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粤剧进校园”活动的思考

2018-05-19 12:25ThoughtsofBringingCantoneseOperatoCampusinFoshan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粤剧佛山市进校园

Thoughts of Bringing Cantonese Opera to Campus in Foshan

张晶静、马 达

粤剧是一种表演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文化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已不能以自然传承的方式获得足够的保护。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为了保护和传承粤剧,通过在中小学持续推进“粤剧进校园”的方式,让粤剧在专业学校的教学之外,还能够面对年轻一代进行普及教学与文化传播。将粤剧文化引入中小学,是保障粤剧拥有未来观众群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广泛普及和传播粤剧的重要方式之一。

广东省佛山市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距今已有十一年。在全市的五个行政区中,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采用“粤剧进校园”方式的学校覆盖率更高,这说明学校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政策、经费、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笔者从2016年开始走访佛山市的各中小学校,最终在每个区选择了一所小学进行跟踪调查,它们分别是:禅城区佛山市第一小学、南海区西樵一小、顺德区大门小学、高明区德信实验学校和三水区白坭中心小学。在这些学校中,有的与本区文化馆开展合作教学,如白坭中心小学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邀请了三水区文化馆副馆长韩碧贤女士前来指导,德信实验学校长期外聘高明区文化馆的两位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有的与佛山市博物馆“非遗”中心开展合作活动,如西樵一小受“非遗”中心邀请加入“2017佛山秋色”活动展演;有的与粤剧唱腔传承人或正活跃在舞台上的著名粤剧演员开展合作教学,如粤剧星腔传承人李月友在白坭中心小学长期从事教学,大门小学邀请了大良文化站副主任连效深老先生前来指导粤剧教学;有的与社会曲艺团成员开展合作教学或演出,如白坭中心小学邀请了三水区曲艺团团长邓华兴先生定期来校指导;佛山市第一小学还在粤剧教学之外,邀请了当地曲艺团的林清和老师前来教授粤乐。这些现象说明,“粤剧进校园”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它必须与文化机构、教育机构以及社会机构等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正规化、合理化、科学化。调查中笔者发现,“粤剧进校园”活动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教师如何选择粤剧曲目,如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如何充分利用粤剧的学习更好地开发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等。基于此,笔者就某些问题做了一些优化的设想,包括教材中粤剧曲目的选择、活动课程的完善、因人制宜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等,并提出要重视表演带来的有益影响,尝试学科交叉,关注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隐性影响,以及紧密联系学校、学生与家长等,希望对于今后“粤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能有一些启示和帮助。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

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政策》)。《政策》中提到,要“支持戏曲剧本创作”“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一场优秀的戏曲演出。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鼓励中小学与本地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合作开展校园戏曲普及活动。鼓励中小学特聘校外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自2006年粤剧被收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广东地区就开始尝试在中小学引进粤剧的相关活动并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们对这一传统文化的兴趣,打造粤剧粤曲特色学校。

根据粤剧的地域性和文化生态特性,“粤剧进校园”活动主要在以粤语作为主要语言的地区进行。在笔者调查的佛山市的中小学校中,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海区和禅城区进行粤剧传承活动的学校数量相对较多,其活动时间也相对较长,同时也取得了相对较多的成果和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粤剧传承教育不同于对传承人的培养,而是更加具有广泛性、传播性和普及性,一般以普及性教育为目的,对于具体唱腔、角色行当并没有详细的讲解和演练,所以学生很少能真正了解更细微的表演模式和文化内涵,这是在中小学传承中较难优化的一点儿,也是它的特性之一。但“粤剧进校园”活动带给学生的教育意义在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粤剧的兴趣、爱好,还能促进学生主动地、系统地学习粤剧及其相关文化的积极性。

