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考释

2018-05-29 05:40魏淑霞
西夏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西夏文力士汉文

□ 魏淑霞

西夏文《大宝积经》出土于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图版收于《俄藏黑水城文献》(21—22册》,120卷,西夏仁宗仁孝时期御译,经过比对,西夏文《大宝积经》应是译自汉文《大宝积经》。学界对西夏文《大宝积经》早有关注,俄国西夏学者戈尔巴乔娃[1]、克恰诺夫[2]和日本的西田龙雄[3]等都对俄藏西夏文《大宝积经》进行过著录。孙颖新的《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研究》[4]、麻晓芳的《西夏文〈善住意天子会破魔品〉考释》[5]、王培培的《西夏文〈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考释》[6]分别对《大宝积经》中的《无量寿如来会》、《善住意天子会破魔品》、《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进行了考释研究。张永富的《西夏文〈大宝积经〉卷三十六勘误》[7]对佛经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脱文、衍文、错认、误笔等情况进行了探讨。

西夏文《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为西夏文《大宝积经》第三会之第六品,编号Инв NO.404,文献前半部分残缺,笔者参照汉文《大宝积经》试对西夏文《大宝积经》中的《密迹金刚力士会第三之六》(这一部分汉文本为西晋三藏竺法护译)进行译释,希望通过解读,一方面来体察西夏译文与汉文本的对应关系,或与存世汉文译本的歧义之处;另一方面展示某些西夏字的汉译文或汉文构拟的意义依据,从而为西夏佛教史及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提供素材。文献材料源自蒋维崧、严克勤两位先生提供的文献照片。

文献译释分为西夏文原文及其对译、译文、校注三个部分,《大宝积经》为经折装抄本,西夏文录文一律用【1】、【2】、【3】……标注原版折面之起讫,如:1.1表示第一折第一行;录文时对文献中漫漶不清难以辨别的西夏字代之以□,字数无法确定者,用“……”号表示,单字难以辨认,但可据字形或上下文拟补的,于字外打上方框,如斗;汉文对译若遇西夏虚词,没有对应词语的,则以△号标示。

图【1】

西夏文原文及其对译:

子等之心归劝召△看。佛密迹金刚力士之谓:

译文:

“……解达三世,净过去来今(1)。八曰(2),以真谛见,无所障碍;九曰,遵奉道业,入一切法;十曰,一切诸法,皆悉归空。是为十。”密迹金刚力士复白佛言:“菩萨有几法,闻佛不可思议法,不以恐惧也。”佛言:“族姓子(3),菩萨有八法,闻佛不可思议法时,不恐惧也,何谓为八?一曰,所造功德,常能究竟(4);二曰,一心禅思,不有杂乱(5);三曰,以为善友,知情之利;四曰,心常笃信,乐微妙法;五曰,以解诸法,悉如幻化;六曰,一切法不可思议(6);七曰,了(7)诸法不可成就犹入虚空;八曰,畅(8)一切法,狂惑放逸,虚伪之相。是为八。”密迹金刚力士复白佛言:“何谓菩萨德者之业,于一切法上得自在也?”(9)佛言:“菩萨有四法而得自在也。何谓为四?一曰,遵行如幻三昧畅一切法,入五神通而特超越;二曰,以三脱门过于四禅;三曰,以智度无极(10)修四梵行;四曰,行权(11)方便具六度无极。是为四。”密迹金刚力士复白佛言:“菩萨有几法入于法门?” 佛言:“族姓子,菩萨有四事法,入于法门。何谓为四?一曰,入禅思门(12),具足晓了一切众生根本;二曰,入智慧门,分别一切章句义理,为众之语(13);三曰,入总持门,一切所执常念不忘;四曰,入辩才门,以此能悦诸众生心。是为四。” 密迹金刚力士复白佛言:“菩萨有几力致开士行(14)?又斯道力,无能当者降伏众魔。” 佛言:“族姓子,菩萨有八力,莫能当者降伏众魔。何谓为八?一曰,道心之力性行清净;二曰,精进行力而不退转;三曰,博闻行力奉无极慧;四曰,忍辱行力护众生故;五曰,无所生力不怀瞋恚;六曰,不虚妄力具足解脱;七曰,修道行力备悉智慧;八曰,以大哀力开化众生。是为八。”佛说是法时,密迹金刚力士及五百子,悉逮得无所从生法忍,以得法忍。前白佛言:“唯愿大圣,依此八法经典流传天下, 我等慈悲(15),是密迹宫使自然广,因此本光明普照(16),如来灭已。后方诸愿永传不没尽(17)。”于时,世尊睹密迹诸子等心中所念劝(18)。佛告密迹金刚力士:

