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情感培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018-05-14 10:31黄丹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万里长城刘翔大山

黄丹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言运用的能力,而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一个字:情。情动,才有兴趣;情发,才会热爱;情深,才能认识深刻。可以说“情”是语文学习的推手,是语言运用的宝典,更是人文品质的一面镜子。

教师“用情”,需要一个抓手。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寻找到了“童话教学”这个有效的抓手,挖掘文本中的童话元素,以童话的手段撩拨学生的“情”弦,用童话教学的理念感染学生的“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品质。

一、精彩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语文课堂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前奏、电影的开场,一个巧妙的、引人入胜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间的双向教学活动。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长城与运河》,课文虽然并非童话,但长城的建筑与运河的开凿,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无疑就像一篇童话,因此,用童话的视角与童话的辅助材料进行教学,更会让学生生发情境。

课堂开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雄伟的万里长城图,并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如巨龙般横卧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是怎么建成的吗?在它的身上又有着怎样传奇的故事呢?然后介绍“冰道运石,山羊驮砖”的故事 ,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在学习第一小节时,简单的文本对学生似乎产生了不小的吸引力,学习时更加兴致高昂。

在读到“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这句时,教师问:“你知道万里长城谱写了哪些不朽的诗篇?”有的学生回答:“我知道,从太空中唯一看到的建筑物是中国的万里长城,这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还有的学生说:“长城在古时候防御了外敌入侵,这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正是因为课堂一开始的情感基奠,学生的爱国热情才一步步得以激发。学习完第一小节后,再过渡到讲述运河的故事与知识,让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的最佳热情状态。

二、抓住细节,引领情感升华

细节描写是文章的重要细胞,课堂上如果抓住文本中的细节展开学习,这样的教学就会焕发出情感色彩。

《花瓣飘香》一课中,多处描写了小姑娘的动作、神态,如摘花瓣时“俯在花前”“小心地摘”“双手捧着”,与“我”对话时“惶恐”“低着头”“闪着泪花”……在教学这一段时,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词语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时,教师巧妙地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如果早起的蜜蜂或者蝴蝶看到这个小姑娘的举动,会怎么问?怎么做?怎么想?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演一演这个童话片段。

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表演,他们把自己想象成花丛中的这些小精灵,与摘花瓣的女孩对话交流。有的孩子学着小蜜蜂一边飞舞一边问:“多美的花儿呀,你为什么要摘花瓣呢?”扮演女孩的学生说:“小蜜蜂,对不起,我妈妈生病了,我想摘片花瓣送给她,让她开心。”小蜜蜂说:“哦!原来是这样啊,你真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正是这种动情的渲染,促动学生心底那根善良的弦,体会小女孩的心灵之美。

三、深入思考,感悟作品内涵

有些故事性的课文是启迪学生语言智慧,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极好载体。文本中的人物常常牵动着读者的神经,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带动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准确而深刻的感悟,才能让人物走进孩子心灵,感悟作品赋予人物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先让学生明白这样几个问题:大山是什么样的?文中的大山指谁?为什么称其为大山?

然后讲述约翰逊的故事与取得的成绩,让学生心中留下一座高不可攀、遥不可及的“大山”形象。树立远大的标杆,无疑是为了反衬刘翔不畏艰难,英勇拼搏的精神。教师不能在此停顿,让学会心里留下“怕”的情愫,而应该立即将刘翔从“遥不可及——同场竞技——站在山下——翻越大山” 的过程以漫画的形式展现:用多媒体课件漫画展示“大山”的形象,把刘翔一步步翻越的过程动态呈现出来,一次次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此过程中,用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面对这座大山,刘翔怕了吗?”“他是怎么对自己说的?”“你知道刘翔是怎样刻苦训练的吗?”适时把刘翔平时训练的故事与画面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他自信心的增长,及其自信心增长的源动力,让人物形象深入学生的内心。

课堂最后,屏幕呈现漫画的翻越过程,教师讲述:人种是有区别的,刘翔作为黑眼睛、黄皮肤的亚洲人,身体条件很难与欧洲、非洲人种抗衡,因此短道比赛一直被他们垄断,刘翔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对于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个童话般的场景,从而让学生在情动之下,更加激发学生努力拼搏的欲望。

教师注重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内心的情愫才能被唤醒,这样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感悟文本的内涵。

四、重视朗读,促进知识内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跟踪台风的卫星》是一篇科普童话,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运用角色语言,通过台风和卫星的对话,生动地介绍了第三代气象卫星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深入文中角色,在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狂怒地嚷着”“怒吼声”“狂暴地跳起来”“猛扑过去”“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等词语,读出台风恼怒和威胁的语气;抓住“偏偏”“没门儿”“嘲笑的”“自豪地”等词语,读出卫星自信又坚定的语气。

指導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问:“什么是狂怒、狂暴?你在什么时候见过这样的表情?用你的声音、动作表现出来。”一个学生双手叉腰,两眼瞪圆,用很凶恶的语气读了台风的话。接着教师请学生点评,并范读了卫星说的话。在这样的角色朗读中,引发学生共鸣。然后通过伙伴之间的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反复练读,读出台风的狂暴和气势汹汹,读出气象卫星的自信与坚定,感受气象卫星的独特作用。

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自己的内在认知化为外在的朗读,学生能有声有色地朗读出来也就意味着正确把握了文本的内在的意蕴和情感,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万里长城刘翔大山
春天的大山
长城长
“万里长城”真的有一万里长吗
梦里的长城
对着大山喊话的少年
万里长城
刘翔复出前景不乐观
我为刘翔唱支歌
我为刘翔唱支歌
韩晓鹏——我是冰雪上的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