《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给予粤剧文化工作者和教育者更多的资源和支持,让他们产生更多的热情,获得更多的机会来进行宣传、发展和传承等工作。《政策》中的整体目标表达了对未来戏曲传承的美好期盼,在其支持下,中小学“粤剧进校园”活动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同时这也是在中小学校中普及粤剧文化不可或缺且收效甚广的方法之一。佛山市教育局在粤剧方面的举措源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教育局“创造性实施丰富多彩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品牌优势全面凸显,如岭南文化教育、艺术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粤剧教育、剪纸陶艺等特色;开发陶艺、剪纸、武术、龙狮、粤剧等佛山地方特色岭南文化系列课程。‘高效课堂’建设努力破解‘教师辛苦教,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在粤剧传承方面,佛山市教育局从2006年开始鼓励佛山市中小学校引进粤剧,2009年开始正式将一些有一定成绩和潜力的学校设立为粤剧传承基地或传习所,并继续扶持其发展。如佛山市第一小学为深化办学特色,推动学校品牌建设,于2009年7月2日举行了“祖庙街道‘曲艺进校园’活动暨‘曲艺培训基地’”授牌仪式。2010年6月25日,该校与广东粤剧博物馆、塔坡社区签订共建协议。2010年12月3日,该校粤语童谣《育苗》在禅城区“粤语新童谣大赛”上获得区特等奖,并于12月5日获得“广佛肇”总决赛三等奖。2017年8月,西樵一小“红豆粤剧社”受邀参加佛山市文化馆“非遗”中心主办的“2017佛山秋色”活动展演,获得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等等。

二、“粤剧进校园”的课内优化

1.探寻适合学生的粤剧题材

“粤剧的表现对象,绝大多数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横眉怒目,作威作福,男欢女爱,卿卿我我,这些都明显地不适合中小学校园文化生态。”①粤剧进校园首先遇到的是“无粤剧可演,无粤曲可唱的尴尬”②,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笔者调研的几所学校中,大多有新编粤剧排演,我们暂且叫它“儿童粤剧”或“少儿粤剧”。因为走访、调研的学校是小学,所以见到的“少儿粤剧”的题材大多充满童趣,同时又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文化内涵。如佛山市第一小学排演的少儿粤剧《懒猪猪去开笔礼》,里面的主人公是一只小猪,他在上学之前要进行一个开笔礼的仪式,这其中传递了认真学习、尊重知识、尊敬师长、懂得坚持等美好品质。除此之外,还有2016年“华光诞”活动中学生们表演的新编粤剧《小志的梨园》;白坭中心小学排演的《长寿之乡盏鬼王》,主要描写的是佛山的几种名产—鸭子、冬瓜、莲之间互相争当佛山的代表事物,在红头巾婆婆和少先队员的调解下三方达成和解,并且都愿意做好自己的特色,做佛山淼城的特色名片。这部剧中的角色都是为学生们量身打造的,内容上突出了佛山地区的特色产品和文化,在表演上,一些学生要穿上“矮冬瓜”的服饰,而扮演“鸭仔王”的学生则要模仿鸭子的脚步和体态,这跟传统粤剧带给学生们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有趣又贴近学生们生活的粤剧题材,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好感和兴趣。粤剧教学题材的选择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参考:一是经典曲目。粤剧中的经典作品之所以能一直流传、生生不息,必有其道理,其中的传统精髓和时代的文化内涵都是学生们应该充分了解的,而不应被时间所遗忘、被历史所淘汰的。二是贴近生活的题材。学生们的学习、娱乐、交往等,都是与他们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尝试用这些“接地气”的主题来创作新的粤剧,这需要粤剧艺术文化工作者的帮助,在不违反、不篡改粤剧本身的腔韵、功架等基本元素的前提下来进行创作。三是改编已有的戏曲、舞台剧、话剧、课本剧、传说、故事等。比如在以情爱为主题的粤剧中删减一些卿卿我我的部分,而适度增加家国情怀的部分;将课本剧《将相和》改为粤剧,这里涉及两个问题,第一是和语文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第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改编,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粤剧的热情,也让学生将这篇课文熟记于心,并且在创造力和协作力等方面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三赢。

2.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课程

广东省引入“粤剧进校园”活动这些年,教学过程有着不小的变化,从最初的“老师教,学生学”慢慢变为“师生共同演示、共同学习”。诚然,因为粤剧本身的特性,长久以来其传承的方式都是师傅教徒弟,口传心授。但如今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变化,我们不得不尝试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来更好地适应中小学校的普及教学。而教师们早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因粤剧文化必须由专业教师来进行指导,所以很大一部分仍旧是教师教得多,导致学生自主性有所欠缺。

许多学校把粤剧教学放在学校的活动课程中,除了每周设有专门的时间、专门的场地外,还邀请了专业的教师,比如市、区文化馆的教师们,他们大多毕业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校(原广东粤剧学校),且为专业的粤剧人才和粤剧演员。让人欣喜的是,有的教师虽已经退休了,但仍身体力行地支持“粤剧进校园”活动,亲自来校教授学生,教学认真,让人十分敬佩。

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学校大多以社团和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粤剧教学。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内容最初是从国外经验主义课程中转变而来的,而我国的新型活动课程更注重学生的整体成长,让学生能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与表达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们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自己、肯定自己,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来说大有裨益。

