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合作学习

2018-05-18 11:39刘明奎
读写算 2018年28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教学

刘明奎

摘 要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如果按照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孩子在短暂的40分钟课堂里是不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的。特别是物质性质方面,在宏观―微观―符号水平的三重表征方面只靠理论讲授很难有好的效果,这样可以使一节课初步具备推进感,知识都是循序渐进的,包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能在课堂中呈现的话,那就便有了纵深感,关于课堂的生长感,我认为唯有精心备课,长期积累经验,适时讲授使学生真正拥有一双微观的眼睛的技巧,还得见仁见智。

关键词 深度学习;实验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8-0127-01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先生说过:“一堂好课要有推进感;一堂好课要有纵深感。如果一堂课有了推进、有了纵深,这个课堂可能就有了生长感,就有了生长的气息!”

从《做最好的老师》中,我发现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是我们教师应该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能否真实体现,实验手段是不可或缺的。高中学生只有九年级一年的化学基础知识,对于宏观―微观―符号这三种化学知识方面的表现特征只是有了初步的了解。高中化学教学中更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从宏观―微观―符号水平进行教学。

下面就是本人多年实验教学中总结出的一些不成熟的案列和教法,欢迎大家指正。

一、探究内容:如何通过学生合理分组推进合作学习

(一)案例分析:中学化学实验中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验操作,各种条件的约束下分组实验是绝大多数学校选择的一种教学方式。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分组需要合理,实验过程中组内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解决,以求实验完成保质保量和保证实验安全。

(二)实施策略:学生分组实验活动,学生是当仁不让的“主人”,即使在很多教师看来,学生有时候这个“主人”当得并不算称职,一会儿出现了这个问题,一会儿又可能犯那样的错误,但教师切记不能因为担心学生出错而“喧宾夺主”,对学生的实验活动管得太多。

(三)探究结论:分组的目的是最终推进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学生团体中总会出现不和群的个体,当然也有调皮捣蛋的孩子。个别小组的不和谐因素需要教师智慧处理。找准时机,刻意表扬某位“另类”学生,比如,实验操作规范什么的,用心发现,总能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二、探究内容:如何杜绝合作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危险

(一)案例分析:钠或钾与水的实验,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实验中比较危险的。总有不听话的学生在试管中做实验;还有几个组把钠用搓在一起在烧杯里,更有甚者把钠“偷偷”带出实验室,装在口袋里忘记了,下雨天衣服烧了个大洞!还有自己大意,把间接加热的石棉网和混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触碰在一起,本想做吹气燃烧试验,还没来得及吹气,棉花立刻自燃。我手里抓了一团火,手面汗毛立刻烧掉,吓坏了前排学生。

(二)实施策略:化学实验中的有很多“危险项目”,让学生学会主动避险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职责!传统方法都是教师讲授该实验的危险性在哪里。有的时候此法并不能引起学生们的高度重视,我觉得反其道而行之,可能对学生而言更加记忆深刻!

(三)探究结论:我会在演示实验时,故意拿一块两倍大小的钠块,故意省去用滤纸吸干煤油这一步操作,并拿一个小烧杯做这个实验(实验台尽量离学生远一些),反应瞬间完成,玻璃片都来不及盖,发出剧烈的爆鸣声,并且在空中形成爆裂景象,产生白烟。

三、探究内容:开展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合作学习

(一)案例分析:有机化学中新物质出现往往会给学生展示球棍模型,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物质成键情况,组织学生自己看展小组内动手组合未知物质的球棍模型是一种好方法,比如乙烯、乙醇、乙酸等。甲烷是学生理解正四面体的关键物质,学生分组对C、H原子的构成做假想模型。化学有许多生活中的小实验,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在家完成,如煤气灶打开火,在火焰上方撒实验粉末、苏打粉末、味精粉末等。

(二)实施策略:以上案例都是中学化学中常出现的知识,并且经常混淆。课堂动手实验方面:学生分组装配目标物质球棍模型,一般来说会出现三种以上的结果。让学生诠释自己拼装自己的模型,正确的结果经得起推敲。如乙烯分子,A组学生代表结果为CH3CH,B组同学立刻反对,说:“第二个碳不饱和”。C组同学代表说只有CH2=CH2才是正确的,但说不出原因,这里学生能推断出正确结论很难得了。接下来要用键能知识讲解或者实验验证;如乙醇分子,需要在演示实验:乙醇和钠反应之后再进行拼装模型,A组学生代表结果为CH3OCH3,B组同学立刻反对,说:“钠保存在煤油中,—CH3是烃基(煤油也是烃类),如是上述构型反应不发生。”C组同学代表说只有CH3CH2OH才是正确的,这个结构的理论支撑是定量计算出氢气量与羟基的数目关系。

(三)探究结论:通过学生个体单方面的深度学习,结论呈现时可能会五花八门,但是通过实践最终承认正确的结论,勇敢抛弃错误的认知,确实是不断在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然后以小组形式展示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優越性,在合作中,学生学会了理解、包容还有知错就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治学。

有效开展课堂教学,落实自己的教学策略,是一堂“带感”的课程的必备要素。其实最难做到的就是使自己的课堂有生长感,这个需要同仁一起探究努力,争取早日实现课课带感,节节有生长的气息。这五个维度方面,需要润物无声般融入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必须从小事做起,从切实的化学学科三重表征出发,进行稳妥的教学过程研究,实施行之有效的简单策略。这件事,我做、你做、大家一起做!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实验教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