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三个通道,化解“应对危机”

2018-05-14 10:31储玲玲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胆量口才赏析

储玲玲

缘起:缺失的“应对口才”

江苏电视台优漫卡通频道的主持人兔子姐姐来学校做节目,这档节目安排三年级学生录制,孩子们欢呼雀跃。可是,在接受兔子姐姐采访时,出现了令人意外的情况:部分孩子面对话筒不敢抬头,回答兔子姐姐提出的问题时支支吾吾,无法把自己的想法完整、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这种情况还不是偶然。接下来学校又承办了几次大型活动,孩子们在活动中玩得很开心,极大丰富了自己的体验。可是每当到了有记者采访的环节,有一些孩子就眼神躲闪,回答记者提问词不达意,或者就用一两个“碎片化”的词语应对采访。还有一些平时在口头表达上比较优异的孩子,在主持或采访中一旦出现意外,往往也表现得手足无措。

这种现象有些令人费解。因为学校非常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口才与表现”,从一年级第一学期起,就开发课程资源,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朗读、讲述的能力,除了语言表达的训练,还有专门的形体训练,学习用体态辅助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表现力。这批孩子到了三年级,正在训练的项目是“主持与演讲”,其中恰好有与主持人或嘉宾互动的训练,为什么在大部分孩子身上成效不大呢?

成因:三个“不足”引发“应对危机”

回头看课堂上和活动中孩子们的表现,大部分孩子已具备较好的“朗读与讲述”能力,低年级口才与表现的训练目标已达成。进入中年级后,通过近一学期的训练,孩子们“主持与演讲”的能力也有了雏形。可孩子们面对临时采访和主持时却仍然表现得无措,这是因为孩子们遭遇了“应对危机”,主要表现在无材料无准备的情况下无法发挥应有的口才与表现力,“应对”口才缺失。通过观察与调查,我发现孩子们的“应对危机”源于三个“不足”。

1. 胆量的不足。在朗读与讲述中,孩子们一般都习惯“打有准备之仗”,而遇到临时的采访,来不及细细准备,不少孩子顿时紧张起来,眼里只看到镜头,心理上的恐慌无限放大,好口才不翼而飞。有孩子说:“兔子姐姐采访我,我本来很高兴,可是我看到扛着摄像机的叔叔跟在后面,我的大脑一下就空白了。”大多数孩子都是如此,临场应对的经验都为零,所以先胆怯了,畏惧了。胆量不足,口自然就难开。

2. 知识的不足。除了胆量不足之外,孩子还缺乏“应对”知识。孩子们也许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文章,会声情并茂地做一次演讲,知道怎样抑扬顿挫地说一段主持词,可是却不知道场上有了突发情况怎样处理,不知道脱离了讲稿怎样组织语言应对采访。小瑞是我们学校小有名气的主持人,舞台经验算是非常丰富了。有一次舞台上正在进行双胞胎的才艺展示,几次彩排时双胞胎表演都很成功。可偏偏正式演出时,表演失败了。小瑞准备好的台词用不上了,她在台上愣了半分钟,什么话也说不上来。事后她说,感觉应该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可不知怎么组织语言,毕竟是在台上,怕自己说错。所以,知识储备不足,口也难开。

3. 思维的不足。有人说,口才看起来是舌头的功夫,骨子里却是思维的力量,表现在“应对”上尤为如此。在交际中,一旦遇到临时的、突发的情况,最先启动的是思维。问题的核心是什么,该做怎样的反应,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不考验孩子的思维能力。中年级孩子,思维方式较单一,思维层次也较浅,逻辑性就更不强了。思维不足,表达力有限,所以口还是难开。

对策:打开三个通道,走向“从容应对”

找到了问题所在,我们对口才与表现的教学时间、内容、方式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努力帮孩子打开心理、知识、思维三个通道,解决“应对危机”。

一、情境实践打开心理通道

提高“应对能力”,首先要练胆量。口才与表现课上,我们增加了克服胆怯、慌张心理的小训练。如练习深呼吸,握紧拳头再迅速放松;练习微笑,多跟别人进行目光交流;积极进行心理暗示——我能行,我能把我的想法在大家面前说清楚……

