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级工业园区发展与创新建设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升级视角

2018-05-10 06:53张治栋赵为罡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工业园区安徽省园区

张治栋 赵为罡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言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为发展本地经济,纷纷出台各类优惠政策以促进本地区产业集聚,发展群体性优势,最终使得各地区制造业产业链得以大幅度提升[1]。研究表明,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各地政府通过建设工业园区提供基础设施和优惠政策手段进行招商引资,吸引产业在本区域聚集,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2]。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GDP增长有所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市场销量不畅,而工业园区作为企业的集合体,要突破现有经济环境约束,须对工业园区进行创新,使适应目前经济环境。安徽省作为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承接来自上海、浙江和江苏的产业转移,安徽各市兴建了富有特色的省级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企业入驻。因此加强省级工业园区的创新建设,将促进产业集群升级,进一步地加快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

二、文献综述

对工业园区的创新建设研究,相关学者根据各地的发展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吕玉辉(2009)[3]从企业集聚视角分析了科技工业园区的合作效应、竞争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吸聚衍生效应等四个方面推动工业园区内部企业的创新。王玖河等(2009)[4]以曹妃甸工业园区为例,构建了循环经济技术的创新实现途径,要形成以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和公众参与以及高校科研机构支持的模式促进园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洪忠诚(2010)[5]结合广西工业园区的发展实际状况,提出应从体制机制、科技集成、投融资体系、土地集约和国际化创新等五方面入手,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工业园区。洪洁等(2011)[6]结合云南省曲靖越州工业园区的关联企业联盟为案例分析,提出了通过加入生态工业园建立关联企业联盟,是目前云南省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的有效模式。梁玉红(2015)[7]通过对江西省工业园区的发展分析,提出工业园区应从管理制度、工业园区管理权限、创新园区的发展模式和推动市场化运行等角度上推动自身转型升级。宋庄云(2015)[8]通过对徐州工业园区的考察,提出了我国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步骤:加快法制化建设、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和打造高素质园区的管理队伍。谢呈阳等(2015)[9]提出了区域创新集群的概念,论证了区域创新集群的可复制性,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实践,对区域创新集群的体系重构和推广提出了启发性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对工业园区创新建设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多数学者都是从各地区园区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工业园区的创新建设,缺乏对安徽省工业园区的创新建设的研究,而且较少数研究从园区内部和外部因素研究出发,分析了工业园区的创新模式,因而从园区的整体功能研究视角分析还待进一步的弥补。基于此本文从安徽省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实际状况,从园区内部和外部要素、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安徽省工业园区创新建设。

三、安徽省级工业园区发展近况

(一)省级工业园区是安徽经济增长主力

省级工业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安徽省经济快速的增长,截至2015年底,安徽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工业总产值为23000多亿元,同比增长11%。工业园区规模以上的工业销售收入由2011年的1135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1191亿元,增长86%。其2015年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比重为54%,由2011年的1168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1657亿元,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截止2015年为5363亿元,占全省份额为43%。如表1所示。

表1 工业企业经营收入、产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经济规模

(二)省级工业园区是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重要平台

省级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安徽省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年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514亿元,占安徽省外资投资比重为58%;在利用内资方面,2015年共利用项目1948个,到位省外境内资金3364多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进出口总额1677多亿元,较上年增长13%;其中出口交易额达到1258多亿元,较上年增长21%,外商投资和国内投资规模快速的增长,同时进出口额持续的扩大为安徽省加强对外联系、扩大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表2)

(三)省级工业园区是各地市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表2 招商引资规模与对外贸易数额

目前省级工业园区的工业产值的持续增加,对促进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起到显著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地的政府收入提高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本文利用各地市省级工业园区的经济指标,进一步分析省级工业园区对各地市贡献的政府收入。(表3)

表3 分地区园区财政收入占当地财政收入比重

在安徽省所有地级市中,合肥市工业园区占当地财政收入最高,达到87%之多,其中最低是黄山市,仅占5%的水平,主要原因可能是黄山市是旅游业主导型城市,更注重环境方面的保护,可能缺少对工业企业的引入。进一步将安徽省各地区分为皖江城市带城市和非皖江地区,从中可以发现,皖江地区城市省级工业园区贡献的财政收入普遍高于非皖江地区,主要目前皖江地区城市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地区,同时安徽省对皖江城市带合理规划,更能吸引较多的工业企业进驻,因而皖江城市的省级工业园区经济水平能够得到快速发展,显著提高对皖江城市的财政收入贡献水平。

四、工业园区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一)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市场竞争不足。由于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建设,承接来自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因而在产业选择上,缺乏自主选择权,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多是高耗能、缺乏研发创新的企业;同时各地城市的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的增长,注重企业入驻的数量,追求园区产值的提高和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忽略了企业质量的选择,部分园区的产业层次较低,特别是较少对技术创新研发型企业的引进,因而园区存在较多附加值低的代加工企业。在这种招商引资方式下,企业缺乏对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多数企业技术对外部依赖性较强,生产技术缺乏创新,产品质量层次不高,市场销售能力不强。2015年省级工业园区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较2014年增长11%,但比上年同期水平下降4%。贡献的税收收入2015年891亿元,其增长率较2014年同期下降了4%。因此目前省级工业园区的盈利能力的下降,间接地说明了园区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有待提高,须加强对园区企业的产品生产技术创新。

