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2018-05-10 06:53刘竹林
铜陵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大省贡献率贡献

刘竹林 吴 维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

农民工指户籍仍属于农村,生产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一批人。十九大特别强调农民工问题,“农民工”三字随处可见,这也越来越成为经济学讨论的重点。农民工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一种群体,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农民工群体也在逐步扩大。农民工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巨大的“人口红利”,快速促进了经济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中部地区的崛起,安徽省以前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如今也随着经济发展,农民工更多的选择留在省内工作,也有更多的农民工涌入安徽省。农民工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到底有多大,本文就此进行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分离的户籍管理模式下产生的特有产物。在国外,学者认为农民工体现了农村劳动人口向城市的流动迁移。国外有关于城乡人口迁移的理论,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目的、行为、表现特征等。

国外关于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例如,Williams(2003)[1]认为农村向城市劳动力的转移能够有益于促进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阿瑟·刘易斯(1954)[2]提出的“二元结构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流动的现象进行了解释,他表示: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现代化技术更为先进的工业部门会吸收生产相对落后的农业部门的廉价剩余劳动力,直至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至工业部门。Zhang和Song(2011)[3]认为中国的城市化率的增加得益于农村到城市迁移的移民,这也表明了人口的迁移与城市化及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 舒尔茨(T·W·Schultz)(1962)[4]表示人类迁移的原因在于对更大利益的追求,为了实现迁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也有一定的收益。 Shi、Zhao(2016)[5]通过调研得出农民工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出农民工可以促进城市进程并且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这一结论。

而一些国内研究现状如:刘秀梅,田维明(2013)[6]认为人们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第一产业劳动向第二、三产业劳动转型,这有利于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对促使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王勇胜,薛继亮(2014)[7]利用我国1979—2005年内农民工数量变化和经济增产变化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且印证了农民工从农村进入城市务工对经济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贡献作用。夏芳,王雅林(2008)[8]等人通过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1995—2005年期间的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他们得出了贡献率较高这一结论。贺京同,廖直东,宗振利(2015)[9]认为户籍制度与经济发展对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安徽农民工的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安徽省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使得农民工越来越多的留在或涌入安徽省工作。本文所采用的农民工人数皆为省内和外地进入安徽务工,应用于安徽第二、三产业的人员。

(一)安徽农民工的逐年增加

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走向城镇,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安徽农民工人数从2002年初略统计的893.4万人增长到2016年1878.4万人,十几年间增加了一倍。随着安徽省逐步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过渡,农民工越来越多的进入安徽务工。近年,农民工在安徽省的数量变化走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2-2016年农民工在安徽变化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安徽的数量逐年增加,日益增加的劳动力资源必然将对安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形成对安徽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

(二)安徽农民工数量增长的原因分析

我们国家对农民工就业有着良好的经济政策支持和措施保护[10],使得农民工直接受益,从而也使得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随之增长。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贡献巨大且保持逐年增长的原因主要包括安徽经济的转型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等方面。

首先是安徽经济的转型对劳动力需求巨大。安徽省作为中部省,以前主要以农业为主,近些年来,安徽省强调大力发展创新。2004年,合肥成功申请成为了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市;2008年,安徽作出了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的重大战略;2013年,安徽获批成为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截至到2016年上半年,安徽获省国家发明专利共计9363件,增长了106%,同时也成为了一匹增速全国第一的“创新黑马”。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以前主要以农业为主,如今逐步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转变,科技的发展带动了工业的发展。安徽经济也由农业向工业进行转型。

安徽经济转型后,工业经济相继实现了 “四大突破”: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万亿、技术改造投资突破6000亿元、工业利润突破2000亿。安徽作为工业大省地位基本得到确立。现下全省工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在这个大背景下,农民工越来越多的选择留在或者进入安徽省。2002年,在安徽务工的农民工为893.4万人,到2016年,在安徽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民工人数达到1800万人数之多,且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农民工对安徽经济贡献的比例随着劳动力人数的提高而提高。

其次是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由于我国对教育的大力扶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以及大学生贷款等一系列教育措施的推行,现在人们受教育的程度也在逐渐增高。关于比较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如表1所示。

表1 安徽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占比(%)

根据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到三分之一,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9.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从事的工作也由最早的单一机械化生产更多的转向脑力工作,使得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受教育水平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能力呈正相关。受教育水平更高的农民工的优势更突出,越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同时,其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更强,更易掌握丰富经验,因此能够更快地谋求到一份工作并且获得相对丰厚的经济报酬。

截止到2016年,在安徽省务工的农民工数量大约在1878万人之多,人数比例在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总数中达到了一半以上。从农村的角度来说,农民进城务工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因为农民进城务工学习到了一定的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资金,然后一部分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农村第二、三产业进行投资,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城市的角度来说,农民工进城务工解决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同时为安徽城镇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城市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总而言之,如此巨大的劳动力数量对于安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为安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为了分析农民工对安徽省的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我们选取安徽省农民工数量,安徽省第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以及实际资本存量为研究对象,通过模型建立和回归分析,探讨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应用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 (公式3.1)的对数形式探讨和分析了劳动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主要讨论工资性收入,不讨论隐形收入。

