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视角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陈佰霞尹德志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0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农村

陈佰霞 尹德志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当前农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社会绿色发展理念淡薄、城镇化进程的负面效应、基层政府责任落实不够、农民生态观念有待提高等建设困境。在绿色发展理念视域下,探究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对于构建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农村;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绿色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堅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随着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频发,人们对于如何保护环境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将节能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上升到政策层面;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之中,将“美丽中国”作为执政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和建设思路。十九大中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党和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其中绿色发展理念是在思想意识层面上引领生态文明实践。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树立绿色经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树立绿色环境发展理念,保护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工作环境;树立绿色政治生态理念,将生态学理念融入政治建设过程中,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树立绿色文化发展理念,培育绿色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树立绿色社会发展理念,形成一种低碳环保的城市发展和运营模式,用绿色生态文明理念促进社会的发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点,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中国构建,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需要将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绿色发展理念与实际行动、完善制度体系与提升环境保护意识相结合。

2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困境

2.1 社会绿色发展理念淡薄

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部分城镇企业向乡村转移、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技术落后、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管等原因,对于各地农村自然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在城市有严格的排污标准,而部分农村地区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未能严格遵守排污规定,加之乡镇企业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对于环境的保护,乱排乱放的情况较为普遍。

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自治组织,其中包括政府推动下的、农民自发成立的组织等,农村的非政府组织或者农村民间组织在促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增进农村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村社会组织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社会组织的一系列行为活动,关系到农民自身的生产生活活动。当前,一些农村社会组织对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缺乏清晰的概念界定,没有厘清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不作为的状态。

在广大农村社会缺乏合理有效的社会监管体系。在农村的污染多具有范围小、规模大、持续性、分散性的特点,政府、社会组织等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监管体系不健全,在农村社会就不会引起广泛的关注。随意的污染环境行为没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社会绿色发展理念淡薄将不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

2.2 城镇化进程的负面效应

城镇化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服务业占主导的新型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和农村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的长远发展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镇化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处于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之中。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现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大量人口流动,并且集中到城镇,大量的人口造成更多生活资源的使用和浪费,生产生活垃圾的增多,如果对城镇生产生活垃圾、废弃物处理不当,不仅对城市环境造成破坏,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也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城镇生产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大多会流向城镇周边及农村地区,这些地区没有严格的排污标准和有效的监管措施,极易造成水质污染,甚至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样城镇周边工业、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城镇人口集中的同时,农村却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学生通过学校教育走出农村,留在农村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幼,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农民的缺失,一些偏远的农田、山间杂草丛生,房屋破旧不堪。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与农村人口的失衡,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

2.3 基层政府责任落实不够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多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陆续出台,农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也不断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依然存在着农村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自然遭受破坏的情况,基层政府在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方面的力度还需要加大,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落实基层政府环保责任还在进行时。

基层政府追求地方经济效益,忽视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是其中的原因之一。在农村地区,基层政府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农村产业的发展,甚至积极支持和引进外来企业入驻,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新的动力支撑。基层政府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技术落后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依然被引进,忽视了企业对于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放宽污染物排放标准,一定程度上为排污企业亮“绿灯”,更为严重的则是基层政府中部分官员的经济利益与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基层违法乱纪、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环保检查时段山清水秀,检查人员离开后排污照旧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暴露出基层政府在环保中的责任落实还不够。在农民群体中,基层政府还需要充当自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宣传者,但是在现实工作中不作为的情况时有发生。

2.4 农民生态观念有待提高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落后是其生态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农民自身所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有限,缺乏环保意识,为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收入,除了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焚烧秸秆等行为外,盲目使用农药、化肥、薄膜等,对该类化工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知识了解甚少,日积月累不断地破坏生态系统。