(二)园区产业缺乏联系,企业创新合力较弱。根据马歇尔产业区理论,产业集聚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中间产品的共享、劳动力共享和信息外部性。而目前园区对企业的引进,忽视对产业之间的互补性考虑。由于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未能加深园区企业的分工,从而影响企业进一步生产扩大。对于园区的企业而言,进驻是由于优惠政策,而不是园区存在着中间产品、劳动力共享关系。这种招商方式下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难以进行,知识信息等要素难以在企业间传播,产业集聚效应不足。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目前园区有300多家企业,其园区的产业包括星瑞齿轮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博微长安代表的轻工电子业、华瑞雪花啤酒代表的食品业以及星星服装代表的纺织业等。整体来看园区有一定发展规模,但整个园区产业发展缺乏关联性,存在“大而散”的局面,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企业之技术创新上交流合作,企业之间难以在人才、信息和资金上实现共享。因而不利于园区的发展壮大。目前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竞争向产业链竞争转变。因而在园区建设上,如何在引进企业的过程中重视企业的分工协作,使得园区集聚的企业的外部效应发挥,从而实现产业链整合创新,是目前园区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弱化园区创新能力。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主要采取“筑巢引凤”方式,在园区提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大量企业的入驻,提升本地GDP的水平。但是这种只顾短期的经济利益容易忽视对后续园区创新能力提升的培育,从而对园区的企业协同创新缺乏引导。同时科研、高校等研发机构,其科技成果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高校等注重对理论的研究,市场应用价值不高,合肥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其研发实力强劲,但是其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能力薄弱,市内园区企业却很少对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多数产品知名度不高,其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紧密的技术创新体制,因而协同创新机制的缺乏对于园区企业而言,单方面的研发难以得到多方面支持,创新的思想不易产生,从而限制了技术知识的整合,弱化了整个园区的创新。因而建设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相关创新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园区协同创新的关键。

五、省级工业园区创新的实证研究

产业集群升级的方向是以创新为引导,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目的是打造集群创新体系,这种创新体系从集群内部上看,主要包括集聚的企业,外部上看包括科技服务机构、政府等共同组成集群开放式创新模式[10],而目前对安徽省级工业园区的现状分析,需要加强对园区创新建设来突破目前园区所面临的问题。结合汪寅等(2009)认为科技创新指标主要体现在基础指标、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11]。基础指标包括资源条件,投入指标包括人力和资金的投入等,产出指标包括专利数量等,因而本文对安徽省创新能力的评价构建基于上述三个指标。科技创新的产出是由基础指标和投入指标作用而成,有着良好的社会资源条件和充分的人力资本和财力投入是创新产出的关键,即基础指标和投入指标是创新产出重要的投入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基于此构建以下基础模型:

yit为安徽省各个城市的在一段时间内的创新产出,xit为资源投入,vi为个体效应,st为时间效应,εit为误差项,α和β为带估计参数。对创新指标的选取,本文的创新产出的指标为安徽省各市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创新资源投入包括政府对科技研发的财政投入(c)、人才的质量层次(hc)、科研机构数(n)和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tc)。因而本文最终模型为:

(一)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创新产出(y)。对于创新成果,量化研究上有许多替代指标包括发表论文、专著和专利发明和科研奖励等,本文采用专利申请数作为创新成果的替代指标。科研财政投入(c)。地方政府为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会主动对各地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财政扶持,以加强对科技的创新,选用政府的对科技财政支出额来表示。人才的质量层次(hc)。主要对科技创新提供人力资本支持,这里选用安徽各市大专以上教育人数来衡量,科研机构数(n)。主要对各地企业研发支持,联合创新。信息化资源建设水平(tc)。良好的社会条件能够加快创新的步伐,信息化水平建设加快了创新信息的流动,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这里选用了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万户)来表示。相关变量统计性质如表4。

表4 变量说明

本文数据均来源于2012-2016年安徽统计年鉴,选取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和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

(二)实证分析

对面板数据回归,如果考虑到时间和截面个体之间无相关性,即若不存在个体效应可以进行OLS混合回归,如果存在个体效应则选择固定效应或者随机效应。本文综合考虑上述两种情况,同时考虑到模型回归的稳健性,分别做出混合回归、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

表5 工业园区创新实证回归结果

从实证检验的回归结果来看,各项创新投入指标基本都显著,其中数值都较高,表明拟合优度较好,比较三个模型,解释变量系数都是正的,只是显著性有差别,说明模型回归的结果是稳健的,通过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hausman检验,即检验原假设“应选择随机效应”,检验结果P值为0.3519,说明随机效应估计效率较高。

