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文化产业空间特征及优化策略

2018-05-02 07:25尚颜颜
生产力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连市文化产业文化

邹 巍 ,尚颜颜 ,邓 昭

(1.大连市社科联,辽宁 大连 116021;2.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9)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为目标进行的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活动。狭义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具有明显的不同,但又存在紧密联系。文化事业是公益性、非营利性服务组织或机构;文化产业是经营性、营利性生产产业或部门。无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同属于大文化产业的范畴。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明确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1-2]。2004年4月颁布的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从“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两方面解释“文化产业”内涵和构成。2012年对200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了一定的修正,认为公益性文化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都属于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范畴[3]。

一、大连市文化产业概况

大连市多样的文化背景,奠定了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基础,产业部门相对齐全。根据《2016大连市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共图书馆13个,文化站159个,文化艺术馆12个,档案馆12个,国有博物馆 11个,纪念馆2个,美术馆1个,陈列馆1个,艺术表演场馆5个,馆办文艺团体35个,群众业余文艺团体388个。报纸5种,期刊53种,出版社6家。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展览57次,参观总人数224.5万人次。各类设计实体企业700多个,咨询类公司760多所。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49个,其中5A级2个,4A级16个[4-5];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在建和规划建设的影视基地[6]。

本研究所指文化产业指广义的文化产业概念,涵盖文化的生产与销售行业(如生产与销售图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等行业)、文化的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娱乐、策划等)以及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建筑、装潢、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依据《大连统计年鉴》、2012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5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大连市文化产业及相关企业实体进行分类筛选。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文化类事业单位

表2 文化类企业实体

二、大连市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形态,其形成与发展主要依附特定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设施、高知人群、创意创新氛围等文化资源和载体,并因此产生较为频繁的空间运动变化和调整[7]。文化产业空间布局是指文化产业的各部门、各要素、各环节在地域上的动态组合与分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发展的成熟度和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程度[8]。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特征是由不同相关实体部门的在空间上呈现出来的特征共同呈现。三面环海的区位特征、以港兴市的发展轨迹,加上具有移民特色的“闯关东”和东北地域文化的融合,使得大连的文化特色具有显著的海洋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这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在对大连市文化产业及相关实体企业部门进行分类基础上,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系统搜集相关实体企业名称和位置信息,通过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辽宁)的企业信息查询,剔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信息,最终筛选出418条文化事业实体单位和2 464条文化产业企业数据,将各文化实体空间位置信息并导入ArcGIS软件,建立大连市主要文化企业实体空间数据库并软件绘制了大连市主要文化实体空间分布图和点密度图(见图 1、图 2)。

图1 大连市主要文化事业单位分布

图2 大连市主要文化类企业实体点密度图

(一)大连市文化类事业单位空间分布特征

文化类事业相关实体如图书馆、文博业、书报刊出版等单位在大连市的分布比较广泛,但在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和甘井子区四区形成集中分布区,其次为旅顺口区,金州区,北三市(普兰店、瓦房店、庄河市)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于市区周边。

1.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分布。图书馆和档案馆是文化传播的最基层单元,尽可能为最广大人民服务,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是文化事业类单位存在的意义[9],各县市和中心区主要街道都有分布,区域普及度高。但是从分布密度上看,中山区、沙河口区、西岗区和甘井子区图书馆数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与图书馆的空间分布密度关系密切。

2.文化、文物保护单位的分布。旅顺口区承载着大连历史文化的印记,特殊的历史条件是其分布众多的历史档案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原因,加上旅顺口区滨海资源丰富,形成了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军事文化交融的文化特色,此外,在大连市区也保存了大量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筑和街区。

3.出版、广播、新闻、电视行业分布。这些文化媒体单位布局也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集中分布于中山区、沙河口区和西岗区,依托中心城区的总部经济、各类机构集中分布的特征,各类资源丰富易得。

