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的策略

2018-05-14 10:31王莉莉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

王莉莉

【摘要】咬文嚼字,是母语学习的传家宝,是敲打语言,让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融进儿童生命,促进儿童精神成长和语言表达的有效教学策略。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紧扣文本的“咬嚼点”进行咀嚼、品味和感悟,体会课文言语的意图感、意义感和意味感,感受语言的蕴味,把握语脉,学习和积累言语经验,就能让学生的生命和语言文字幸福相遇。

【关键词】追本溯源  入境体验  链接资料  融入生活  观照方法

阅读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和文本相遇着,不过很多时候只是擦肩而过,没有思想的交汇,没有心灵的碰撞,自然没有“惺惺相惜”,散发着生命气息的语言文字没有以美好的姿态在学生的生命里行走,滋润涵养学生的心灵。如何让语言文字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精彩相遇?

一、追本溯源,咬嚼出“情意相通”

汉字起源于生活实践,每一个汉字都与生活中的事物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个汉字都静静地散发着文化的气息和生命的芬芳。阅读教学中,从古汉字入手,能从先贤的智慧中撷取汉字的真味,更好地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

【案例1】《花瓣飘香》

师:看,这是“捧”字的篆书,上面是玉,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一只手,下边还是一只手,这个字中什么多?

生:手多。

师:这么多的手都捧一样东西,说明这东西怎么样?

生:很珍贵。

师:课文中的小女孩捧的是什么?

生:花瓣。

师:你从小女孩用手捧着花瓣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觉得花瓣在小女孩心中是十分宝贵的。

一张小篆“捧”字的图片,让孩子们心思汇聚,感受到古汉字的画面美,感受到“捧”的原生意义,感受到捧着的那份珍贵,再把这样的情感植入所学的课文中,静静咀嚼,孩子们便自然而真切地感受到小女孩对花瓣的呵护,对母亲的孝敬。走进古老的汉字,穿越时空的凝视,自然自觉地咬嚼,由画及字,由字及情,文化的传承带给学生的亦是心灵的震撼。

二、入境体验,咬嚼出“感同身受”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学生难以产生亲近感。教学此类课文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加深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唯有如此,他们才会获得非同寻常的深刻而丰富的感受,精神世界变得无比敞亮。

【案例二】《梅兰芳学艺》

师:梅兰芳紧盯的是什么?注视的又是什么呢?

生:飞翔的鸽子,游动的鱼儿。

师:请你们来当一回小小梅兰芳,练练眼神。鸽子飞来了,一会儿飞高,一会儿飞低,鸽子飞不见了,眼睛一眨不眨盯着鸽子看。瞧,鱼儿在水中嬉戏呢,鱼戏莲叶东……

师:有什么感觉?

生:眼睛很酸。

生:眼睛里有眼泪。

师:我们才看了一分钟,练了一次,梅兰芳是像我们这样练一次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梅兰芳常常练习。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梅兰芳?

生:我看到了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的梅兰芳。

“勤学苦练”这个词的意思学生都能理解,但对“勤”“苦”两字缺乏深切的感受。课堂上,教师创设了情境,孩子们为了紧盯住鸽子和鱼儿,要一会儿往上看,一会儿往下看,一会儿往左看,一会儿往右看,一会儿仰着头看,一会儿低着头看,看得眼睛发酸,甚至流泪。就是在这样的体验中,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了“紧盯”“注视”,对梅兰芳的“勤学苦练”深有体悟。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迁移、对接到语境中,让“咀嚼”建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脉脉含情的字词就在学生的心中闪亮起来。

三、链接资料,咬嚼出“文本张力”

词语具有张力,浅显地说,是指词语超出字面本身意思的表现力,给人一定的、足够的思想空间,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文本的更深处。品味咀嚼的时候,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当学生语言信息库里储存的知识不能很好地感受字词生动的表述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让资料的展示和学生的信息对接、整合,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冲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更到位。

【案例三】《黄山奇松》

出示文字: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生:我读出了迎客松饱经风霜,充满生机。

师:知道什么是“饱经风霜”吗?

生:“飽经风霜”就是经过很多艰难困苦。

师:谁来读这个词?