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农社会中,容易受到传统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的束缚。尤其是农村长久以来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常常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牺牲自然资源作为代价,形成高能耗、低产出、重污染的恶性循环过程。农村千百年来延续的一些传统习惯,例如使用土厕所、牲口散养、烧柴做饭等,对于当地水土资源、大气环境有着长期的不利影响。并且在农民习以为常的行为中,他们并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行为对于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3 綠色发展理念视域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3.1 鼓励发展绿色生态产业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总的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之一,农村产业是农民迈向小康社会、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在农村如何发展产业,发展什么样的产业,一直是基层政府和农村实践探索的重点,习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了很好的阐释,主张建设生态经济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培育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在农村发展产业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着生态绿色、节能环保为中心,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由传统农村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现代、绿色、环保、科技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避免农村产业盲目发展,要推动产业更新换代,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统筹发展农村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引进和鼓励绿色生态产业入驻农村,培育和壮大绿色乡镇企业,用绿色生态产业领跑农村绿色经济。

3.2 推动绿色新型的城镇化

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首先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市农村人民都能共享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共建美丽中国、绿色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绿色新型城镇化下,城市农村人民都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和生活,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丽和谐自然的生存环境的需求和期盼。

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亟待解决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和执行环保排污标准,严格规范环保执法过程,科学合理地解决城镇和农村产生的生产生活废弃物,用新型城镇化理念对农村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有效缓和农村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营造良好的城乡人居环境,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大力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发展绿色、可持续、循环经济。

3.3 树立政府的生态政绩观

基层政府在打赢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党、国家、基层政府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在党和国家加快制度、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基层政府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抛弃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鼠目寸光的做法,树立绿色生态政绩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从思想观念层面意识到环保是利于千秋的大事,基层政府要注重自身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坚决抵制农村排污产业发展与政府利益挂钩的行为,对于部分官员破坏生态环境、有损国家和政府形象的行为,要做到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

3.4 培育农民生态文明理念

农民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否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度。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曾多次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语道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生态环境遭到恶劣的破坏,人类也终将走向毁灭。培育农民的生态理念,从思想观念、行为习惯角度出发,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加强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宣传,创新农民接受新的观点、新的理念的形式,加强对农民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力度。

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的实际情况,拟定恰当好处、通俗易懂的教育方案,讲究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方法,以农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当地的有关部门干部、基层村一级社一级的有关负责人以身作则,为农民群众塑造绿色环保低碳的榜样,帮助农民更新生产生活方式,抛弃落后的生活习俗,养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合理有效地使用自然资源,运用现代科技,实现农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化、绿色环保方向转变。

3.5 营造绿色文化发展氛围

在农村营造绿色文化发展氛围,有利于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塑造农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提高对于农业、休闲娱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将绿色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日常硬件设施上。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广播电视、戏剧、舞蹈表演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中加入可持续环保理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宽影响的范围,开展绿色生态农业技能培训的线下授课与线上“互联网+农业”学习相结合,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绿色文化发展氛围,真正实现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村发展,共建美丽乡村,打赢蓝天保卫战,共享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李一.从打造美丽乡村到实现和谐发展——浙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经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4] 肖萍,朱国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模式的选择与治理体系的构建[J].南昌大学学报,2014(11).

[5] 张雪瑞.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农业经济,2016(07).

[6] 杜熙.农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口素质——基于困境与策略的探讨[J].理论月刊,2018(02).

[7] 杨加猛,季小霞.基于“两山”理论的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思路[J].林业经济,2018(01).

[8] 张燕.生态文明构建视域下我国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路径的优化[J].农业经济,2018(02).

[9] 陈锦泉,郑金贵.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6(09).

[10] 张红霞,刘元珍.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07).

[11] 于法稳,杨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及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7(12).

[12] 牛敏杰,赵俊伟,尹昌斌,等.我国农业生态文明水平评价及空间分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6(03).

[13] 陈巍,李烨,郑华伟.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6(04).

[14] 王丹华,刘子飞,李铁铮.农村生态文明评价及城镇化对其影响——基于地市级层面的研 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02).

[15] 杨仪青.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析[J].生态经济,2017(10).

[16]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绿色农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追踪绿色的秘密
新农村 新一辈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