(二)大连市文化类企业实体分布特征

中心城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是大连市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中心城区在交通、基础服务设施和水平、技术、信息、人才和消费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吸引着众多文化产业在中心城区的集聚。中心城区集聚演出娱乐、出版、体育、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其中广告传媒业的中心集聚性表现最为明显。此外,随着现代信息、试听传媒等高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成为成长最快的文化创意类行业。作为全国软件产业发展基地,大连拥有数量众多的软件开发人才,市区西南部的高新技术园区逐渐集聚了一大批游戏、动漫等文化创意公司,并成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

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海洋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的海洋文化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新兴的、特殊的领域[10]。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体现了国家对特色文化发展的肯定。作为大连市特色文化的海洋文化在《意见》的指导下得到快速发展。大连海洋文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依托4个滨海名胜风景区和49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形成囊括海洋特色饮食、海洋主题公园、海洋主题文艺演出、海岛体验、海底观光、海洋主题博物馆、海洋类多媒体影视、渔村民俗文化等多个方向的一条龙产业链,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大连市体育产业发育程度较高,在足球、田径、游泳等体育项目上具有较高竞技水平。体育运动的全民普惠度高,市民的运动意识强[11]。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要求,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体育文化的群众性、普及性和竞技性得到全面发展,与之相关的体育产业链不断延伸,有效带动了整体产业与事业的发展。截止2014年底,全年举办千余项示范性健身活动,全市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分别承办国际级、全国级、省级、市级比赛1项、16项、2项和10项。体育场馆有学校、政府及社区公共活动场馆三类,大连高校较多分布于甘井子区、沙河口区和金州区,相配套的体育场馆布局集中。与此同时,由于市区地形起伏较多,丘陵广布,建设用地空间不足,大连市体育设施用地指标和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12]。

大连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沙河口区、金州开发区、中山区、甘井子区。其中,动漫产业企业分别有11家分布在甘井子区和金州区,其次是沙河口区;软件产业企业有240家集中在沙河口,其次是甘井子区的68家;广告传媒企业主要分布在金州区、沙河口区和中山区。大连动漫软件产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在沙河口区、金州区和甘井子区集聚状态。沙河口区、金州开发区、甘井子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良好的资源和政策环境吸引了大批创意产业实体企业落户。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中国东北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高地和自主创新的平台。园区紧邻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东软信息学院等高校和智力密集区,人才资源丰富,是全国创新创业高地和“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目前大连市动漫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游戏产业为龙头,动漫原创、动漫外包和动漫应用等综合性产业基地,相关产品也成为国内动漫产业主要热销产品,如大连卡秀数字科技和大连坐标数字科技的原创动画片、电影、广告等产品的外包服务。大连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参与设计了伦敦奥运会图像、大连经典网络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娱网棋牌”游戏平台等都在国内甚至国际享有很高知名度。

三、大连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的基础研究薄弱,文化消费的供给不足,缺少核心文化特质和品牌

文化产业扎根于地域文化传统,其发展受区域文化基因的影响和文化环境的塑造。其一,大连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自1899年开埠通商以来,港口运输、海洋贸易、工业发展相互交融,大量东北内陆老百姓和山东、河北等关内民众移民过来。因此,大连的城市文脉和文化特质都需要仔细研究、整理和提炼。曾有人抱怨大连是“文化的沙漠”,没有像样的文化街区,没有几场高水准的音乐会、话剧舞台剧。除了旅游景区的海鲜大餐、海边杂耍和动物表演,更多的高层次文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需要反思,如何塑造大连特色的文化艺术空间,如何树立大连的文化特质、文化品牌和文化标杆,大连的文化特色在东北振兴的新时期应具有怎样的精神特质。其二,文化氛围需要营造,文化产业也遵循集聚规模效应,对于一些重大公共设施、工程或涉及文化发展的产业项目,缺少文化层面的宏观把握和顶层考虑,导致有文化资源但无法形成文化氛围,有优秀的文化、文艺人才和文艺产品却没有形成市民广泛认可的承载空间或知名名牌。其三,当前,大连正处在振兴发展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对新时代的大连精神、大连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大连精神的文化传承、文化产业的层次与构成,并以此为基础对大连的文化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2016年8月,大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足见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但仍然缺少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尚没有形成组合拳。