此外,对于儿童来说,练胆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情境中实践。我们在每节口才与表现课上,都创设一个需要“应对的情境”,如消防演练过后,怎样采访消防员叔叔;科技节上观看了无人机表演,记者采访你,请说出你的感受;舞台上,和你搭档的小主持人不小心摔跤了,怎么救场等等,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台词,鼓励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演示,人人参与,让每个孩子都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实践得多了,孩子慢慢就有了临危不乱的胆量和气度。

二、资源赏析打开知识通道

我们还在口才与表现课上增加了部分“应对知识”的教学。针对中年级儿童特点,我们搜集了大量赏析资源,如名家名嘴机智应对、著名主持人巧妙救场、嘉宾现场妙语点评、新闻人物接受采访有序表达等各种文字和音像材料。课上加大赏析力度,从优秀的视听材料中,体会他们组织语言时是如何快速构思、搭骨架、丰血肉的,感受他们的应对技巧。赏析之后有时进行模仿,有时创设类似情境再次实践,一次次赏析,一次次揣摩,让儿童从中学习到丰富的应对知识。

三、头脑风暴打开思维通道

想要拥有应对口才,核心任务还是要提升儿童思维品质。进行思维训练,单凭每周一次的口才与表现课是达不到最佳效果的。所以,我们借助语文课、晨会课等阵地,开发各种微课程,用头脑风暴打开儿童思维通道,提高儿童的应对能力。

1. 训练思维速度

想要应对口才好,反应要快。为了训练思维速度,我们每天晨会课拿出5分钟进行小游戏。游戏内容有时是脑筋急转弯;有时是“我问你答”,提问者或应答者都是临时抽学号产生,提问者要快速进行有价值的提问,而应答者要不假思索立即给答案;还有时是“词语打水漂”,即由一个词快速说出与之相关的其它词语,词语越多就代表打出的“水漂”越多。诸如此类的小游戏,活跃儿童思维,训练思维的速度和灵活度。

2. 训练思维广度

为了拓宽学生思维,我们开发了“一段话口头微作文”的课程。每天语文课上,用5分钟时间进行口头微作文训练。由老师或孩子临时给出三个不相关不同类的词语,思考半分钟后,要用上这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孩子要迅速展开联想,创设情境,把本不相关的三个词语都安放进去,并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同一组词语,抽两三名孩子来说,孩子的思路经常截然不同,孩子们体会到“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思路”的奇妙。

我们还常和孩子一起玩“故事开火车”的游戏,一个孩子讲故事开头,后面的孩子开火车续编故事,每个孩子都要换一个新地方,添加一个新人物,跟前面的故事还要有连续性。孩子们只能脑洞大开,不断产生新联想,不断发散思维。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儿童“应对”时不仅思维活跃,思路也逐渐开阔。思路开阔,话匣子就容易打开了。

3. 训练思维深度

深度思维包括整体把握的能力、辨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文课也成了我们训练的阵地。写作前孩子要先口头说说自己的写作思路,梳理写作提纲。这样做的目的不仅仅指向写作,更指向于訓练孩子完整地、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整体把握局面的思维能力。这样,遇到突然情况时,孩子才能快速搭建起“应对框架”。

我们在口才与表现课上,创设了很多需要辩证思考的情境,让孩子们在辨析中解决问题。如“你在比赛中失败了却有记者来采访你,你接受吗,会说什么?”孩子们在讨论中发现,要应对此时的采访,得先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有的同学已经很努力但发挥失常,有的同学自己荒废了训练,有的失败是因为对手太强大,有的失败却是因为比赛的不公平。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这样的情境,让儿童养成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根据情况调整“应对的语言”。

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要训练思维的深度,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实践。除了口才与表现课,在所有的课程学习中,在学校里,在家庭生活里,我们都鼓励孩子多观察,多思考,积极寻找沟通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实践中培养思维能力,丰富“应对语言”。多种方式的训练下,儿童思维的速度、广度、深度才能不断发展。

打开胆量、知识、思维三个通道,“应对口才”也就随之而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胆量口才赏析
哲理漫画
梦蝴蝶
《领导口才是练出来的》
语言就是力量
麻辣生活(5)
身上必须带刺
成长日记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