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背景下《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2018-05-17 06:33戴海云
现代交际 2018年6期
关键词:实践研究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戴海云

摘要: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级应用人才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团体社会工作》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突出能力培养,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课程改革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185-02

一、关于《团体社会工作》课程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性的认识

(一)对高职教育的认知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其培养目标着重于掌握某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某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旨在培养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凸显职业技术性的特点,教学过程要体现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教、做、学”一体化的方式,突出实验、实训和实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技能教育的目标。

(二)对《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认知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新发展的实践应用型专业,它是公共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具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社区服务、民政工作、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社区管理与服务是行动取向的实践性科学,该专业在实践中要突显专业的助人方法,提高助人活动的效果,团体工作方法作为助人方法的三大直接方法之一,在该专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是属于社管专业的入门型课程,也是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主要具有以下3个特点:

(1)基础性:《团体社会工作》是社管专业的入门型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专业技能。

(2)实践性:团体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三大方法之一,是属于微观层面的干预方法,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3)技术性: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团体工作的整个实施过程,掌握带领团体的基本技巧。

二、关于《团体社会工作》教学内容的反思

(一)对教材的认知

社管专业所用的教材是马良教授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团体社会工作》一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和实务。

(1)理论层面的团体社会工作主要涵盖团体社会工作的概述、价值基础和实践原则,团体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团体社会工作的情境和动力等。

(2)实务层面的团体社会工作包括团体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特点及实务工作要领等。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满足了高职高专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基本要求,结合了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教材中的知识点与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相结合,基础理论适度,突出应用重点。

(二)课程教学目标

1.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在于围绕团体工作有关的情境和动力以及团体不同各阶段的特点和实务工作要领。(2)教学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掌握中国本土化的团体社会工作实践性理论知识。

2.教学目标

(1)情感目標:知晓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2)知识目标:掌握团体工作的整个实施过程,清楚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角色和地位,明白小组领导者的价值观和伦理守则。(3)能力目标:掌握开展团体活动的技巧,提高助人能力,增强助人效果。使学生学会分析团体社会工作中的具体案例,把握问题的实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实施反思

(1)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参与。以往的传统式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授课地点都在教室,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参与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教师习惯指导,不善引导,不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手段重灌输,轻启发。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满灌式”为主,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缺乏参与、引导。这样的填鸭式教学虽然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但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巩固,学生不会举一反三,使得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3)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务。《团体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带领团体的能力和技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制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课程教学很难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衔接。作为应用性学科,该课程仍呈现出“纯理论教学多,实践性操作少”的现象,体现不了《团体社会工作》实践性的特征。

(4)教学资源重传统,轻信息化。《团体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资源仍局限于传统方式,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点,课程信息化建设不足,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开发网络课程,建设云空间,学生进行自主网络学习,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疑难解答。

三、关于提升《团体社会工作》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

(一)团体社会工作理论部分的教学

在团体社会工作理论部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案例教学方式和参与式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1)案例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扮演参与者的角色,理论部分的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教师通过细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融于具体的案例中,通过设置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样的案例教学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呈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通过精选案例——分析讨论——总结评述组织教学,但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总结评述时,要与理论部分的知识点相结合,将理论形象化,将复杂细分化。

(2)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通过教学手段和活动的安排,让学生参与教学组织运作中,增进学生对《团体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认识。之所以采用参与式方法进行教学,是因为这种教学形式与团体工作方法有内在的联系。在课堂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自己进行探索发现,与团体社会工作方法本质上的“助人自助”是相通的,即帮助对象提升信心和能力,最终实现自己帮助自己获得改变和成长。同时,参与法与该课程在技巧上有很多互通的元素,例如带领团体的技巧、团体讨论、角色扮演等,这些要素是该课程教学中必须传授的要点。这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进行反思、巩固。

(二)团体社会工作实务教学——开展课程实训

团体社会工作是一门偏重实践的课程,重点让学生在小组工作实务情境中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掌握团体运作,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学生带领团体的能力。因此,在实务部分的课程教学讲授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团体实训室的功能,教师在讲授相关理论之后,结合知识点,设计各种小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团体活动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带领团体的技巧。在《团体社会工作》教学设计中,体现在团体游戏和团体活动设计方面。

(1)团体游戏。在课程中,教师根据小组的发展历程以及课程内容需要,将小组游戏进行分类,引导学生对团体游戏的认知。团体游戏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小组的历程进行划分,即小组前期、初期、中期、后期的特点以及工作者带领团体的重点而设置,让学生体验不同小组阶段游戏的变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寓教于乐。

(2)团体活动设计。团体活动设计旨在让学生们熟练地掌握团体工作的整个操作流程,即制作团体计划书,进行团体记录以及团体评估。具体的操作方式是将全班分组,每组6~7人,以小组为单位,教师设置不同主题,让学生设计团体活动,并能够按照计划书的内容,开展本组设计的团体活动。这种团体活动的设计,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拓展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带领团体的技能,将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实践研究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