(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文化资源缺少整合

文化产品与一般产品不同,注重文化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大连的文化传承和文化特质需要发掘,许多文化机构和文化企业发展缺少长远目标和发展战略,产品层次低,缺少自身特色与核心竞争力。第一,大连市文化企业虽数量多,但结构单一。其中,游戏动漫类企业占据大比重,且从事外包服务的项目多,原创作品不足。其他类型文化企业偏少,没有形成产业链和沉淀文化底蕴。文化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低层次、低水平集聚不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合理有序的发展。第二,一些文化产品片面强调眼球吸引,缺乏文化的根与魂,对时代特点、人性的内涵的挖掘有所欠缺,作品脱离文化根基,丧失作品的文化价值。企业文化建设、文化内涵挖掘、团队合作、精神指导、规范经营、高效管理是一个文化单位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本质要求。如果文化类企业脱离文化内涵追求产品价格、数量上的竞争力是生产不出企业的核心产品和特色产品的,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企业发展理念,无法在众多文化企业中产生竞争优势,文化产业也就失去了他与其他一般产业本质上的不同。第三,许多高水平文化文艺资源得不到整合,缺少产业化运作和市场化开发。大连高校众多,也有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等多个综合性院校或专业学院,但因体制机制原因,文化资源整合不够,缺乏代表本地文化特质的创新之作。

(三)文化体制机制落后,创新意识不足,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市场化及社会参与度不高

政府通过引导正确的舆论和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并提供管理服务来凝聚社会文化共识,形成社会文化普遍价值观,从而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社会和公众普遍参与则是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其一,当前文化体制机制落后,文化创新氛围不足。政府领导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许多领导却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缺乏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认为经济发展了,文化自然可以搞上去,认为创新是科学家的事,与文化氛围、社会管理和制度建设没有关系,抓文化见效慢,是小题大做。其二,主管部门对文化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对文化事业单位管得死、管得多,满足于维持现状和指标完成,走一步看一步。文化事业发展的包容性、开放性和社会参与度不够,没有调动民间、民营和民众对于城市文化创新的积极性。其三,文化事业(产业)资金投入比重相对较小,经费投入的区域、产业类型差异性大。在与新增财力增长速度及与其他社会事业产业投入增长相比较,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经费增幅明显偏低,各县市区地方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差悬殊。不少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薄弱、设备老化、人员和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服务功能得不到应有发挥。此外,相关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民营资本进入门槛过高。公共文化管理条块分割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政策支持和落实没有形成合力,相关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

其一,近年来,许多城市陆续出台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系列优惠政策。2016年,大连市也印发了《关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在财政、税务、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制定了一批政策条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减免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和土地费用,实施“文化创意人才扶持政策”,但许多条款缺少实施细则,政策没有落细落实。其二,文化创意人才缺乏。目前,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关专业人才供给远远落后于需求。大连市高校、科研机构众多,但文学艺术设计等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较少,人才培养存在缺口,特别是高端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的缺口较大;同时,与沈阳、京津及津南、青岛等环渤海地区城市相比,文化产业集聚优势不足,对相关人才吸引乏力。其三,基层文化培训机构不健全、文化队伍不稳定,培训经费匮乏,几乎没有稳定的文化培训项目,公益性文化事业人才流失严重。

