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检验医学的 “中国标准”
——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潘柏申教授

2018-05-27 02:19潘如丹
质量与标准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检验科科室实验室

文/本刊记者 潘如丹

“不断提高检验质量,不断加快检测速度,不断改善服务态度,不断应用先进技术”。凭借这种质量是生命线的理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以下简称:“检验科” )获得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成为上海首家通过ISO 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认可的实验室,并一步步发展为“中国最佳检验医学专科”。

检验质量关乎生命

20世纪80年代,国内检验工作仍以手工操作为主,从业人员学历较低,实践水平与国外差距巨大,人员、设备、技术、质量存在明显不足。90年代,潘柏申赴美工作学习,先后在美国Georgetown大学医学中心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做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学成归国后,潘柏申将所见所学应用于检验工作,于国内率先启动关注检验前、中、后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结合实效,倡行质量持续改进。

在他的带领下,科室确立了质量强科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独特的质量文化和系统的规章制度。他主导开发的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检验质量与收益大幅提高,科研创新不断推进,人员素质和技能持续提升,科室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成为“中国最佳检验医学专科”,被国内同行誉为质量管理领域的标杆科室。

早年的留学经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使潘柏申格外理解检测质量的重要性,并始终把质量管理作为工作核心。他领导科室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日常检测专业分块的基础上,设立质量及技术专项负责人,设检验前质量管理、检验中质量控制管理、检验后质量控制、质量改进、人员及教学管理等多种职能条块,并建有完善的内部质量审核机制,实现“全要素覆盖、全过程控制、全人员参与”。通过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质量管理机制落实到临床检验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要素中。

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科室同仁齐心奋进,将实效体现在:检验流程中追求的一个“快”字,检测结果上狠抓的一个“准”字,服务质量上确保的一个“好”字,进取提升中追求的一个“新”字。高瞻远瞩的科学理念,通过实效性管理措施落实到了一张又一张检验报告单、一位又一位患者上。

科室紧抓检验准确性从不松懈,每年在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上海临检中心、上海疾控中心等举办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计划中保持优秀成绩,同时参加美国EQAS、德国DAkkS、英国DEQAS等国际高水准室间质量评价计划。2014年,生化、免疫项目总成绩在EQAS全球2 808家、1 253家参加实验室榜单中分列前茅,2016年又率先通过Westgard Sigma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认可。科室检测质量得到国外同行认可,欧美最大医学检验服务集团BARC和QUEST公司先后选择中山医院检验科作为大中华区中心实验室,承担国际药物临床试验的检验工作。

检验效率领先全国

医学检验在疾病诊疗与监测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早检”可谓早诊早治的先决。潘柏申认为速度也是质量,将报告速度列为检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导科室实施精细化管理,在检测过程中“走最短路程,做最少动作”,通过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满足不同科室对不同检测项目报告的时间需求。

科室自1998年起不断加快检测速度,2008年至今一直保持门诊报告血常规半小时、生化2小时、免疫4小时、住院患者常规报告当日完成,成为全国最早加快检测速度的临床医疗机构,满足门诊患者当日复诊,住院患者加快术前准备、缩短住院周期,使临床各科室诊疗效率得到实际提升。全面提速造惠于患者,受媒体广泛赞誉。

作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医学检验部门,潘柏申率领的检验科全年承检逾5 000万项次,平均每秒收到一项申请,报告速度始终领先全国,依然不断改进、继续加快。这得益于潘柏申建立的报告速度达标定期回顾、问题分析、举措商议制度,所产生的各类提案在医院“质量持续改进”活动中频获嘉奖。

由于检测方法与检测系统的固有不同,不同实验室间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检验学界缺乏对该问题的重视及应对策略。检验科在国内率先组织一系列推广检测一致性的工作,拉动业界改进检测质量。科室先后牵头组织上海地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肌酐检测结果一致性工作”,相关成果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10年,推出上海地区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一致性计划工作,使各参加机构年逾250万例次的检测质量获得实际提升。2016年,检验科获得国内首家NGSP次级参考实验室认可,跻身国际一流,坐上国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质量的头把交椅。

检验科的高标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连续三年荣获中国医院专科排名第五、华东地区排名第一的荣誉,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检验科的标杆性单位。

检验创新技术引领

纵观海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实验室信息化系统建设对医学检测数据收集具有重要意义。检验科自上世纪末着手全面开发完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起,就关注数字化、云平台、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医院检验工作的影响。以中山医院的检验平台为基础,借助大数据挖掘实验室数据在参考区间制定、检验质量控制和监督等方面的应用价值;通过分类、估计、预测、聚类、描述和可视化手段进行研究,分析实验室检测指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关系,为诊疗决策系统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参考数据。

高新技术的落地也是提升检测服务质量的要素,检验科积极拓展对疾病诊疗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项目,在国内检验界最早开展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平台的临床检测服务,弥补了激素、药物浓度等项目现有检测技术的不足;基于数字PCR技术平台,率先开展循环肿瘤DNA检测指导靶向用药和药物个体化应用的分子检测服务。2010—2017年,科室新开展检测项目逾130项,开展至今检测逾260万例次,服务各科室疾病诊疗,切实惠及就诊患者,临床成效显著。

检验科参与30余个卫生行业标准、临床指南、专家建议与共识的编写,对临床实验室管理、自建检测方法、床旁检测技术应用、高新技术临床应用、静脉血液标本采集等检验医学质量关键问题进行规范;与多个临床专科协会合作,指导实验室在肿瘤、心脏疾病、肝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等临床重要疾病的检测时,合理应用相关的检测手段。科室还承担原卫生部、科技部重大专项研究项目——“中国人群重要常用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华东地区人群研究工作,参与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常用检测项目参考区间70个,颁布行业标准9项——真正开创了我国临床检验项目的“中国标准”,并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潘柏申认为,加强基层检验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基层业务水平是医学检验质量改进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委,他启动“基层发展联盟”计划,以“医学检验质量素质及质量技能提升”为主题,采用面对面授课与网络远程教育相结合的模式,培训逾3 000家县乡级基层医院近1万名检验技术骨干,帮助建立93家地区性培训基地,有效促进基层检验从业者质量素质与质量技能的提升。2018年,他又带领成立了中国医药教学协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团结国内学界齐抓检验医学行业继续教育事业。

理念领先,践行使命,秉承专注做事、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卓越精神,提升行动力、驱动力、引导力、创新力和辐射力,不仅将中山医院检验科建设成为上海和全国的质量品牌,铸造中国检验医学学科高峰,更引领行业,推进中国检验医学发展进程,推动业界质量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检验科科室实验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浅析检验科常规生化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
爱紧张的猫大夫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强化检验科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