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对照探讨

2018-05-17 02:16张晓勇吉龙舟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11期
关键词:营养液白蛋白胃肠道

张晓勇 吉龙舟

(青海省互助县人民医院外一科,青海 互助 810500)

目前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患病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而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对于手术而言,其成功的关键内容为营养支持[1]。本次研究分析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临床效果,现将过程和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90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为42~70岁,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3.1±2.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为41~72岁,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64.7±3.4)岁。本研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对比,并未呈现统计学意义,数据间加强了临床研究性。

1.2 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前均采用泻药进行导泻,随后将胃管进行预留。手术过程中,观察组患者选择肠内应用,在胃内放置鼻肠管,采用全力营养液,此营养液中包含19.5 g脂肪、61.5 g碳水化合物、20 g蛋白质以及3.0 g矿物质,2100 kJ为全力营养液的热量。手术后通过鼻肠管对患者实施营养,第1日、第2日予以500 mL,第3日予以1000 mL,第4日开始予以患者全量,每日为1750 mL,剩余液体对其以静脉方式进行补给。对照组则选择肠外营养,将葡萄糖、胰岛素、氯化钠溶液以及维生素依据相应的比例制作成营养液,对患者通过中心静脉予以滴入,手术后第1日予以50%量,手术后第2日予以全量。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均选择胃肠减压方法,如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则将胃管进行拔除。

1.3 评估指标[2]: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体质量、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淋巴细胞总数,与此同时对两组患者肛门排气用时、排便用时以及住院用时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数据计算:文中涉及的相关数据均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和计算,此研究中涉及的相关数据经计算后以计量资料为表现形式,检验时选择卡方,统计学意义形成说明数据间P<0.05。

2 结 果

2.1 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关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前体质量、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淋巴细胞总数进行统计对比,未呈现出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术后比对上述指标,统计学意义因P<0.05产生,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s)

表1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s)

相关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 t P体质量(kg) 治疗前 62.2±8.4 61.1±8.8 0.6065 >0.05治疗后 60.3±7.2 50.6±6.4 6.7025 <0.05前白蛋白(g/L) 治疗前 22.8±6.3 21.1±4.3 1.4950 >0.05治疗后 28.6±3.3 22.4±2.4 10.1927 <0.05白蛋白(g/L) 治疗前 32.4±8.0 31.5±7.4 0.5540 >0.05治疗后 42.7±6.1 32.6±5.8 8.0492 <0.05淋巴细胞总数(×109/L)治疗前 1.6±0.5 1.6±0.8 0 >0.05治疗后 1.5±0.8 1.0±0.2 4.0674 <0.05

2.2 分析两组患者住院相关指标:对两组患者肛门排气用时、排便用时以及住院用时进行统计对比,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形成,见表2。

表2 对两组患者住院相关指标进行对比(±s)

表2 对两组患者住院相关指标进行对比(±s)

相关指标 观察组 对照组 t P肛门排气用时(h) 90±8.1 128±6.6 24.3970 <0.05排便用时(h) 70.2±10.4 94.5±10.8 10.8721 <0.05住院用时(d) 14.2±3.3 27.6±2.4 22.0294 <0.05

3 讨 论

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后,在早期需要对其提供相应的营养支持,以免术后出现并发症。通常情况下,患者均选择肠外营养支持,其肠外应用吸收速度较快,具有较高的利用率,然而伴随临床研究发现,肠外营养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极易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并且对患者长时间进行肠外营养,会使胃肠功能产生异常从而出现感染[3-4]。本次研究对比肠外营养以及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结果证实,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体质量、前白蛋白、白蛋白以及淋巴细胞总数进行统计对比统计学意义形成,而患者肛门排气用时、排便用时以及住院用时进行统计对比,差异性存在。其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同时能够对其原料以及能量进行供应,此外肠内营养中的物质为免疫调节剂,可将有毒性的物质进行充分清除,与此同时对患者术后进行肠内营养能够确保肠黏膜细胞的完整性,可第肠道菌群异位进行抑制,从而减少感染现象的发生[5]。

通过上述研究后可知,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实施肠内营养,能够将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进行提升,从而将其营养状态予以改善,可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骏扬,邹永波,张明威,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3):524-526.

[2] 韩东,罗加兴,黄秋林,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比[J].中外医疗,2014(17):23-24.

[3] 门福娜,南雪慧,范美霞,等.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照评价[J].饮食保健,2016,3(6):29-29.

[4] 任立梅.早期肠内营养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D].徐州:徐州医学院,2013.

[5] 刘青,熊爱华,郑明英,等.肠内营养在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2(4):64-65.

猜你喜欢
营养液白蛋白胃肠道
几种常用植物营养液及特点
CELSS中营养液循环利用应用实例
喜舒复白蛋白肽饮品助力大健康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缺血修饰白蛋白和肌红蛋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不同营养液对香榧幼苗生长的影响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无土栽培营养液自给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