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教育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学

2018-05-29 09:39陈海丽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陈海丽

【摘要】地理学科的知识较为抽象,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存在认知困难。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方面叙述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掌握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并在生活中学会迁移应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 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136-02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在初中三年的地理学习中仅掌握了应付考试的技能。这些学生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识记知识、应付考试。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摒弃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引入到地理课堂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地理探究欲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掌握有价值的地理知识,为其应用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尽管人教版2012年6月第1版的地理教材中删去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如时区、时差的计算、气候气温和降水量图等,增添了极富生活性的内容,但是有些内容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加工选择,立足当地实际情况选取生活内容,以此弥补教材的不足,或者选取热点时事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笔者在讲《认识我国的自然灾害》这一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马上想到汶川的地质结构。汶川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易发生地震。也有的学生认为汶川处于长江三峡大坝的下游,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导致上游地区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加剧了板块的断裂,由此造成地震。教师在上课时引入汶川地震的案例,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调动了学生思考当前实事的积极性,实现了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一)創设生活化情境

情境是沟通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还可以将地理知识与生活现实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情景来创设情境是地理生活化教学最常见的创设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将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设计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调动生活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出新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例如,以人教版第四章第2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家住海南的小名同学想在寒假期间到东北的外公家玩,请你试想一下小名同学乘坐火车到东北,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大部分学生会联想到南北气候的差异,回答道:“小名同学在坐火车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地添加衣服。”接着,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气温差别大?在海南的时候,小名同学穿着夏装,到了东北却需要穿上厚厚的羽绒服御寒?”……教师如此提问,做到了运用地理思维思考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生活化表演

生活是由一个个动态的画面组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用一个个活动为载体,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对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比如,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地球仪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乒乓球、铁丝等小物品来制作地球仪,学生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经纬线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将全班每一列每一排设定为不同的经纬线,并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经纬度位置。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可大致判断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教师在教学八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这一内容时,以小组形式引导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如黄土高原的农民、政府工作人员、地理专家、人口专家等。这些“人物”如何看待黄土高原的土地?在课堂上,学生代表不同的角色表达各自的观点:

农民:土地是用来种地的,只有开垦荒地种田,才能有更多的收入。

政府工作人员:农民有更多的收入生活才会更好。

地理专家:开垦的荒地越多对植被的破坏越大,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获得的财富是暂时的,我们不能把幸福建立在子孙后代的痛苦上。

人口专家:人口增长越快,需要的土地就越多,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大。

解决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控制人口增长等。

学生们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还提到当地农民为获取更多的收益,还会种植甘蔗,导致种植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二次耕种。建议改种经济林木或果树,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保持水土覆盖率,也不会降低农民的收入……学生在此次讨论活动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在思维碰撞中提高了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扩展地理教学空间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只局限在课堂中,其实校外的大自然和社会同样是地理的学堂。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从课堂中解放出来,将学生带到社会中、带到大自然中,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扩展地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地理视野。教师在讲授《农业的发展》这一内容的时候,还可以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本地的农业发展。如鼓励学生与农民伯伯或农业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探究本地的农业发展情况,以此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地理知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在生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可将生活内容引入课堂中,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利用生活化教学手段,诸如创设情景、开展地理活动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究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价值的地理知识,为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芙蓉.中学地理生活化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唐士娇.生活化教学方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聊城大学,2016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念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职校班主任德育工作研究
探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