校注:

(1)“过去来今”,西夏文译作“焦紻、挡紴、竀纚”,这几个西夏单字有各自的意义,但组合之后,表示过去、现在、未来,例如焦紻竀纚挡紴礠蟅论缾(过去现在未来诸菩萨众),见《华严经》卷第四十。

(2)“八曰”,西夏文皆译作“萰落”,下同。

(3)“族姓子”,西夏文译作“界竭竛”,字面意为“善男子”、“善亲君子”。竭竛:竭竛篔罈(君子有礼),见《掌中珠》第29页。

(4)“究竟”,西夏文译作“抬蜶”,但从文献中所见,西夏人还用“籄蜶”翻译“究竟”。

(5) 此句汉译本作“一心禅思,畅达不乱”。

(6) 汉文本多一个“晓”,译作“晓一切法不可思议”。

(7)“了”,西夏文译作“论”,字面意思为“晓”,下文有多处与此相同。

(8) 汉文本“畅”,用西夏文“铜(说)”与之对译。

(9) 汉文本此句作“于一切业开士之法”。

(10)“度无极”,西夏文本用“亡茸稨”对译,三字构词译为“波罗蜜”,为梵文之音译,可意译为“度无极”、“到彼岸”、“事究竟”。

(11)“行权”,西夏文译作“界仕膌”,字面意为“善作行”、“善权”,下同。

(12)“禅思门”,西夏文译作“聲绢毋”,字面意思为“禅定处”。

(13) 此句汉文本作“为众敷演”。

(14)“开士行”,西夏文译作“緳腞庭”,字面意思为“行德者”。

(15) 此句汉文本作“以是八法经典之要,使流天下,用愍我等。”

(16) 此句汉文本作“以是德本光明普照”。

(17) 此句汉文本作“令遍流布而不没尽”。

(18) 此句汉文本作“世尊睹密迹诸子等心中所念劝助启佛”,西夏文本少了“助启佛”三字。

图【2】

西夏文原文及其对译:

译文:

“密迹堪任斯诸章句,昔我诸菩萨在菩提树下(1)。魔将兵来,汝念诵咒语,卿以威势,至拥护我故降魔兵(2)。今复当护将来末世中此经流布,遍阎浮利周于十方(3)。彼经法永世有存(4),持制一切诸外异学。” 密迹金刚力士,佛劝告世尊承受(5),即从座起,长跪叉手。立便章句,乃颂咒曰(6):“酰黎 休留 休留 其授聚散(7)各罗眼动摇归救 忍力力尽寂净作鸱鸺伊犁(8)佉丘(9)佉犁 佉犁护无择住胜生往还无曲,以慈受之,降伏调和成施持已(10),诸天龙告鬼神、揵沓婆、妖魅、若人非人等,常得安乐(11),动于山王,亦震天地,亦扰水王。用说此咒故,摄伏外道法君所救,晃曜法炎。笃信是句。”闻此咒已,诸天众各各举声而叹曰:“正法住甚久,动三千佛土,集一切众会(12),显于人王前(13)。归命使无罪,施此无恐难,其持是言教,令正法永存。”尔时,世尊从旷野鬼王土密迹金刚力士宫中,受供七日,开化无数众生。七日已足(14),忽没旷野,密迹不在空虚中(15),与诸菩萨等声闻众。一切诸天上普共供养佛及圣众,诸玉女众咸共谘嗟演大光明,诸天人伎百种自鸣,空中雨华,佛土大动,显佛大变。佛没密迹力士宫殿,犹凤凰王,还住灵鹫(16)山。与比丘众俱,及诸菩萨眷属周旋,各思道教。尔时,王阿阇世出(17),笃信慕乐长者梵志俱,一国人民闻佛还国。则晡时(18)亦出罗阅祇城,往诣灵鹫山到佛所。稽首佛足右绕七匝,却住一面。王前白佛:“我曾立坐有所参议,时诸比丘到太子所(19),‘今日世尊往到旷野鬼王土界,诣密迹金刚力士舍食,’乃往谓,我得闻是怪之难及至未曾有。诸佛世尊大哀垂愍众生,如来行慈普济众生。(20)犹如虚空言无偏独,皆言一切(21),往旷野鬼王土界,就密迹金刚力士舍食。佛大弘志至不可喻,无辞可尽,