今后的粤剧活动课程,还可以放手让学生们去做,如南海区西樵一小在全校普及粤剧身段操,但因能教授的教师和场地有限,教师们就先从二年级、三年级的各个班中选出三到五名同学,分男女两组分别跟教师学习身段操,再各自回到班级当小老师教会其他同学。该校每两年举办一次校级的粤剧身段操比赛,且因为该校身段操的教学在当地十分有名,经常有大型活动或电视台邀请学生们去表演,这些又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们对于学校的荣誉感,使他们为自己在这所学校上学而感到自豪,这也从侧面促进了学生对于粤剧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让学生自主学习之外,学校还要规范活动课程,进一步完善其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一般情况下,学校缺乏对评价体系的重视,比如只有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而缺少师生互评、同学互评以及参与评价的多种方式和途径等。因此,我们努力完善活动课程的体系,使之更正规、科学,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因人而异的施教策略

广东作为一个容纳、汇聚着许多外来人口的省份,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粤语作为本土语言文化,既不能完全覆盖所有人群,同时也不能完全覆盖生活用语和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不过,受现今教育政策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小学生在入学时即需要满足本地户口或购房、居住时间等硬性要求,这大大保证了粤语学生的覆盖率。但因家庭影响等因素,仍旧有许多学生是不以粤语作为日常第一语言的,有的能听懂,不会说,这对于粤剧的学习来说,是有一定阻碍的。如何教不会粤语的学生学习粤剧呢?这需要教师因人制宜,认真备课。所幸学生在儿童与少年时期,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都较强。经过笔者走访调查发现,有的教师在粤语课堂上只用粤语进行教学,有的教师一般以粤语作为主要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辅以普通话讲解,并利用粤语环境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和督促,基本上学生都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师的粤语教学,而不会“手足无措”。

另外,学习粤剧不仅可以学习其历史文化和代表腔韵,还可以邀请专业演员或专业文化工作者来教授更细致的粤剧表演艺术,比如佛山市三水区曾出过一位粤曲名伶邓曼薇,20世纪30年代她继承传统平喉创造出星腔流派,被后人所传承。三水区白坭中心小学的教师认为星腔不仅可以在当地表演,还可以引入校园进行教学,于是和星腔传人李月友老师合作,在原有的“粤剧进校园”活动课程之外又加了一个星腔的学习。星腔是由女性来完成的,“星腔的唱法婉转低回、动听悦耳,感情表达真实而又细腻,在运气行腔、转板吐字、格调声韵上有自己自成一派的特色”③,因此,学校只选女生来学习。这样一来,一是加深了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二是学生可以学习更广泛的知识,三是帮助学生探寻更适合自己的粤剧唱腔等。

在粤剧基本知识的普及之外,学校还把学生安排在更适合他们的位置上,这也是让学生热爱粤剧艺术文化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活泼好动的男生,在功架的练习和表演上会更有兴趣;有的学生更喜欢婉转的唱腔;有的学生“五音不全”,但表演能力较强;有的学生朗诵或念白特别有感情。在大家共同学习的基础上,适度地在粤剧排演中让大家自主选择角色,而后教师进行调整,会让学生对于自己扮演的角色更有认同感。

4.用表演作为粤剧课程的考试形式

学生在学校的音乐课上会学习与粤剧有关的内容,部分学校的音乐课考核会采用笔试或口头问答的形式。但粤剧等戏曲门类,不能仅以书面或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粤剧作为一种表演类传统文化,不仅要将其知识、历史、文化等传播、传授给学生,更是要以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展示出来。所谓实践出真知,只有学生自己亲身参与了,才能对粤剧有更深的、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的表演实践可以是传统经典粤剧选段的排演,也可以是由课本剧等改编或新编的粤剧排演;可以由教师主导,也可以由学生主导,中学生甚至还可以自己编创新粤剧。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粤剧的各种元素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编创或排演的过程中重新消化、吸收这些粤剧元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问题,学生应与同伴讨论或请教老师,这种循环式的学习模式更容易让学生对粤剧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也更容易“查漏补缺”,及时纠正自己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表演作为粤剧课程的考核项目之一,可以是学校内的活动,如六一晚会、元旦晚会、校庆等,也可以是学校组织的比赛或者校外的活动。学校可以和各个文化机构合作,比如下乡演出、文化宣传等。南海区西樵一小的学生就参加了“2017佛山秋色”④活动展演等,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粤剧文化的认同感,同时表演的过程也让他们对自己更自信,表演和表达能力都随之增强。学生们在家表演或解说给父母和亲戚朋友听时,无形中也巩固了他们学到的知识,融洽了家庭的氛围。

