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勤快的挖“矿”人

2018-05-14 10:31唐铭玉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课外阅读文本

唐铭玉

教材是一座“富矿”,值得我们好好挖掘。我心目中的“读写融合”就是以文本这座“矿”为原点,画一个圆,进行全方位的挖掘、淬炼、添加、辐射,让学生在读写实践中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如果我们利用好语文课本这个载体,力求准确解读教材,精心选择、设计读写结合点,为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促进读写深度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久而久之,便一定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内容为例,谈一谈我的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一、挖掘“原矿”

1.同类平移。

语文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之一,有许多可以借鉴和融合的素材。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第四单元课文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文化遗产之外,在表达方式上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学生学习。其中,课文《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都运用了总起分述的构段方式。特别值得挖掘的是《秦兵马俑》排比段的描写和联想的运用,是读写融合链接点。在教学中,我帮助学生发现这些文章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再引导他们交流自己在读文章时的感受。接着,我展示文章《中山公园放榜墙》,指导学生运用排比以及联想的方法进行描写,学生描写得栩栩如生,实现了从阅读到写作的跨越。

2.方法快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教学时要慧眼识才,抓住结合点,促使学生把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乃至修辞手法运用于新的语境中,并逐步仿中有创,培养运用创新能力。”

课文《爱如茉莉》中有几个特别打动人的细节描写值得挖掘,比如阳光的细节和握手的细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你感受到的“爱的细节”并仿写下来。有位同学这样写道:

陽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晕染出一个又一个闪烁的光斑,柔柔地,轻轻地,笼罩着奶奶的背影,那么慈爱,那么温暖。

还有位学生这样写道:

老妈身体微躬,捏住棉签小心翼翼地蘸了下碘酒,顺着我的伤口,一点一点往下涂。“啊!”我疼得龇牙咧嘴。妈妈立刻孩子似的撅起嘴,往我伤口上吹了几下。汗珠顺着脸颊淌下来,习惯性地用手把头发往后拢了拢,瘦小的脸蛋在橘黄色的灯影下显得几 分憔悴。

3.语言积累。

教材中的选文基本上是一些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尤其是那些写景的文章,语言丰富优美,适于朗诵积累,同时也能熏陶情感,是学生语言学习的范本。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传世,是因为语言使用的精当。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全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祖父又是那么宽厚仁爱;尤其是童年的“我”,在这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文中有一段话语言清新、活泼,句式上都采用“愿意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式特点和语言特色很适合学生感受语言的美。于是,我为学生设计了小练笔:请仿照上面的句式规律,写一写自己童年生活中自由快乐的一个场景,可以是一处景,也可以是一个难忘的生活片段。

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句、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文本内容的时候,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谋篇布局、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积累语言,努力使学生将吸收得以内化,在每一次的读写训练中有所收获,获得发展,切实提升写的品质。

二、多元“淬炼”

苏霍姆林斯基语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走出教科书的框架,也就无从说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新课标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的确,如果只读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很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视野就会狭窄,语感会下降,语文素养就很难提高。而目前我们的课文只是指导学生阅读的一个范例,是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点星火、一个源头。因此我们的语文老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从语文课本出发,寻找课内课外的阅读链接点,并从这个点开始辐射,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由课内的阅读迁移到课外阅读,激发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聚焦分散。

本学期有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一首是《游园不值》,一首是《宿新市徐公店》。学习了古诗之后,学生聚焦春天的古诗,玩了飞花令,展示了学生描写的春天的古诗后,我对此进行了拓展:

我带领学生明辨唐诗、宋词、元曲的不同表现形式,让学生徜徉在浩淼的诗词海洋中,充实学生的积累,丰盈学生的内心。

2.线性延伸。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应该是师生、生生之间自然且智慧的对话。“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对话的启迪、碰撞,只有深层次地对话才有闪光的生成。而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捕捉“焦点”话题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智慧源于教师用“知识的底蕴”和“精神的底色”长期滋养。灵感稍纵即逝,火花瞬间即灭,教师不能及时捕捉话题的灵感、火花,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

比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除了对文本的内容进行练笔,我还联系萧红的生活经历和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探讨“自由”的意义。点拨引导后,我相机告诉大家,其实要了解萧红,就必须走进萧红的内心世界,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了电影《黄金时代》,并顺水推舟向学生推荐她的作品——《呼兰河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将会更深层次地领悟文本内容,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同时也拓宽了视野。

3.圆形辐射。

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量决定着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学生喜欢读,集中注意力地读,持久地读,那效果会更明显。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使他们把课外阅读当作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至关重要的。那怎样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呢?我觉得教师要学会从课堂生成中寻找阅读的链接点。

在教学《长征》这首诗歌的时候,我以《长征》为圆形,进行辐射,推荐小说王树曾《地球红飘带》,品德课倾听音乐剧《长征组歌》,看电影《长征》,语文课继续拓展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等等。所有拓展延伸,都是围绕“长征”这个焦点,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辐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如下图所示:

根據文本的不同特色,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提炼整合,这就是我理解的“1+X”,它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学生整个人生。

三、添加“元素”

语文书就是一本色彩斑斓的小百科,整合其他课程资源,能让语文鲜活起来,有趣起来。作为语文老师,我尝试着将其他学科和我的语文进行融合,添加一些耳熟能详,却让人眼前一亮的“元素”,让文本这座“矿山”勃发出新的生机。

学习《望月》一课,我将美术课在学的版画与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制作出文字描述的 “黑色剪影”以及“镶上银色的花边”这样的月夜意境的版画。学生有了自己动手的经验,再来读这些文字,就更加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埃及的金字塔》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高146米,绕塔一周要走一千米。”这是一种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正好这学期学了小数除法,我让学生计算以现在楼高3.1米为一层,那金字塔大约多少层。学生饶有兴致地计算后得出高47层,然后我让学生与学校后面的黄山湖公寓比较,发现差不多要把前后两幢叠起来,才能达到金字塔的高度。有了和数学的融合,学生对说明方法有了更加真切、直观的、可以触摸的理解。

本学期有两篇科普类说明文,分别是《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学习这两篇文章,我让学生阅读相关报道《火星传奇》,了解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展;让学生了解克隆的经过,阅读克隆猴的报道,引导学生在这两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拓宽眼界,扩充知识面。

我们的语文课本就像一座宝矿,要经过不断的挖掘,发现丰富的贮藏,为我们所用。新课标中反复强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由学生自主地把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涵养,这种“内化”需要教师挖掘文本中发展点、生成点、延伸点,多维度的训练、拓展,帮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并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立足课堂,从课内向课外阅读迁移,拓展阅读的异度空间,是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课内、课外互相融通,高频链接,有序添加,才能使学生的底蕴越来越厚,才能使语文的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课外阅读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语文课文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