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陶行知教学思想,沟通数学与生活

2018-05-14 09:44丁佳艳
华人时刊·校长 2018年4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丁佳艳

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

课堂教学前, 经历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知识

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教师在教学前应该要求学生做课前预习工作:首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了解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有意识地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从而为接下来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比如,在教学“认识整万数”一课时,在课前,我会让学生搜集一些大数:如无锡一般别墅的价格、如无锡的人口、全国最高的山峰的高度等等,从而学生还没有学习这一课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很多大数,从而为接下来的新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留心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这门学科本身就很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往往更形象和直接,缺乏一定的抽象与逻辑能力。于是,在备课时,我常常会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书本上那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先出示平时见到的红领巾、扇子、扣子、七巧板、书本等实物,然后通过电脑画面,抽去实物,留下角、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几何图形就藏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可以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年月日》一课时,我就用谜语引入创设情境,“有两个宝宝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天天都要脱一件,等到年底剩张皮”这是什么呢?学生好奇心被激发了,争先猜出了谜底(年历),这时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旺盛的求知欲的驱使下,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回顾生活化的数学内容。举例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每当一个知识点讲授结束时,老师往往会说:“其实啊像这样的现象或事物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你能举出一些吗?”然后让学生回顾、举例。这样一来,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7的口诀》一课时,在初步掌握了7的口诀后,老师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见过与7有关的数、现象或者事物吗?”学生们很感兴趣,举出了很多例子:“一个星期有7天;七巧板有7块;七星瓢虫;北斗七星......”这样由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回顾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不仅课堂效果变得活跃且学生的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充分联系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并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来体验和感受。在学习“克与千克”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物体哪个更重。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垫一垫”,将实物放在手中感受,体会到重量之间差别的真实感觉。再如学习“可能性大小”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事情是可能发生的,有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的事情是一定能发生。现在老师有4个例子请同学们来判断哪些是可能发生,哪些不可能发生,哪些是一定发生的。”然后举例子让學生判断。例子可以举这样的:鸡蛋掉在地上会碎吗?小朋友们玩“丢手绢”游戏时,手绢会被丢在你身后吗?掷骰子会掷出7来吗?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会让学生更容易判断。

教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也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语言水平。数学知识本身就很枯燥,如果教师依然选择刻板的语言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从而不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使用生活化、童趣化的教学语言,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亲切自然,学生的学习热情会一下子提高,这样便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取得进步。例如,在教学《九加几》一课时针对“凑十法”,我编了“凑十歌”:小朋友,拍拍手,大家跟我一起走,我出1,你对9,2和8,4和6,3、7相加刚好够,和是10,互为凑剩个5,找朋友两5永远手牵手。这些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的趣味性数学语言,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后,解决生活实际,应用数学知识

当然,除了课前经历生活实际,课堂中充分利用生活实践,也要充分把握好学生课后的时间。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了“12小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互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的时间分配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的掌握,并且在不知不觉中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知道要珍惜时间。再如学习“千克和克”后,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几件物品的包装,记下重量,不清楚的地方可以提问。等到交流时,同学们提了许多现实性的问题,如方便面上印着总量100克,面饼85克,那么调料包和包装袋共重15克。这样学生不仅获得的是数学知识,更是生活经验。

综上所述,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师不管是在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过程中还是课堂教学中亦或是课后在生活环境中都要特别注意沟通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联系所学知识,学其所用,在体验中进步,成长。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小学)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