校注:

(1) 此句汉文本为“我诣佛树下” 。

(2) 汉文本中为“魔将兵来,卿以威势,至拥护我故降魔兵,实时想念讽诵通利”。西夏文本译时打乱顺序。

(3) 汉文本作“遍阎浮利周于十方”,西夏文本译作“去缽龋科禋粮礠礠翍谩稟膌”。

(4) 汉文本为“令所施教使法久存”。

(5) 此句汉文本为“观佛世尊以见劝告”。

(6) 此句汉文本作“应时于是言辞章句,用宣咒曰”。

(7) 汉文本为“其强飙聚”。

(8) 汉文本作“寂怕作角鸱伊犁”。

(9)“佉丘”,西夏文本译作“窲纚”,字面意思为“军住”。

(10) 此句汉文本为“调和成施持已”,西夏文本翻译时多了“降伏(薋)”。

(11)“常得安乐”,汉文本作“常吉安隐”。

(12)“集一切众会”,汉文本作“一切众会同”。

(13) 此句汉文本作“自投人王前”。

(14) 此句汉文本为“七日之中”。

(15) 此句汉文本为“踊在虚空”。

(16) 灵鹫山,梵名“耆阇崛”,西夏文本翻译时用梵名音译。

(17) 此句西夏文本翻译时省掉了“罗阅祇大城”,而将“罗阅祇大城”放在下一句中。(18) 晡时,即傍晚时间,西夏文本翻译时对译为“堂鲸粮城(晚夕方时)”。

(19) 此处汉文本有“口自宣言”,西夏文本未译出。

(20) 此句汉文本为“诸佛世尊不可思议,乃能大哀垂愍众生如来行慈普济众生”。西夏文本翻译时打乱了语序。

(21) 汉文本此句为“用一切故”。

图【3】

西夏文原文及其对译:

译文:

若如来讲法及道训决疑,则不得安乐者无谓(1)。又复世尊,其密迹力士。为有几事在于平等,而逮正觉最为至重。植众德本,乃能有是妙大辩才?”佛言:“大王,是事究竟可逮(2),其至德本无能过上。”王白佛言:“实为至真,种其德本故获此果。若信(3),其功德云何?”佛言大王:“假使十方各如江河沙数,一一沙尚可知限;密迹金刚力士所见诸佛不可计数,尽其崖际(4)供养奉事,缘此如大辩成,故非无及(5)。”佛告王曰:“乃往过去无央数劫不可限量,尔时有佛,号曰息意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善逝、世间解、道法御、无上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曰选主,劫名不移。其息意佛纯化一切诸菩萨众,皆令精进,行菩萨法,不生懈怠(6),心无厌倦,弃身寿命,不以为吝,唯志道法。”时有菩萨,名曰勇力,即从座起,往诣息意佛所,稽首足下,白佛言:“如大圣宣,我承解议(7),若有菩萨心自念言:‘我等疾逮无上正真之道,为最正觉。’念是菩萨,名曰懈怠,所以者何?若菩萨不用精进,厌患生死,不与此心成佛大道。若有菩萨,见生死难则见缚结,不至灭度唯化众生,乃成正觉,所以者何?世尊,菩萨之法普行勤修。在生死常所在处,开导利益无量众生,悉令灭度,亦无所教。是故世尊,菩萨作行,宜重生死,不敬灭度。菩萨造行重生死已,奉无限佛,导利开化无量众生,闻无数法,入众生念,所行志性敬泥洹(8)行,重于众观,便自堕落没在小节。若有菩萨畏于生死而怀恐难,乐泥洹行(9),如是菩萨则为堕落。”

校注:

(1)此句汉文本为“若有得蒙如来讲法,宣传道训决疑之律,靡不得安”。西夏文本翻译时打乱了语序。

(2) 此句汉文本作“大王,是事究竟而不可逮”。

(3) 汉文本作“若有信者”,西夏文本翻译时省略简化为“若信。”

