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

2018-05-18 10:47徐国州
考试周刊 2018年45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摘 要:就数学学科来说,它对于知识的呈现,相对来说,比较概括和抽象。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是比较滞后。这样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种矛盾。怎么解决呢?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感知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于这些新知识的第一感知。但凡学生对于某一知识第一感知较为充分的,他们对于这一知识就会印象深刻,甚少模糊。而且,这种状态,还能够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由此,第一感知能力,对于学生学习活动来说,作用还是相当大的。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我们平时教学中,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下面,笔者就这一方面,结合小学數学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些尝试。

一、 提供感性材料,转化思维认识

一般来说,小学生认识新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特点,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这就是,他们对于那些具体可感的事物的认识,多是表现出轻松的状态。但是,对于比较抽象的事物或者知识,很多学生就显得非常的吃力。比如,对于一些数学概念。这时候,我们就要遵循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想方设法,将抽象的知识或者原理给予形象化。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根据教学需要,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创造性的准备一些有利于实现这一转化的材料。

具体来说,要做到转化的理想化,需要我们准备的材料具备这样两方面的特点:一要力争感性;二要做到多样和充足。例如,关于“认识三角形”的教学,我们就需要做到,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步逐步地抽象出三角形的特征,并最终引导他们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笔者是这样安排的:第一步,先出示场景图,引导学生在这一场景图当中尽可能地找出三角形;第二步,引导学生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自己所见到的一些三角形的例子来。这样做,就为进一步抽象三角形的特征带来了更丰富的感性认识。显然,这对于学生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帮助很大。

二、 重视活动验证,培养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非常注重对学生概括能力,特别是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而就小学数学而言,这些方面能力的训练,一般都是通过不完全归纳的方式来进行的。所以,这一方面,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教材特点,给学生提供有利于提升他们这一思维的一些要素,特别是在内容上要保证一定的要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实验,学生已经发现所呈现的3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由此,学生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就是活动之初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但是,别忘了,这终究只是从3个三角形得到的结论。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这只能是一个数学猜想。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我们还要让认识到,原来所做,还不是最终的结果,还需要对此作出进一步的验证以及研究。于是,笔者又引导他们自己在纸上随便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剪下来拼一拼,看一看它们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等于180°。在学生活动时,笔者做巡视。待这一活动结束后,笔者指名几位学生到投影仪前,将自己验证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展示,剩余同学进行讲评。这样做,就有利于学生通过活动探索规律,进行抽象的概括。

三、 协同各种手段,诱发心理需求

提到感知活动,要想提高其应有的效果,往往离不开各种感官的协调性活动。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手段,将一定的感知对象通过一定的活动给呈现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去展开思考。为此,教学当中,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设计出有价值性的活动,以尽可能多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比方说,视觉、触觉等等,让它们共同作用于我们要感知的某一对象。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途径。

教学“认识数对”这一节,让学生知道如何用数对表示位置,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学时,笔者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学们,现在,假如把你们的座位都用一个圆圈来表示,那么,每一列要画出几个圆圈呢?一共要画出几列呢?最后,经过多轮的引导,学生最终明白了这一知识点的要求。由此可见,这样的设计,不仅仅是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这样的设计,就把场景图抽象成了平面图。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明确了确定位置的规则,这样,就为之后用列与行来描述位置关系做好了准备。这就及时地巩固了学生业已掌握的方法。同时,又可以诱发他们试着用更为简单明了的方法,来描述位置的心理需求。

四、 凸显程序要求,做到科学合理

就学习活动而言,学生的感知度取决于其所感知的学习内容,特别是要受制于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待感知的知识结构越具有系统性,学生也就越能够系统性地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感知。因此,在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在针对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感知的时候,就要特别重视程序上的要求,力争做到科学。并在保证科学的基础上,做到合理。

教学“一亿有多大”,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的活动之后,笔者最后又引导学生对所开展的活动,进行整体性的回顾。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对1亿这个数字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特别是,通过这些活动,自己又有了哪些收获以及体会。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对1亿这个数字的数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中获得了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开展针对性活动的经验。这样,就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某些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有利于让他们的认识经历由感性升至抽象性的过程。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要注重对小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真正地把握住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维特性。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比较理想的感知途径,最终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卢少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当代教育,2017年第3期第108页.

[2]刘铁芳.你就是你的教育学[J].师资建设,2017年第6期第58页.

作者简介:

徐国州,江苏省新沂市,新沂市墨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小学数学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