假定规模报酬不变,则α+β=1。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

(二)数据指标的选取

变量L表示历年来在安徽省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以此来表示劳动投入,数据具体选取了2002—2016年期间的安徽省务工的农民工数量。

变量Y表示安徽省产出。鉴于我国农民工所从事的行业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故选择历年安徽省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之和来体现,以此项指标来衡量农民工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数据具体选取了2002—2016年期间,安徽省第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的年度数据之和。

安徽省实际资本存量用Kt表示。关于实际资本存量,因为统计年鉴并没有提供数据,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永续盘存法”的公式:Kt=It+(1-δt)Kt-1来计算出 2002—2016年历年的资本存量。其中,为t期时的固定资产存量,It为t期时的固定资产投资额,δt为固定资产折旧率。关于固定资产折旧率,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是5%,即δt=5%。

表2 农民工数量、GDP总值、固定资产数列时间序列数据

(三)农民工对安徽省二、三产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测算

将上述整理计算得到的数据代入方程中,用stata进行计量分析,得到回归如图2。

回归表明,劳动对经济增长反应很显著,资本不显著,故又对2002年—2015年数据进行回归,得到回归如图3。

从图3可看出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很显著。究其原因,是近年来经济改革初见成效,以往L(劳动力数量)和K(资本存量)对Y的增长引擎不再显著奏效,转而是创新。安徽省近年科技创新比重加剧,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比率在下降。

2016安徽企业100强排序申报的企业多达175家。入围门槛进一步提高,达33.79亿元,比去年实际提高6.73%。由于经济压力的持续增大,而每个企业的应变能力又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动。总体上看,退位的企业大多属于产能过剩或低端产品的生产企业。而那些能够牢牢把握住创新的企业却能够乘势崛起壮大,产业不断升级。因为本模型不讨论创新的影响,故表现为2016年的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没有之前年份的显著。

将模型去除自相关与多重共线性后得回归方程如下(系数保留两位小数):根据计量回归结果,,模型整体拟合度很好。P值为118.68,P值为0.0000,说明模型整体上显著。模型的检验t值为2.89,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其中劳动对二、三产业经济产出的弹性为β=1.57。

将原模型求全微分,则有:

则劳动对第二、三产业GDP 的平均贡献率为:

其中Lt为当年的劳动力,L1为基期即2002年的劳动力。Yt为当年的产出,Y1为基期即2002年的产出。

代入数据,可解得劳动投入对第二、三产业GDP的平均贡献率U=0.37。

又因为农民工对第二、三产业GDP的贡献率=农民工人力资本存量/第t年第二、三产业劳动投入L×劳动对第二、三产业GDP的贡献率u。计算得出贡献率如表3。

表3 安徽省农民工对第二、三产业GDP的贡献率(%)

图2 2002-2016年数据模型回归结果

图3 2002-2015年数据模型回归结果

农民工对我省第二、三产业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大,从2002年的16%增加到2016年的25.2%。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从2002到2016年这15年中,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增加,并且到2016年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5.2%。

分析农民工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增加的原因,大致包括安徽经济的转型,即从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转变,对农民工就业的相关政策扶持也促进了农民工的就业积极性并且提高了生产力,以及外出务工人员自身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传统的农民工机械化生产向新生代农民工的过渡等各方面。

参考文献:

[1]HAMILTON B,WHALLEY J.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al implications of global restrictions on labour mobility,calculationsand policyimplication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4,14(1-2):61.

[2]LEWIS W 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ofLabour[J].ManchesterSchool,1954,22(2):139-191.

[3]ZHANG K H,SONG S.Rural-urban migration andurbanizationinChina:Evidencefromtime-seriesandcross-sectionanalyses[J].ChinaEconomic Review,2003,14(4):386-400.

[4]FEi J C H,RANIS G.Development of the Labor SurplusEconomy:TheoryandPolicy[M].Homewood:RichardDIrwinInc.,1964:104-109.

[5]SHIX Z,SICULAR T,ZHAO Y H.AnalyzingUrban-RuralIncomeInequalityinChina[C].Beijing.Paper Presented a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quity and Social Justice in Transitional China,2016:11-12.

[6]刘秀梅,田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13(1):91-95.

[7]王勇胜,薛继亮.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4(4):27-29.

[8]夏芳,王雅林.基于生产函数模型的农民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量[J].中国管理科学,2008(10):587-591.

[9]贺京同,廖直东,宗振利.户籍管制放松和就读地选择以及进城家庭教育支出[J].南方人口,2015(1):47-58.

[10]卢海元.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04(10):52-56.

[11]张国胜,杨先明.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研究[J].经济界,2008(5):61-68.

[12]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3]许传新,许若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5):39-44.

猜你喜欢
大省贡献率贡献
大省担当与大国蓄力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
传统农业大省如何走现代化道路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视角下黑龙江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研究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海洋贡献2500亿
为构建“和谐武汉”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