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工作者银幕形象的建构与重构

2018-04-22 03:18刘立成
文化与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重构气象

刘立成 李 岚

气象电影与农耕文明的历史背景和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密切相关。我国的气象电影大致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是指在包含气象因素的电影中,导演利用气象元素来推动剧情发展和表达导演意识的电影。中国气象电影至今大约有27部,其中只有四部即《耕云播雨》、《飞跃天险》、《笑傲云天》、《青海湖畔》,集中表现气象工作者。研究气象工作者的银幕形象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对其认识的多维化、丰富化、全面化,进而提升气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一、气象电影与气象文化传播

气象电影与气象传播是紧密联系的。气象传播是指人类传受气象及其相关信息的过程[1]。气象电影传播也属于气象传播的范畴,其目的均在表现内涵丰富的气象文化。气象文化可以概括为广大气象工作者以气象精神为核心,以职业道德为取向,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2]通过气象电影传播有利于完成气象的科普功能和服务功能,社会各界也能通过气象文化以及气象工作者的形象对气象电影做出必要的市场反馈。因而社会各界对于气象电影的需要和气象电影传播的发展是交互影响的。(如图示一)

图示一

二、人民气象事业中不同历史阶段的气象工作者

人民气象事业中的气象工作者,是指围绕气象事业发展目标开展工作、提供服务的人员。

人民气象事业发展初期,国家为发展农业、工业,在基层选出学历层次较高的青年人,学习最基础的、适应性广的、能够服务基层的气象知识,培训期满后回到基层与公社干部一同建立基层气象哨。气象哨工作员可以说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形成的,我国较具代表性的气象基本工种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气象事业开始从单纯的为农业服务转向为民生服务阶段,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全国各地陆续开播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人们甚至存在天气播报员就等于气象工作者的错误认识。[3]随着气象事业领域的逐步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气象工作岗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气象观测员、气象信息员、气象服务员、气象档案员等都在整个气象事业运转中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

随着我国气象教育的发展,高校纷纷开设气象专业,培养专门的气象人才。专业能力的提高以及气象技术设备的发展,使得气象工作者的工作内容细分程度越来越高。现阶段,气象工作者除了继承上述工种以外又出现了新的工种,即能够将气象服务主动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等国计民生的气象科技服务调研人员、气象服务研究人员、气象科技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实干人员。[4]

三、中国气象工作者的银幕形象的建构

一切文艺都关乎“人”,气象电影也不例外。[5]气象电影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传播,一类是类似于科教电影的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一类是人在电影中作为主导的气象形象的传播。

气象电影中气象工作者的形象建构是指在银幕上首先从外在的造型到内在的思想情感,再到从一时一地一事的表现到整个人生的轨迹,或是采用别样的电影手法去增加观众对人物了解的方法。[6]与建构相对的是“重构”,在一定程度上“重构”就等同于“演化”,只有人物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了变化,人物形象才有重构一说。

(一)气象电影传播中的气象工作者表象形象的建构

1、以外在环境之艰苦衬托气象工作者的勇敢挑战者形象

在电影《飞跃天险》中,为了发展西藏的经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试图突破历史飞行高度,飞过青藏高原,在大气研究和气象观测方面开始留下人民的足迹。在电影《青海湖畔》中,气象工程师梅欣怡一生坎坷,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去珠峰探究气象的梦想,在一路的探究中面临了各方面的挑战。正是因为面对艰苦挑战,气象工作的表象形象才使观众有了最初的“第一印象”——挑战者。

2、以差异化的个体追求衬托气象工作者的集体认同者形象

就群体来讲,认同意味着“身份”的同一,个体会有更高的层面追求和对特定群体有归属感,并寻求能够与他人共享的文化和意义空间。[7]在电影《耕云播雨》中,淑英是气象哨员,追求气象事业发展是淑英个人价值的更高追求。但就集体而言,淑英拥有双重身份,在丹江公社淑英始终投入一线的农业生产,这是淑英对丹江公社的集体认同感,是差异化的个体在同一化的集体中的价值认同。

