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残行为及其心理辅导对策

2018-05-29 09:25罗元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心理辅导中学生

罗元珊

〔摘要〕中学生自残行为性质恶劣,严重危害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但是我国目前对青少年自残行为的研究很少。深入了解中学生自残行为的特点和原因,可以帮助辅导者深入理解学生群体这一行为的本质。本研究通过丰富的中学生自残行为的辅导案例,剖析了中学生自残行为,并在其基础之上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提供指导。

〔关键词〕自残行为;中学生;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4-0020-03

自残行为是指不以死亡为目的、故意伤害自身身体组织的行为[1]。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自残行为,并且发生率正在逐渐升高[2-5]。自残行为具有负面影响,极端的自残行为可能会导致死亡、身体损毁、残障等恶劣的后果,并且这种行为在青少年群体当中容易产生负面的互相感染,而严重危害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本文以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的中学生为例,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中学生群体中常见的自残行为及表现

割伤行为。学校教师、校医及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部分初中生存在使用钉子、碎玻璃片、小刀或其他尖锐物品割伤自己身体部位的行为。学生大多割伤手臂及手腕处,部分学生会选择相对隐蔽的身体部位,以防被老师和同学发现。

撞击行为。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存在用头部、拳头撞击墙体等行为,当被冲撞的部位体验到疼痛感的时候,便会停止下来,次数和频率均不固定。

鞭打行为。一些中学生存在使用皮带、戒尺等尖锐物品鞭打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发生在家里或隐蔽的场所,在学校期間学生会克制自己,以防被同学发现会觉得自己很变态。

过度拔毛发、指甲等行为。这一行为主要出现在女生中,男生中较少。主要表现为病理性的拔头发、拔手指甲等行为,并且次数频繁,持续时间长。

二、中学生常见自残行为的原因分析

中学生面临着许多来自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和青春期发展阶段对他们提出的挑战。他们出现上述自残行为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和攻击行为

学生出现自残行为与焦虑、挫败感、内疚感、自责感、压抑、烦躁、孤独感等强烈的负面情绪体验有关,这一发现与西方学者Guertin的研究结果一致[6]。当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这些负面情绪,而又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来排解的时候,伤害和攻击自己身体的痛感,会暂时成为他们释放心灵痛苦的通道,自残行为可能减轻了学生情绪体验中的痛苦和挫败感。

(二)自残行为常伴随着特定的心理障碍

中学生自残行为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双向情感障碍等有关。西方有学者指出,要对自残行为列出特定心理障碍的诊断指标[7],但是目前这一观点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三)童年早期创伤

部分学生在童年早期经历过社会暴力事件,例如家庭成员间的暴力,父母离异,不良的家庭教育,养育者的精神忽视与虐待,被同学欺凌、殴打等严重负性生活事件,更容易表现出自残行为。西方有研究发现,12~18岁的自残者中,在家庭内存在困难的占有很大比例,父母离婚、分离或死亡等造成了家庭破裂,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儿童的自残机会,是有更好照顾的青少年的20倍[8]。早期的童年创伤经历,可能会使学生心中固化自身的失败、不配被爱护等消极念头,从而导致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更容易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

(四)青少年特定心理发展阶段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同辈关系对学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群体,加之青少年的尝鲜和好奇心理,导致自残行为会在学生间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加之学生的自残都会在隐蔽的身体部位施行,不容易被家长和教师发现,因此会更加扩大这种危险行为相互感染。另外,中学阶段学业压力较重,13~14岁的青少年处于“精神断乳期”和“心理断乳期”,同时,又是身心快速发展的“风暴期”,学生感觉自己已经是独立的成年人,但由于现实能力的不足,当在生活和学业中体会到挫败感时,容易导致急躁和自责,从而出现自残等极端的行为。

(五)渴望关爱和关注的心理

由于处于特定的心理发展阶段,中学生一方面感觉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另一方面也渴望能够获得教师、家人及同学的关爱和关注。笔者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尤其是在学业成绩、人际交往表现一般,在同伴中存在感较低的学生,当其一直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能以自残等极端行为,来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关注。

(六)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笔者在为学生做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出现自残行为的学生在生活中均没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都具有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与接纳的需要。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因此,当部分学生在家庭中缺失亲情和关爱,并无法与同学形成良好的支持网络时,当频繁体验到压抑和痛苦时,无法从自身的社交系统中获得支持和接纳,更加容易以自我伤害等行为来作为释放痛苦的渠道。

(七)生理因素

中学生自残行为有一定的生理因素。有学生这样描述说:“每次我会感觉到身体和大脑中充斥着一股气流,我自己无法压制。”西方有医学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残者往往极容易生气、冲动、焦虑、易怒,他们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较少,多巴胺的水平会影响人的自我控制能力[9]。

