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言意兼得的“全程阅读”课

2018-05-14 10:31丁宏喜
阅读(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秦兵马俑兵马俑神态

丁宏喜

一、情境导入,关注写法

师:尊敬的各位小游客,欢迎来到秦兵马俑博物馆。我们知道,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生:珍贵历史文物)。它出土于(生:西安以东30多千米的临潼),被誉为(生:“世界第八大奇迹”)。

师:哟,各位小游客知道的挺多。说说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

师:那我们今天这节课继续跟着课文走近秦兵马俑,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秦兵马俑的特点?

生: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这一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生:这一段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一段是怎样写出兵马俑规模宏大的?

生: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师:人多气势壮,让我们把第2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反思】教学伊始,教师虚拟一次游览活动,把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之中,拉近文本與学生的距离,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为下一环节学生学做“小导游”埋下伏笔,进行示范。复习过程中既关注课文写了什么,又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也重视朗读训练,体现了“教课文”向“学语文”的转变。

二、得意得言,明晰写法

师: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生: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就让我们走得再近些。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4~9自然段,找找你发现了多少种兵马俑。

(课件出示:将军俑 武士俑 骑兵俑 车兵俑 弓弩手马俑)

师:这么多种兵马俑,真可谓(生:类型众多)。这些的兵马俑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怎样展示出兵马俑的鲜明个性的?

(师指名学生读)

生:既写看到的,也写想到的,从而展示兵马俑的鲜明个性。

师:看到的,我们称之为观察;想到的,我们称之为想象。(板书:观察+想象)下面让我们以将军俑为例,看看哪些文字是观察?哪些文字是想象?(课件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描写将军俑的句子)

生:“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是观察,其余文字都是作者的想象。

师:好,请大家用横线画出观察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想象的内容。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交流4~9自然段中描写和想象的内容)

生:这样写有利于表现兵马俑的鲜明个性。

师:知道什么叫个性吗?

生:与众不同的特性。

师:这些兵马俑都有怎样的个性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4~9自然段,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兵马俑,反复多读几遍,然后学着“小导游”的样子,用书上的语言把你喜爱的一种兵马俑介绍给同学,让同学听了你的介绍,也喜爱上它,好吗?(生读课文的4~9自然段)

【反思】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得意”和“得言”两个方面。“得意”是指读得懂文字背后丰富的情理,培养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等阅读能力。“得言”是指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可以说,“得意”是“得言”的基础,“得言”促进“得意”,两者相辅相成。为践行言意兼得的“全程阅读”理念,教者在此环节借鉴任务驱动型课堂模式,让学生学做“小导游”介绍6种兵马俑。学生为了当好“小导游”,就得反复朗读,理解、内化课文语言,准确把握6种兵马俑的鲜明个性,这样才能说得出来,说得精彩。说的过程就是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过程,就是“得言”的过程。

三、增强“相关性”,运用写法

师:秦兵马俑都是仿真人、真马制作的,8000个兵马俑就有8000种神态,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那我们不仅能发现它们“神态各异”,似乎还能听到它们内心的所思所想。(课件出示课文第10自然段)这一自然段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圈点:神态各异)

师:作者是怎样写出兵马俑神态各异的?

生:是通过“观察+想象”表现兵马俑神态各异的。

师:对,请同学们继续用横线画出观察的内容,用波浪线画出想象的内容。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这样写,仿佛把兵马俑写活了,使它们有了丰富的感情。

师:是啊,生动的描写加上合理的想象使兵马俑有了生命,有了摄人心魄的力量,也使我们的文章妙趣横生。(课件出示兵马俑头像图)你能看懂它们的神态吗?能听懂它们的心声吗?请用“观察+想象”的方式描摹一种兵马俑的神态。

(学生动笔写,交流)

生:有的眉头紧皱、咬牙切齿,好像对敌人恨之入骨。

生:有的嘴角微微向上翘,好像对即将来临的大战已经胜券在握。

生:有的喜笑颜开,好像刚打了一场大胜仗。

师:通过你们的描摹,我仿佛看到一尊尊活生生的兵马俑。“观察+想象”这样的写作方法我们并不陌生。老师这里有一张照片,请你们用上“观察+想象”的方法描写一下。

(课件出示一张摄于校园的照片,学生动笔写,交流)

生:来到仪征市实验小学,我的眼前突然一亮,门口那几棵紫荆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紫的花,这繁花从树根一直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点空隙,阳光下就像一座座喷花的飞泉……

师:这段话似曾相识,说说在哪儿见过?

生:《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这段话里哪些是“观察”,哪些是“想象”?

生:前面几句是观察的内容,后面“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是想象的内容。

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生:更能表现出紫荆花生机勃勃。

【反思】威廉·格拉瑟在《没有失败的学校》一书中指出,教师未能帮助学生发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是导致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想减少失败,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所学的东西与生活的“相关性”。这里出示的照片摄于校园,文字仿自《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目的是联系生活,联系旧知,增强教学“相关性”,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本就有的“观察+想象”的写作经验,使其印象更深刻,运用更自如。

四、整理反思,拓展延伸

师:这次阅读,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秦兵马俑在世界雕塑史上是举世无双的,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生:描摹一件事物可以用上“观察+想象”的方法,使描摹的事物活灵活现。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你要如何去寻找这些知识?

生:我还想知道秦兵马俑是怎么发掘出来的?

生:我想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塑造这么多兵马俑?

生:秦兵马俑是什么时候出土的?

生:除了秦兵马俑外,还有什么兵马俑?

师:老师推荐一个网站给大家,课后可以登录这个网站查看你们想知道的关于秦兵马俑的知识(课件出示网址)。

【反思】学习一篇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获得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策略,积累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安排拓展延伸环节,目的是让课堂学习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秦兵马俑兵马俑神态
不可思议的秦兵马俑
细致刻画神态,生动塑造人物
兵马俑修复:为你,千千万万遍
中国出土2100年前的迷你兵马俑
社会版(五)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秦兵马俑》教学实录与评析
写给一群羊
秦兵马俑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