生读。

师: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

生:迎客松要经受烈日的暴晒。

生:迎客松要接受暴雨的洗礼。

生:迎客松还要熬过一个又一个寒冬。

师:(出示图片,教师深情讲述)

迎客松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雨淋。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历经艰辛,迎客松不仅风撼不倒,雪压不断,而且根深叶壮,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依然那么潇洒、挺秀。你说,这样的松还不能称为是奇松吗?谁来读读这段话?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验,链接拓展资料,反复咀嚼,水到渠成地触摸到了作者对黄山迎客松的肃然起敬。这样的咀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使课堂从浅层次的状态转入到真正的对文字深层次的领悟中去。

四、融入生活,咬嚼出“独特个性”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语文教育源于生活,归于生活。语文教材生活化才具备教育价值。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来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同时把书本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并将之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个性表达属于自己的句子。

【案例四】《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师:(指名读第二小节)“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这些词语和我们日常的用法有什么区别?这样的变换有什么效果?

生:我们平时的用法是苍劲的松柏,挺拔的翠竹,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反过来读更显得有劲,有精神。

师:对,将修饰性词语放在后面,这样变换突出强调了“挺拔”“苍劲”“丰收”“耕耘”这几个词语,表现出大自然万物之美。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

师:明亮的眼睛还会发现什么呢?你能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                          。

生: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孔雀的美丽,仙鹤的高雅。

生: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云杉的高耸入云,铁木的坚不可摧。

生: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小草的翠绿欲滴,花朵的五彩缤纷。

生: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天空的无垠,云朵的神奇。

“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这些词语和我们平时的用法的确有所不同,这样的语言现象值得品味。通过品味,学生发现:表达的方式变了,词语的意蕴也有了变化,再让学生结合生活,运用语言文字,既习得了方法,又把书上的一句话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大自然。

五、观照方法,咬嚼出“写作密码”

学生在习作中,尤其是在写人和写事的习作中,会将人物的语言一股脑儿地写出来。阅读教材中如能发现这样的训练点,加之咀嚼、品味,便能有效渗透习作技巧。

【案例五】《推敲》

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师:贾岛只对韩愈说了这些话吗?

生:不是。

师:还说了些什么?

(交流:出示书上句子:“接着,贾岛就把自己写诗的事告诉了韩愈,并说自己正在犹豫不决,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师:贾岛都是怎么对韩愈说的呢?老师来当一回韩愈,谁来做贾岛?

生:韩大人,我昨夜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谁知他不在家。我就留了 一首诗给他。今天走在半路上回想起这首诗,我觉得诗句中有一个字似乎有些不妥,我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师:说得不错。那是什么触发了贾岛的兴致?谁来说一说?

生:韩大人,贫僧昨夜去拜访友人,可是没有见着。我虽然没有见到他,可是昨晚月色美好,一路上心情舒畅,我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美好的情景使我诗兴大发,我写了一首诗留了下来。可是我觉得诗句“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似乎有些不妥,我正在考虑到底用“推”好,还是用“敲”好。我正在犹豫不决时,没想到路上冲撞了您的大驾,请您宽恕。

师:真好!老师有个疑问:此处为什么不把贾岛这番话写出来呢?

生:这样的话,会和前面的内容重复。

生:再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要写贾岛和韩愈推敲用词。

师:对了,人物的语言要为凸显人物的品质服务。我们在习作中描写人物语言的时候,也不能做搬运工,句句都写,要挑重要的、能反映主旨的写。

把文中的转述改成贾岛的直接敘述,并推敲课文为什么不把这番话写出来,这是在教师习作观照下精心设计的一个语言训练点。通过直接叙述与转述,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课文中不这样写,从而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效结合。

语言文字有着千年的积淀,源远流长,意蕴无穷。有效的“咬文嚼字”能使文本内容更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刻,思维领域更广阔,不断深化对文旨的认识。有效的“咬文嚼字”,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需要教师恰当地使用,才能让语言文字与儿童的生命精彩相遇!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刘国恩.汉字文化漫谈[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4]王崧舟.看名师上课—王崧舟小学语文语感教学法[M].山西音像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治学要严谨,《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咬文嚼字》怎样教出语文味
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语文高效课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