三、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策略

针对中学生自残行为的心理辅导需要融合多种策略和技术来进行,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在辅导的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支持性会谈上,为来访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适当地宣泄情绪,并及时甄别出需要转介的学生等;中期辅导的侧重点可以集中在认知调整与具体的方法指导方面;咨询后期的辅导应重点集中在巩固新的应对方法,强化前期的辅导效果方面。下文将按照辅导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来分别对具体的辅导策略作阐述。

(一)辅导初期

1.提供支持性会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师要关注来访学生所经历的心灵痛苦,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与关心,逐渐使学生对辅导者产生信任感。

2.情绪宣泄与情绪管理。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后,咨询师可以结合表达性艺术治疗,如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的形式,帮助来访者进一步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存在的负面情绪,帮助来访者宣泄日常生活中烦躁、压抑、痛苦、愤怒等不良情绪,让其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训练加强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并且保持关注,随时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改变。

3.制定短期协议。制定行为约束协议,以保证来访者的安全,减少自残行为的次数,或尝试使用替代品等来减少自残行为。

(二)辅导中期

1.调整认知模式,合理归因

自残的学生大多形成了极端的内归因模式,在生活中容易将失败和错误全部都归结在自己的身上,而非对事件做出理性的分析。在这一阶段,咨询师可以使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极端的自责,还有其他理性地看待生活和事件的途径,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

2.抗压能力训练

部分学生会出现自残行为,和其心理上的脆弱有关。针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辅导者应该帮助来访者进行相应的抗压能力训练和指导,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咨询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阅读、体育竞技、电影视频等多种途径来树立正确人的生观,认识到压力与挫折无处不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

3.人际关系辅导

中学生处于特殊的人生阶段,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对他们而言有重要的意义。部分学生的自残行为与其在人际关系中的挫败感有关,因此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并且掌握一些基礎的人际关系法则,学会和同学交往,在同伴中找到归属感是很重要的。

(三)辅导后期

辅导者与学生的家庭、学校相关部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等形成工作联盟,共同帮助自残学生,巩固辅导效果。具体的策略如下。

1.引入家庭治疗,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部分学生的自残行为与家庭中的不良因素有密切关系,在心理辅导中需要适当引入家庭治疗,通过调整家庭中的相处模式,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养育观,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争取家长对于辅导工作的配合。因为学生最终需要回归到家庭之中,父母是其最重要的人,改善家庭功能,有助力学生恢复自信。

2.与其他教师结成工作联盟,巩固辅导成效

辅导者要关注学生在辅导室之外的环境。在咨询的后期,咨询师应联合学校相关部门、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其他同学能够关注到他的改变,帮助其在同辈团体中找到归属感。

总之,社会、家庭、教育工作者应给予自残学生更广泛的关注。社会层面应尽可能地改善舆论环境,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为自残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乐观、坚韧、果敢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应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开展丰富的活动,并配置心理辅导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Favazza,A. R..The coming of age of self-mutilation.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1998(186),259-268.

[2] 中国新闻网:遭遇成长烦恼有苦说不出 美华裔青少年自残症趋增,http://www.chinanews.com/hr/2010/10-26/2612641.shtml[2010/10/26-2011/09/11].

[3] 杨雪燕, 罗丞. 国际视野中的青少年自残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7):94-100.

[4] 中国青年网:女孩喜欢上同班女同学,表白遭拒用刀片自残[EB/OL],http://txs.youth.cn/dxzx/200911/t20091110-1073195.htm,[2009/11/10-2011/09/11].

[5] 杨雪燕, 罗丞. 国际视野中的青少年自残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7):94-100.

[6] Guertin T, Lloyd-Richardson E, Spirito A, et al. Self-Mutilative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Who Attempt Suicide by Overdos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2001, 40(9):1062-1069.

[7] Suyemoto K L, MacDonald ML. Self cutting in female adolescents. Psychotherapy , 1995, 32, 162-171.

[8] Hurry J.Deliberate self-harm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sychiatry, 2000, 12 (1):31-37.

[9] Zaichenko M I, Merzhanova G K. Effects of Blockade of D 1 /D 2, Dopamine Receptors on the Behavior of Ra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Impulsivity and Self-Control[J]. Neuroscience & Behavioral Physiology, 2013, 43(2):175-182.

[10]陈晓冬.爱的呼唤——一例聋生自残的案例报告[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21):55-58.

[11]王丽英.关爱生命,悦纳自我——青少年自残行为案例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8):48-49.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中山,528403)

编辑/于 洪 终校/巨明珠

猜你喜欢
心理辅导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