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型创业团队在高校的应用与实践

2018-04-21 10:26钟法声张亿军曾燕锋林庄子梁镇龙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4期
关键词:应用与实践高校大学生高校

钟法声 张亿军 曾燕锋 林庄子 梁镇龙

摘要: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社部召开就业工作座谈会时强调,“今年高校毕业生有765万人,创历史新高,加上中职毕业生,仅这两项新增就业人数达1200多万。”不难看出这几年,全国大学生就业规模虽然不断地扩大,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如何保证大学生平稳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立足高校,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去理解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重要意义,给高校小型创业团队释放出创新创业的巨大活力。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高校就业和创业的实际情况,着重研究小型创业团队在高校的应用和实践,如性质分析、必然规律、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小型创业团队;高校;高校大学生;应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由此可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已然成为中国社会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课题,不管是教育发展,还是研究的视角和深度。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小型创业团队的研究不仅仅代表着高校就业创业发展的直接反映,更凸显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小型创业团队的性质分析

创业团队,主要指在创业初期,由一群才能互补、责任共担、愿为共同的创业目标而奋斗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因此,创业团队首当其冲的是指创业初期,创业初期包括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是创业最重要的一个“时间因素”。其次是创业团队的内部成员构成,一个良好的创业团队对企业的前期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协调、补充和平衡,对企业起到了降低创业风险、提高企业发展存活率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创业团队凝聚力和合作精神等的“人为因素”。不难看出,创业团队主要是时间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那么又该如何定义“小型创业团队”呢?从学术角度来分析,小型创业团队理应包括以下四种因素:

(一)人为因素

“人”始终作为世界构成的主要因素,创业团队所处位置往往是由团队成员来选择和决定的,其初始发展及其走向也往往受着成员的数量的直接影响。此外,小型创业团队的构成不能独立于团队成员而存在。而小型创业团队中的团队成员数量对于“小型”的定义应该为“规模小的,三人成型,十人成群”,因此对于“小型创业团队”可以暂且定义为3人以上,10人以内。

(二)目标因素

“目标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标作为一个创业团队既定的共同目的,在小型创业团队中显得尤为明显。目标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导航、创业企业远景、创业战略的形式,这也是维系小型创业团队发展的最直接因素。二是创业目标的实现,需要不断修正计划的创业方案,创业方案是达成目标的必须路径和分化工序;并且在不断变化的必须路径和分化工序中应当保证创业目标的可行性和持续性。

(三)时间因素

小型创业团队存在的最重要的时间段,应该是创业初期的企业成立前和成立早期。小型创业团队在创业初期得以确定其在企业中的初始位置,并且可以单向选择和决定团队成员和团队成员的数量,进而确定每一个个体的内部分工和相对应的责任与义务。但是一旦过了创业初期,小型创业团队的初始位置也随之产生变化,逐渐向“大型创业团队”,即“集团化、规模化”企业转型。原有的“小型创业团队”不复存在。

(四)权限因素

创业初期,小型创业团队采用的是的正如古代皇帝的“中央集权制”,团队成员拥有最高的管理权限,权限高度集中,事无巨细,均由团队成员商讨决定。当企业逐渐发展成熟,小型创业团队的团队成员将逐渐淡出“权限中心”,转向“股东型管理”,权限越来越小。

二、小型创业团队在高校应用与实践的必然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规律运动是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同样的,小型创业团队在高校应用与实践当中也有着其必然的规律:应然性和实然性。

(一)应然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当下不争的事实,这一现状令仍然在读的大学生压力越来越大,而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政策无疑使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更多选择。如最早阶段,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随后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的通知》为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做出了进一步部署:要将有创业就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到就业创业计划中。通过大力开展高校创业就业教育,逐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在就业创业方面做出了严格的工作部署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体现了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实然性。而小型创业团队恰恰是适应这种经济和教育的超前发展。暂且不论小型创业团队的成功与失败,但是在创业初期,小型创业团队不仅实现了就业向创业转化,带动了经济发展,也帶动了高校就业创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小型创业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实现了创业,又实现了就业,成为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最佳途径。

(二)实然性

小型创业团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一种尝试性的实践园地,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走进社会的跳板,是自我发展的试错平台。在高校,小型创业团队的自主创业势在必行,也是政府积极提倡、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必走的渠道。而根据目前的现状分析,小型创业团队带有实然性。

1.形成“自我就业”的基本技能

各大高校逐渐制定和完善就业创业教育及培训计划,积极通过开展各项竞赛深度发掘高校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形成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基本模式。鼓励更多高校大学生积极参与,进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字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创造更多机会,培养高校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真正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

2.形成“自我指导”的特殊技能

在原有的高校就业创业理论教育基础上,伴随着就业创业实践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是呈上升趋势的,并在内部逐渐出现和形成一种“自我指导”的特殊技能。一旦出现问题,“自我指导”便会形成“内部自愈”和“外部自愈”合力。“内部自愈”是小型创业团队成员通过内部自我协调、调整等达到发展的预期效果,“外部自愈”是小型创业团队在“内部自愈”无法达到发展预期效果的前提下,通过寻求外部的帮助,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理论、实践水平,从而达到发展的预期效果。

