂、学科竞赛对农业就业选择意愿的影响效果显著呈正相关,与前文三农情怀教育组织形式效果调查评价类似,说明调查结论的稳定性。也说明了学科竞赛在专业知识运用和综合能力锻炼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让参与学生更深入了解行业前景,从而更能影响职业选择。而第一课堂在情感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由于第二课堂的其他活动和第三课堂实践未能系统、深入地让参与者接受职业情感教育,从而对农业就业选择影响不大。其中这几项活动的指导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影响了其在职业情感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四、研究小结与建议

1.研究小结

(1)三农情怀教育对三农知识掌握有显著的影响,但是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影响效果不同。在被调查者自我评估中,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和第一课堂的必选课评价最好,在回归分析中得出相近的结论,课堂、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的影响最为显著。

(2)三农情怀教育对农业就业选择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但不同的教育形式的影响效果不同。在被调查者自我评估中,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和第一课堂的必选课评价最好,在回归分析中得出相同的结论,说明规范、系统、深入的教育效果更为显著,第一课堂在职业情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三农情怀教育对三农知识掌握和农业就业选择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三农情怀教育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不同课堂、教育形式的影响效果不一,且个别影响不显著,甚至起到反向作用,例如在形势评价中参与效果较好的社会实践和校园活动在农业就业选择上的影响收效甚微,所以在教育形式手段上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2.政策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发挥第一课堂在职业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加强课程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使之成为面向全体学生传播三农知识和培养三農情怀的主要平台。其次,牢牢抓住学科竞赛这个重点平台,增大资源配置,扩大参与面和影响面,不断提升竞赛层次和质量,对接三农发展前沿,使之成为培养富有三农情怀的新型农业经营骨干力量。最后,进一步探索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等形式,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在丰富高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形成涉农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成为职业情感教育重要的辅助形式。

3. 進一步研究方向

本文调查中大量使用的定性评价方法,在准确性、科学性上不足,如三农知识掌握情况评价问题,受个人知识能力限制,科学性、专业性尚待提高。由于调查范围深度限制,在对情感教育效果考察待深入,广度待提高。受条件限制,本文目前还是停留在对在校生的调查,未能对毕业生职业选择以及就业后的职业生涯考察。这些将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饶贵生,龙小军.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频繁跳槽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8):17-22.

[2]沈金峰.略论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教育与职业,2011(33):107-109.

[3]龙立荣.职业承诺的理论与测量[J].心理学动态,2000,8(4):39-46.

[4]岳德军,田远.职业认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6):76-72.

[5]韩玉,易连云.从规范约束到意义引领-生存论视域下的大学职业道德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 94-98.

[6]唐斌,曾燕.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职业理想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3):137-140.

[7]王霞霞.国内外职业承诺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5(3):488-497.

[8]PeterL F Lang.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25-37.

[9]陈春琳,薛勇.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两课”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5):80-84.

[10]张阔.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探析[J].才智,2011(14):287.

[11]赵立宏.在职业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J].宿州学院学报,2006(5):128-129.

[12]罗德明.大学生职业目标定位的BSD法[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6):122-126.

[13]张莎.巧用求职决策平衡单[J].成才与就业,2012(23):80-81.

Impact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motional Education on Employment Intension of Higer Vocational Students

LIN Jian-hua

(Zhejiang Agriculture Business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8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emotional education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by literature. Taking Zhejiang Agriculture Business College for example, the paper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motional education by the Logit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forms of education have varying effect on the agriculture knowledge and career choice on agriculture. The professional, standardized, systematic and thorough forms of educational effect are more notable, such as classroom and academic competitions. At last,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it.

Key words: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emo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tension; professional emotion

猜你喜欢
高职院校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