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思考

2018-05-08 02:22莫日根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时代背景生态文明

莫日根

摘 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的实践活动应符合客观规律,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通过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认真研究生态文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深入解析生态文明的哲学意义,加强人们的生态意识,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时代背景;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124-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吹响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号角,我国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中更是把生态文明提升为千年大计,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很多学者用专业的词语对生态文明这一词语给出了既科学又全面的解释。看到他们给出的定义我们就会发现生态文明的内涵无比广泛。小到人类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物是一种生态文明的表现,保护动物的行为也是一种生态文明的表现,人类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行为更是一种生态文明的表现。大到人类合理开采自然能源,植树造林,保护生物资源的宣传,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等也都属于生态文明的范畴。生态文明是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一种理念。因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最为重要,人类必须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二、生态文明理念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生态文明的历史背景

《逸周书· 聚篇》中“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浲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这句体现了周代的人们认真分析了当时的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汉代的杨孚撰写了《异物志》主张保护珍稀野生动物。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中也有很多关于保护自然环境的一些习俗被后代传承了下来。古代蒙古族人民信仰“萨满”,“萨满”的最好信仰是“长生天”,这个“长生天”指的就是大自然的“天”,他们敬畏大自然的所有生灵。在《狼图腾》中有一个小故事,故事中牧民发现狼储存猎物的地方,牧民们去挖狼在雪地里储存的猎物,他们只挖了一部分就收手把一部分留给了狼群,而不是全部挖走。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观。由此可见,生态文明理念是从古到今一直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形的存在着并一代一代的传承了下来。

(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时代需求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从时间上分,文明是有阶段性,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持续了三百多年,三百多年来人类一直在向大自然索取谋发展,把征服自然的反自然规律文化达到了极致。因此一系列的全球生态危机出现,人类若想在地球上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出现一种科学的、可持续的文明形态来改变现状。

(三)生态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问题

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生态问题演变成了全球性问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保护环境的运动逐渐兴起。例如,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地球日”运动。1992年,在里约热内盧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等。还相继出现了国际湿地日,世界水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植树节,中国土地日等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活动日,让全人类从观念意识上去重视自然、尊重自然。

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事物的发展就是因和果不断交替的演变过程。人类对大自然的无限索取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先有了自然界才有了人类和世间万物。有了人类才产生了人类社会,才有了社会生产、社会发展等问题。因此,大自然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把“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确定为“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和 “他们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也早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到:“人类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和主宰自然,如果这样做自然界必将无情的报复人类。”马克思、恩格斯都用文字方式表示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人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记录下来警示后人。从哲学角度分析,生态文明的根本出发点是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要遵循自然规律,要以生态为本。所谓生态为本就是强调把生态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生态是人类发展之本,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主张人类应当尊重自然,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适当地改善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现代生态哲学思想

(一)尊重自然的发展规律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违背事务发展的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自然界的发展亦是如此,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力转移或改变,因此人类改变自然是不科学的。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飞速发展,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空前的优越条件。从此人类从依靠自然转变成改变自然来获得物质上的满足,人类的发展欲望是无止境的,就在人类以征服自然为代价满足需求时,各种环境问题不同程度地凸显出来,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要依靠自然界生存,因此人类必须遵从自然的发展规律。

(二)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实践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作用或能动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但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因为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在自然面前具有能动性,在实践中,人是认识、改造的主体,自然环境则是被认识和改造的客体。人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充分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变自然并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没有尊重客观规律这个前提,人类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观念在总结得到的教训后形成。

(三)人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转变成“对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改造自然,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危机到人类的生命安全。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

五、结束语

因此人类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自然改造利用的活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便持续利用。我们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并使之成为整个人类自觉的内驱力,使人类真正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武.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理论探索,2010,(1).

[2]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曹志清.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研究价值[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时代背景生态文明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