3.形成“自我发展”的目标技能

就业创业作为高校大学生实习实践的形式,为了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各大高校逐渐创办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园、校企合作孵化基地、工作室等平台,为小型创业团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小型创业团队的发展。与此同时,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和教育促使小型创业团队不断完成创业初期目标:如创办实体店“打印店、文具店、便利店、快递点、摄影馆、家教中心”等等;建立起集开发、销售、服务等为一体的就业创业网络;形成就业创业的自我评估反馈。这些不断完成的初期目标同时反作用于就业创业环境和就业创业教育的发展,从而形成两者间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的良性循环。

三、小型创业团队在高校应用与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盡管小型创业团队已经具备并适应了客观和主观的发展环境:如各种支持政策和法规等客观环境逐渐完善,团队成员等能力、素质等主观环境也逐渐提升,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时代环境局限性

创业初期,我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自主创业少、创业成功率低等问题。从2010年开始,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不断增长,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差距依然巨大,尤其当前我国经济并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校处在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就业需要和创业就业机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阶段。特殊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小型创业团队的高层次创业人才稀缺,高校整体创业教育准备不足是导致创业率不高的重要原因。[2]

(二)客体认知局限性

目前,大学生创业率与成功率都不理想,这与高校创业教育有效性低、大学生创业融资渠道不畅、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完善、创业环境薄弱等因素有关。[3]而且由于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难度较大,对于小型创业团队往往是从硬件和软件方面造成了主要的局限性。其中,硬件方面主要体现在不同功能模块化,如场地模块、资金模块、成员模块等等,一旦缺少便会直接影响;软件方面主要体现数据和指令的集合,如营销能力、管理能力、融资能力、社会经验和体制机制支撑等方面。

(三)主体认知局限性

此外,小型创业团队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认知局限性。首先,体现在小型创业团队的内部成员都是以高校学生为主,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缺乏了解和认识,特别是对商业运作模式、企业运营、行业背景等领域缺乏全面的认识,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其次,一部分的团队成员存在才能互补有限、责任认知不全、风险预测不足等认知缺陷,团队成员一般为同高校同专业同班级同宿舍的不同组合,成员数量一般局限在3-10名的范围,覆盖面小而单一。高校大学生有冲劲、有活力、有勇气,不惧风险,但是对待创业的认识过于简单化、理想化,加上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远见意识、人脉关系和心理承压能力都很有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小型创业团队的成员认知水平。

四、小型创业团队在高校的应用与实践的解决方法

创业是一种更加注重实践性、个体性、多样性的过程。创业是一种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行为。[4]随着小型创业团队的不断发展壮大,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日益高涨,政府也给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优惠政策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优化组合

在发展过程中,小型创业团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迫切需要淘汰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低素质团队。其中,优化组合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被动型为小型创业团队由于各种差距导致团队成员无法自由选择和决定,被动接受改变;主动型为小型创业团队由于各种差距促使团队成员能够主动选择和决定,不断改变自身,以求适应小型创业团队之间的优化组合。但这种优化组合往往也会改变小型创业团队本身的定义和性质,优化组合完成之后极有可能会转变为“大型创业团队”。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经过优化重组的小型创业团队必定能经得起商场轮番的磨练,并在继续发展中寻求更好的优化组合。

(二)重点完善资金投入

为了更好的鼓励高校大学生创业,除了免费提供场地之外,更需要迫切解决的是小型创业团队的创业启动资金问题。如增加创业资助投入,提升政府创业基金的惠及面与有效性。目前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是大学生可获取的公共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但是,资金数量偏少、受众面较窄,只有极小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政府基金的资助。要进一步增加公共财政中对大学生创业资助资金的类型与数量,让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更便捷地获得政府创业基金扶持。[3]

(三)将创业政策落实到位

我国目前制定的创业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融资服务、场地扶持、税费减免、创业专家指导、创业能力提升、鼓励科技创业、非正规就业孵化器。[1]而在就业压力下,引导毕业生创业以缓解就业难题已经成为一项可持续性的激励性公共政策。[5]因此,在原有的七项创业政策的基础上,应当首先从思想上进行政策引领,不断引导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根本性政策。其次,不断发展和完善七项创业政策所搭建的体制机制。将现有的创业企业制度、投融资制度、税务制度等制度更加具体化、专门化,形成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行之有效的网络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后,需在扩大政府扶持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激励制度、校企创业合作机制、创业教育制度、大学生创业资金的“反哺制度”、资金退出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李良成、张芳艳.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实证研究[J].技术管理与经济研究,2012(12):41-45.

[2]梅伟惠,徐小洲.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J].教育研究,2009(4).

[3]徐小洲,梅伟惠,倪好.大学生创业困境与制度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4]黄兆信,王志强.论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J].教育研究,2013(12)(总第407期).

[5]叶映华.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11(1).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2017年“攀登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pdjh2017b0875。

猜你喜欢
应用与实践高校大学生高校
浅谈管理会计在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协作学习模式在多媒体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