四、促进大连文化空间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大连市文化产业类型多,门类复杂,但特色优势文化产业不明显。不同地区的文化产业都应扎根于本地区地方特色明显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对地方文化的形成机理、发展过程的独特性的认识,形成主体性强、具有发展潜力、可以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13]。复杂的历史发展和丰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大连多样的文化类型。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关东文化与齐鲁文化并存,以及殖民文化、海洋文化、会展文化等。会展旅游是会展业和旅游业两个产业呈现螺旋式连接为具有强大带动能力的新型产业链,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动漫游戏业是创意性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其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高就业机会的特点使其成为极具活力的新型产业。海洋文化产业因其产品的特有的海洋属性成为沿海地区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旅游会展业、动漫游戏业、海洋文化产业等都是大连文化产业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应尽早明确这些产业发展的文化基础,评估这些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创新不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逐渐培养成为大连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二)整合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园区,集聚文化产业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合理的相关政策措施,整合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设立文化产业互动平台,合理规划引导文化产业集聚。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和规划中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配套建设软硬环境,吸引文化企业集聚。二是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创新性强、创新氛围浓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做好产业布局、资源整合,产业链延伸交汇。三是各区市县级地方文化产业往往更具特色和发展潜力,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达到文化产业集群阶段以形成示范效应。四是搭建文化产业市场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地区、各类型文化产业准确、及时、高效的互动。

(三)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圣亚、大青、卡秀等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前景好,具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影响力,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强化骨干企业的区域竞争实力,积极引导企业的跨区域发展。品牌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品牌的打造,要立足本地区特色文化,突出重点,强化主导产业与辅助服务产业联系。海洋文化是大连特色文化,对于大连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必须要突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有大连特色、全套的海洋文化产业品牌。建设海洋博物馆(大连贝壳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海洋生物馆(大连极地馆、圣亚海洋世界等)和以海防军事教育、游乐休闲为主题的海洋文化中心设施和基地;加快集休闲、购物、展示功能于一体的海洋文化走廊的建设;打造一条观海景、品海韵的海洋观光带;促进灯箱、壁画、城雕等一批象征大连地域文化、体现大连“海洋精神”的艺术活动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海洋文化资源与人文精神充分融入到城市的各个角落[14]。

(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网络

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布局中,应围绕“四馆四中心”的发展重点,补充布局文化广场、主题公园、休闲俱乐部等惠及百姓的公共文化设施。对于周边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普及率低、基础设施条件有限、文化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加大对这些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尽快落实公共文化设施的扩建和改造工作,改善和提升全市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多民族文化特征促使政府要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少数民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民族综合文化站,促进文化硬件设施的基本到位,然后进一步完善其附属配套设备。

(五)吸引和汇聚创新文化人才,建立多方位保障体系

第一,支持高等院校加快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特色、重点专业和学科,建立大连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加快文化人才、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培养力度。第二,支持高等院校、文艺团体及文化类企业打造文化艺术产学研联盟,为文化类创新人才提供平台,用事业吸引人才。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着力打造具有大连特色、反映大连风土人情和新时代风貌的标志性文艺作品,包括影视、歌舞、动漫作品。第三,打造精品文化空间和城市艺术景观。建设精品文化街区、文化广场、音乐周、艺术走廊等多种文化空间,并以此为载体,吸引创新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企业和文化团体集聚发展。第四,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来大连创新创业。将文化艺术人才纳入大连市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对引进的各类文化人才符合有关条件的,享受大连市高层次人才相关待遇。

【参考文献】

[1]刘文俭,马秀贞,2005.城市文化解析[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8-13.

[2]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N].人民日报,2004-05-11(16).

[3]张蔷.中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布局及发展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8):1227-1236.

[4]范志杰.发展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5]吴波.大连市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6]齐兵.大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区域优势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

[7]胡惠林.区域文化产业战略与空间布局原则[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3-46.

[8]张文霞,林宪生.大连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6):45-50.

[9]王本欣,曲红,李学明.大连市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37-39.

[10]张开城,2010.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研究述论[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16):3-4.

[11]张海英,路连举,2009.大连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12):12-13.

[12]高艳艳.大连市体育文化产业及空间布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3]宋彦麟.提高辽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论[J].社会科学辑刊,2005,161(6):68-70.

[14]张韶华,林宪生,2011.大连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1):133-135.

猜你喜欢
大连市文化产业文化
大连市第六十九中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连市材料价格补充信息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DALIAN THE SEA IN THE NORTH
Book6 Module1 Small Talk Teaching Plan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