三、“粤剧进校园”的课外优化

1.学科的交叉互助

正如前面所说,将课本剧改编成粤剧,这是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粤剧还能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粤剧的服饰、脸谱、舞美都可以用美术的形式和方法表现出来,还可以运用在小学的手工课上,由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服饰等,这比教师在黑板或PPT上单纯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同样,粤剧身段操可以与体育课结合起来;英语课可以学习粤剧的英文介绍,让学生们在外国友人面前知道怎样介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等等。与各个学科之间的结合与互助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只有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运用教学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中就会受到很深的影响,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大概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范例了。

2.“粤剧进校园”的隐性影响

“粤剧进校园”活动当然不仅仅只是进入课堂并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其他任何地方也有可能产生隐性的影响。比如下课铃声,有的学校原本是放童谣,现可改成粤剧或粤曲选段;课间操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之外,还可以加做粤剧身段操;学校的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都可以加入粤剧艺术节目,学校的各大晚会、校庆等也都可以给粤剧文化留有一席之地。同样,也可以举办与粤剧文化有关的比赛和艺术节,比如粤剧脸谱绘画比赛、剪纸比赛、手工制作比赛、课本剧改编粤剧比赛等;可以利用如今发展迅速的自媒体,如学校微信公众号等来进行实时的记录和宣传等。除此之外,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生除了春游、秋游之外,也可以适度增加一些博物馆的参观,比如粤剧博物馆等。隐性的东西终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他们会觉得粤剧是一个“很潮”的东西,看到身边的小伙伴去学习、表演粤剧,自己也会很想去尝试一下。学生个人能掌握多少知识我们不能“打包票”,但多去尝试,可以更多地体验生活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也能培养自己更广泛的兴趣和勇于尝试的勇气。同时,教师的教导和身边同学的例子也让学生知道做事不要半途而废,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快乐。

3.“三位一体”的沟通模式

在学校里,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很重要,学校、学生、家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而不是独立存在或者单向输出的关系。因此三者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取得的效果越好,这不仅对粤剧传承大有好处,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有益的。只有三者之间紧密地联系,在学生的感受中,才不容易有“爸爸、妈妈和老师说的不一样,我到底要听谁的”这种困惑;学校对于学生的情况也更加了解,在教导学生和关注学生的过程中更能把握当时的情况和学生的心理;家长也会对学校工作更加了解,不容易产生误会,比如许多学生在学校听到的信息经过时间和大脑的处理后,反馈出来的已经不是原有的信息了,而学校和家长直接对话可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能更直接和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因为家长参与进来了,对于孩子的教导也会更加合适和有同理心。高明区德信实验学校在这方面早就有其独到的见解,教师们通过微信群和家长们取得实时的联系,这些沟通使得“粤剧进校园”活动最初遇到的困难被慢慢化解。家长们从一开始的不愿意、不在乎,慢慢地变为精神支持和行为支持。当有表演的时候,有的家长会主动过来帮助学生化妆,有的家长提供空间较大的车辆装载孩子们的演出服和演出道具等。家长的参与大大促进了孩子们学习粤剧的热情,这样“三位一体”的良性循环,可以使许多因为沟通不到位而出现的问题迎刃而解。

结 语

文化传承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发展,因此接收文化信息的学生不能仅仅只是接收,还要懂得思考,能明辨是非,通过粤剧文化的传承了解历史、体会生活、陶冶情操、增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最终发展成一个全面的人。粤剧是一种有历史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地方剧种,但粤剧的学习不必受历史或地方的局限。少儿粤剧的出现,其一是因为现代社会鼓励创作的结果,其二是校园普及教育的需求。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创作,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粤剧课堂具有更多的包容性,对学生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完善师生互评体系等,都是促进“粤剧进校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课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且将目光放得更长远,传承的步伐就会走得更远、更稳。

注 释

① 郑燕芬《粤剧艺术少儿题材的美学选择》,《神州民俗》2016年第11期。

② 同注①。

③ 文平《佛山粤曲星腔文化的传承浅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2期。

④ “佛山秋色”是佛山市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非遗”特色活动,包括藤编、粤绣等,粤剧在2017年首次加入该展演活动。

猜你喜欢
粤剧佛山市进校园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君兰中学
SINGING THE CHANGES
4S2佛山市沾喜智能家居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巨晨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