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上 寻 梦

2018-05-27 02:19姚永栋
质量与标准化 2018年12期
关键词:徐光启海派上海

文/姚永栋

距今四百多年的晚明时期,当时的松江府上海县诞生了一位睁开眼看世界的上海人,此人便是徐光启。今沪西南域有一光启公园,即为纪念这位先贤而修建。据史料记载,徐光启曾于此一带建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亦就此繁衍生息,渐成集镇。因位于肇家浜和李 泾两水汇合处,故称徐家汇,以致今日之徐汇区亦由此而得名。

徐光启为明王朝之股肱重臣,亦是当时士林之西学领袖,其一生建树颇多,举其荦荦大端者,莫过于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促进了西方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由此而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之先河。徐光启编撰的《农政全书》,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著作,至今仍堪称经典,其广阔的世界眼光与胸襟,远远地超越了他的那个时代。其在引进西学方面的筚路蓝缕之功,绘就了中国科技史上的一页华章,其思想亦深植于故乡泥土中,成为海派文化之基因渊源。

此所述海派文化,乃泛指一种具有上海风格、上海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内核当含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变革创新之义,这与徐光启毕生践行的经世济民、开明睿智、会通超胜之理想,可谓是烛光互映、一脉相通。近代以来,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背靠江南富庶乡,面向汹涌太平洋,得传统文化之浸润,承欧风美雨之吹沫,每每开启风气之先。就在徐光启身后二百多年的清末民初,沪上有一群画家,大胆创新,在传统技法中揉入一些外来元素,遂形成别树一帜的海上画派。继后,海派之风便蔓延至京剧、文学,乃至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

在徐光启精神和海派文化的熏染下,历史变迁中的上海,始终以开放包容、汲取借鉴之心态接轨国际、拥抱世界。清朝末年,当京城的王公贵胄们尚沉溺于章句注疏而斥西方技术为奇技淫巧之时,上海已接纳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气电灯这一新生事物,率先向农耕古国投射出第一缕工业文明的亮光。上海曾为远东之商贸中心,其服务质量颇具声誉,究其营商之道,乃于道德约束之诚实守信理念中,植入西方基于权利与平等、自由原则的契约精神,从而为万商云集、互利共赢奠定了坚实的信用基础。过去上海许多老品牌,追随国际潮流,不断推陈出新,故行及全国而畅销不衰。时尚现代、精致考究、实惠耐用,这既是人们喜欢上海货的理由,也是一代人对海派品位的追求。昔日芳华今已走远,曾经的故事却还在江湖流传。

浦江潮起又潮落,如今徐光启已深深融入上海城市精神中。想当年,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立志福国利民而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人们感念其人格品行,特立塑像于繁华的徐家汇街头。春去秋来,晨晖暮霭,每天有无数人流从塑像前匆匆而过,为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之梦,为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全球城市之梦,整日地奔走着、忙碌着。光启先生朝夕与共,默默端视着这人间之大观,而先生当年“后之人必胜于今”的预言,一如云飞浪逐般地鼓荡于寻梦后生们的心间,似有灵犀,前赴后继,是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

猜你喜欢
徐光启海派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徐光启翻译“几何”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剪纸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