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连心”的确存在科学依据

2018-05-30 10:48
科学大观园 2018年20期
关键词:母胎同步性心律

从小,我们就听到过“母子连心”这一说法,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用来形容孩子和母亲的亲密关系。那么,“母子连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母子连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当受精卵着床于子宫,形成胚芽后,一部分细胞会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脏,当这个心脏朦朦胧胧地开始第一次心跳后,一个小生命就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分钟,而孕妇的心律虽然高于一般的女性,但也是在70~90次的范围,基数如此不同,似乎很难和“母子连心”这个词发生联系。然而,在特殊情况下,母子的心律却有可能发生同步,英国Abedeen大学的研究发现,当母亲以特定节率呼吸时,母胎的心律有很大频率发生同步。

研究人员邀请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妇进行了该实验,通过母胎心电监护仪观察他们的心电图情况,并要求母亲以不同频率呼吸。结果发现,当母亲每分钟呼吸20次的频率时,母胎心律的吻合率遠高于其他情况。但是,当胎儿状况不好时,这种同步性就会降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母子最早的“连心”,是时时刻刻心系着未出生孩子的健康。

孩子出生后,母子如何“连心”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体,心律互相影响可以找到生物学依据,那么孩子出生后,“母子连心”的现象又该怎么解释?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

“母子连心”由谁主导?

美国HeartMath机构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母亲是母子紧密联系中的关键因素。他们分别监测了母亲和婴儿的心脑电图,结果发现只有当母亲把注意力放在婴儿上时,她的脑电波才会与婴儿的心跳产生一致性的重合。也就是说,母亲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但这个情况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毕竟很难要求婴儿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亲的心跳。

“母子连心”与社交同步性。

大量心理学研究发现人际关系中存在着自发性协调效应,人会下意识改变各种外在行为,是一种维持人际关系关键,心理学称之为“社交同步性”。另外,在共同环境下建立的长期亲密关系,也会增加这种同步性,因此不仅“母子连心”的情况,还有夫妻相像、朋友相知,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觉的模仿表现。

所以,“母子连心”不仅仅是一种体现母爱的说法,而是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上,都可以被观察到的一种现象。不论孩子们小的时候还是成年的现在,母亲与其连接从未中断。

猜你喜欢
母胎同步性心律
母胎依恋与围产期抑郁关系的研究进展
时滞非线性复杂动态网络的牵引自适应控制同步性
房性自主心律连续夺获窦性心律的散点图特征分析
心电散点图技术在诊断室性并行心律中的应用价值
贵刊·母胎单身
产品装配中的时间同步性测量技术
热词
Rh阴性孕妇的妊娠期母胎管理
终极股权结构、分析师跟进与股价同步性实证研究
提高变电站基础量测数据时间同步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