从随机效应分析结果来看,科技财政投入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政府对地方企业的创新产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人力的质量层次在5%上显著,说明安徽省教育水平有一定的改观,能够为研发提供人力资本支持。科研机构数在1%水平上显著,其对创新研发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信息化资源通过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显著促进创新产出。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安徽省工业园区创新水平分析,其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人才质量、科研机构数和信息化等是促进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这从量化上对如何构建安徽省级工业园区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六、省级工业园区创新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推动核心企业构建园区价值链

面对园区企业缺乏关联的问题,形成基于核心企业构建的价值链为契机,将有效提升园区企业竞争力,从而为园区产业链创新和升级提供微观动力。以核心企业为构建园区价值链,可以有效实现技术创新知识、产品更新等价值在生产链上传递,强化产业链上柔性协作生产能力。并通过对处在不同价值分工的企业整合,发挥核心在园区内外部交流中所承担的“知识守门”角色[12],实现知识在园区内吸收传播,加速创新能力的提升,优化价值链结构。为此要做到:

1.做优做强具有竞争力和活力的企业,对园区企业的规模、技术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利用政策保障对优势企业精准扶持,通过多种市场融资活动进行资金支持,加强核心企业对园区企业整合,稳步推进具有协调性的配套生产活动形成。

2.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的建设要符合当地的发展实际,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实现与全省产业发展对接,优化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如合肥市借助于原有的家电发展基础,通过对格力、美的、海尔等龙头家电企业引进,成功打造家电产业园,并形成了品牌效应。

3.政府政策重点在于实现园区企业的数量向质量提升。为此要改变以优惠政策为吸引传统招商模式。使政策的实施方向内在化,积极的促进园区内优质企业通过生产发挥带动作用,改善企业素质结构,激活园区企业的活力。

(二)引导多重要素构建“产学研”创新系统

园区的创新要素缺乏协同创新影响着市场个性化、多样化产品需求,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要构建以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中介服务结构等要素主导的“产学研”创新系统。在此系统中,大学、科研机构对技术创新知识的研发,企业作为技术成果的转化,实现创新产品再市场的使用,中介服务机构则为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提供人力资本的培训、技术信息咨询、保险、审计相关服务,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为了促进创新系统良性运行,为此要做到:

1.当地大学和研究机构发挥着对人才最原始的积累,应当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为园区提供智力支撑,培育高端人力资本,同时大力支持科研机构的建设,加强对其资金的投入,引导协同创新。目前合肥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创新先进研究院,进一步提升了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新力。

2.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要为当地打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各类创新主体的交流,将创新活动寓于社会生活中,提高当地创新氛围。同时加强信息技术的发展,顺畅信息的传播,提高对创新信息的获取。

3.政府要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的快速发展,使得中介机构为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保障。同时政府要定期举办产品成果交流会等形式鼓励支持其市场化运用,支持企业对新产品的信息反馈系统建设,使企业通过园区价值链上协同,及时接受消费者对新产品需求状况反馈,以便在创新系统中改进产品中的不足,使产品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变动。

(三)加快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建设

政府通过跨区域创新平台建设,能够充分调动安徽各市的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各地区整合创新,加速各地市省级工业园区的创新进程。具体要做到:

1.联合各市科研机构,加强交流合作,提炼和扩大基础知识,加快对技术的创新;支持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在利用其他城市的研发优势,建立跨区域的研发创新分支机构,带动地区的创新能力提升。

2.完善各城市的社会保障政策,由于每个地区间的福利不同,阻碍高级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因此要打破现有的社会保障政策,保证各城市的人力资本能够享受统一的待遇,构建各城市人才交流机制,促进人才跨市培养。

参考文献:

[1]盛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制与经验——来自230个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4(2):32-39.

[2]李世杰,胡国柳,高健.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J].管理世界,2014(4):165-170.

[3]吕玉辉.基于企业集群的科技工业园区创新优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9,199(9):188-190.

[4]王玖河,郑海明,安军玲.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研究——以曹妃甸工业园区为例[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9):32-36.

[5]洪忠诚.走创新发展之路建设现代工业园区[J].广西经济,2010(3):34-35.

[6]洪洁,石琼,王琳,等.云南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联盟的模式探索——以曲靖越州新型工业园区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62-66.

[7]梁玉红.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的思考——以江西工业园区为例[J].地方治理研究,2015,17(4):36-42.

[8]宋庄云,张凯.我国工业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徐州工业园区的调查与思考[J].改革与战略,2015(11):122-126.

[9]谢呈阳,周海波,胡汉辉.“园区升级”中区域创新集群的体系重构及创新效率评价:基于苏州工业园区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5):132-137.

[10]陈晓红,周源,许冠南,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升级的影响要素和路径研究——以广东昭信科技园区为例[J].中国管理科学,2013(52):751-757.

[11]汪寅,黄翠瑶.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6):88-90.

[12]郑准,王炳富,程志宇.知识守门者行为与产业集群升级——基于“微观异质”与“行为导向”的理论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32(4):578-584.

猜你喜欢
工业园区安徽省园区
成长相册
表面处理工业园区的机遇与发展(一)
磐安工业园区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2020年电镀工业园区市场规模将超90亿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