(4)“尽其崖际”,西夏文本对译为“壳腕臀哗”,字面意为“不可计量”,即“无限”,与“尽其崖际”意思相同。

(5) 此句汉文本作“缘是行故合积大辩,当作是观,皆有本末”。

(6)“行菩萨法,不生懈怠”,汉文本作“言作菩萨,法无懈怠”。表述有差异,但意思相同。

(7)“我承解议”,西夏文本对译为“瞭紩籋”,字面意思为“我承思”。

(8)“泥洹”,“涅槃”之别译,西夏文本对译为“筁仅”,其可音译为“涅盘”。

(9) 此处汉文本有“当作是观”,西夏文本未译出。

图【4】

西夏文原文及其对译:

译文:

以无行堕失如来行,于诸众生则有衅咎(1)。何谓菩萨不顺行?乐于声闻,缘觉地者,自观其行,欲化众生,是故名曰无开士行。其行声闻无菩萨行,所以者何?诸声闻行畏生死苦,菩萨游于无量生死,不以为拘。时息意如来赞勇力菩萨曰:“善哉!善哉!正士,如是清净,法言淳淑(2),菩萨行道,舍身之安不舍他人,常省己身不求他漏。” 又问:“何谓菩萨所行?”佛言:“族姓子,自正己行为众生,宣讲成败事生死之难。受无量生死之患,而无恐畏。不乐声闻缘觉之地,习菩萨行,不近禅思在于三界,晓了禅定,分别恶趣,习乎方便尽了禅智,功德圣慧而不可尽。发无生慧,一切本无,慧无所生,知其所受。了诸众生而无吾我,以慧开化一切众生。晓诸法寂,解护诸法(3),畅诸佛土了于一切,了一切自然虚空佛国清净。其慧明净,以慧圣达一切法无,增益相好入于庄严。慧无所行,因此行一切德本未曾忘舍。少恼尟事,有为众生所可造作,常行拔难身心惔怕(4),积功累法无所秽厌,禅思发晓了长寂,正定一心方便觉达深妙之禅。若以宣布若干品教(5),分别诸观护于德果,开化声闻缘觉之律。爱乐如来所解脱业,降菩萨行,示现如来所行之本。是为族姓子如来所行之业。” 王当知之,尔时,勇力菩萨于彼如来所,闻说是法所行清净,复白彼佛:“世尊,于今如来至真宣菩萨之所应行,至未曾有也(6)!又复世尊,如佛所说,我察解善权方便,是诸菩萨一切诸法,由己所行。犹如世尊察于虚空(7),十方万物为一切色显现,一切己体不可称计,现苞一切有形之类,虚空行业已无所碍。如是世尊,善权方便,是诸菩萨等在一切法而得自在。诸学之法、及未学法、凡夫之法、最正觉法、皆悉由之。犹如世尊若火所遇草木诸财皆被烧(8),菩萨如是于一切法自在所行,以智慧炎烧诸愚冥,三界无烟。犹如世尊大怒丈夫瞋恚炽盛,逆害他人无所顾难;菩萨如是,善权方便,

校注:

(1)“衅咎”,其意为“过失”、“罪过”。西夏文本对译为“薠禐”,薠:罪;禐:失误;译为“过失罪”,正好对应。

(2)“如是清净,法言淳淑”,汉文本作“仁快说此,教言淳淑”。

(3)“晓诸法寂,解护诸法”,西夏文本对译为“礠矖挡緂,礠矖蔲论”,字面意思为“诸法未知,诸法若晓”。

(4)“惔怕”,即“淡漠”之意,西夏文本对译为“盝葾”,字面意思为“寂净”。

(5)“品教”,西夏文本对译为“礌镁”,字面意思为“本愿”。

(6) 此处汉文本为“甚难!世尊,至未曾有,于今如来至真之言,宣斯菩萨之所应行”。西夏文本译为“世尊,于今如来至真宣菩萨之所应行,至未曾有也!”语序打乱。

(7) 此句汉文本为“犹如世尊察于虚空含受一切”,西夏文本翻译时少了“含受一切”。

(8) 此句汉文本为“犹如世尊若火所遇草木百谷靡不被烧”。

图【5】

西夏文原文及其对译:

译文:

自在由己,智度无极,断除一切众生尘劳,犹如世尊清水宝珠着浊水中寻时清澈;菩萨如是,以权方便消一切尘三垢秽浊,犹如世尊有大威药名曰消,除若着毒中消一切毒永无有余;菩萨如是,以权方便游于一切三界之难,执权(1)智业,灭去众生尘劳爱欲。世尊因此善权方便(2),是诸菩萨一切诸法自在己行。”如是大王,勇力菩萨说是语时,不可计人,皆发无上正真道意。大王(3),尔时,勇力菩萨,岂异人乎?(4)则今密迹金刚力士身是,此正士身坚强精进,被弘誓德无极大铠,巍巍如是,供养诸佛不可称限,光光若斯无以为喻。尔时,阿阇世王,心自念言:“是密迹金刚力士,所执金刚为重几所,以承大力谓应执持乎?” 时,密迹金刚力士知王阿阇世心之所念,以持金刚下着地上,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5)。密迹金刚力士谓王阿阇世:“汝取此金刚!(6)”时,阿阇世王以大力士力,尽势举之,而不能摇离地如毛发,时,王惊愕,前白佛言:“我世尊有大力士力被极异铠,牵捉大象,举鼻投身在所无碍,今日举此小金刚杵,不能移动若干毛发。” 时,王阿阇世倍深怀疑(7):“何故世尊,乃如是乎?” 佛言:“大王是金刚者,入在重德,不可用被铠力及象力而举移此也。”尔时,密迹谓天帝释:“仁者名号执持金刚拘翼,今日,令举此金刚杵(8)。” 时,天帝释以无限神力,极阐神足欲举其金刚,了不能举。尔时,天帝释前白佛言:“吾等之身及诸天俱与阿须轮斗,以一手指,毗摩智多罗阿须轮持之(9),意欲依何投弃(10),投之如一圆丸,皆令奔驰不知所凑,又是金刚其形小小,而不能动,佛言:“拘翼,是金刚者,入在重德,不可以比阿须轮三百三十六万里身在所可投,于拘翼心所知云何?须弥山王为重不乎?” 答言:“甚重!世尊,不可喻也。”佛言:“拘翼,假有勇士大神无极,取是金刚右手执持,置于须弥山处,已分大小(11),俱举二形。须弥山王尚复微轻,不如金刚重。若天帝释,密迹金刚力士以是金刚,击铁围山、大铁围山及金刚山,令碎如尘,虽尔正士,未尽现力,不可喻极。”

大宝积经卷第十三

校注:

(1)“执权”、“以权”西夏文本皆对译为“界仕”,字面意思为“善权”、“善行”。

(2)此句汉文本作“以是之故,世尊当作斯观善权方便”。西夏文本翻译时作了简化处理。

(3) 汉文本作“王欲知之”,西夏文本简化为“大王”。

(4) 汉文本此处有“莫造斯观!所以者何?”西夏文本翻译时省略掉了。

(5) 此句汉文本为“适置地上,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动”。而西夏文本译为“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6) 此句汉文本为“王试举此”,西夏文本翻译时指向更明确。

(7) 此句汉文本作“王阿阇世益用怀疑”。

(8) 此句汉文本为“今日仁者,且从地举此金刚杵”。

(9)此句汉文本作“举维质阿须轮所在”。而西夏文本为“毗摩智多罗阿须轮持之”,“毗摩智多罗”是阿须轮王之名。

(10) 此句汉文本无。

(11) 此句汉文本为“以是金刚着须弥山边,藏之在中,才现形取”。

参考文献:

[1]З.И.ГорбачеваиЕ.И.Кыч,Тангутскиерукописии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восточнойлитературы,1963.

[2]Е.И.Кычанов,Каталог тангутских буддийских памятников,Киото:Университет Киото,1999.

[3]西田龙雄.西夏文の华严经(3)[M].京都:京都大学出版社,1977.

[4]孙颖新.西夏文《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5.

[5]麻晓芳.西夏文《善住意天子会破魔品》考释 [M].西夏研究,2016(3).

[6]王培培.西夏文《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考释[M].西夏研究,2017(3).

[7]张永富.西夏文《大宝积经》卷三十六勘误 [M].西夏研究,2017(2).

猜你喜欢
西夏文力士汉文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西夏文《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六讹误汇考
西夏文《佛顶心观世音菩萨经》考略
四十年来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西夏文《谨算》星禽研究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冬天的太阳是香的
雅力士车高速行驶时自动降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