3、以周围群众的尊重衬托气象工作者的科技权威者形象

在气象工作者表象形象的建构中,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在仅有的四部反映气象工作者形象的气象电影中,均将气象观测员形象建构为“气象意见领袖”。电影在刻画某气象观测员成为气象信息意见领袖的过程中,群体对其身份的认同往往要经历一个过程,群体知识水平、受教育的程度也影响着气象电影中气象观测员成为气象意见领袖的过程。

(二)气象电影传播中的气象工作者精神形象的建构

1、以小人物的视角记录历史

四部气象电影中,摄影机都始终对准鲜活的个体,关注小人物的个人职业以及小人物与周围人、周围环境的关系,完成其重要功能,就是记录当时的历史。在电影《笑傲云天》中,以“董漂儿”的人生作为电影时间轨迹,记录下两代气象人的生存状态,以小人物的视角记录下了二十年来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史。

2、以意识形态的强化表现职业理想

由于中国的气象事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公益服务事业,在气象电影中意识形态的特点较为明显。无论从电影《耕云播雨》还是电影《飞跃天险》都出现了大量的旁白,如“打倒美帝国主义和蒋匪”、“党工作的需要”,都带有明确的意识形态性。这些固然是观念化强而形象化弱,在获得观众的共鸣上容易打折扣,但这样的处理方式又有一个其他电影无法做到的优点,那就是强化理想。电影观众可能记住不了具体人物的形象特征,但却能够记住导演、编剧强化的意图:人民气象工作者是不怕困难、为人民气象服务的人。

四、中国气象工作者银幕形象的重构

(一)中国气象工作者银幕形象的演化阶段:单一的革命化——有限的职业化——较高的科学化——丰富的个性化

气象工作者的人物形象演化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以及气象工作职业发展的变化密切相关。[8]《耕云播雨》、《飞跃天险》、《笑傲云天》、《青海湖畔》四部气象电影反映出人物形象的四个演化阶段。

1、单一的革命化阶段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别是五十、六十年代,气象工作者的银幕形象和其他行业人员的银幕形象一样,深深地打上了革命烙印。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和革命精神,往往以革命化取代其他事项。

2、有限的职业化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气象电影传播中的气象工作者是淳朴劳动者群体中的普通个人,他们凭借有限的气象专业知识对农业气象进行气象信息的预测和指导,直接的目的是发展农业,避免气象灾害。他们在集体的认同和自我理想的挣扎中前进,他们遍布在我国广大的基层。

3、较高的科学化阶段

改革开放后,原有的基层气象工作者也获得再进修再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从“董毅”到“董漂儿”、从“淑英”到梅欣怡,中国气象电影中的气象工作者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化,他们从服务集体转变为服务社会和科学,从追求天气预测到探寻大气环境。

4、丰富的个性化阶段

进入到新世纪,基本上人物形象的表现也由原有的主观化事件性叙述转变为个人理想追求的剧情化表现,其中甚至出现了爱情经历的线索和表现。可见在气象电影传播中一代代的电影导演也开始变化电影的表现手法,将气象工作者的人物形象朝着更具体、更饱满的方向塑造。

(二)新时代人民气象事业的气象工作者银幕形象的重构:以电影《青海湖畔》为启迪

电影《青海湖畔》的主演是年过九旬的秦怡,她饰演的梅欣怡是一位气象工程师,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气象人才,与气象哨和气象站的工作者存在一定的区别。在片花中主要表现的是梅欣怡的爱情线索,但爱情却与气象事业离不开。这样的人物形象一改前阶段集体主义下的气象工作者形象,是重构的气象工作者形象。通过前后几部电影的对比可发现,梅欣怡更加符合当下大众对于电影人物形象的期待,是“工作+感情”、“理想+现实”的小人物“大形象”的处理结果。对于未来中国气象电影的人物形象重构提供了新的案例。

中国气象电影传播的研究角度是多维的,对于气象电影传播中的气象工作者的人物形象的研究,可认作是中国气象电影传播内容分析中的一个小的分支。气象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将气象传播落到实处,气象电影中的人物形象若能深入人心,气象电影传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科学分析中国气象工作者银幕形象建构特点的基础上,正视其不足,重构其形象,这样才能与中国气象工作者在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扮演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者形象相匹配[9],才能与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人物个性鲜明化的状况相呼应,才能不断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气象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气象文化,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重构气象
气象树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