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人都得有‘两弹一星’精神”

2018-05-30 10:48
科学大观园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于敏氢弹两弹一星

2015年,《物理》杂志专访了杜祥琬院士。在这篇《我心目中的于敏先生——对话杜祥琬院士》的文章中,杜祥琬回忆了与于敏相处的细节、氢弹实验现场场景,也谈到了他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解。以下为对话的摘录。

1965 年初,整个核武器研究院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突破氢弹原理。我正好1964年底从莫斯科回来,加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理论部。

1966 年12 月28 日的首次氢弹原理试验,我在现场。12 月是西北最冷的季节,夜里非常冷。白天我们在大帆布帐篷的地板上用計算尺复核、检验数据,晚上就在地上铺一层褥子睡觉。快做现场试验的时候,又搬到离爆炸点比较近的地方住了几天。当时喝的是孔雀河的水,喝了容易拉肚子。那时大家都不在乎这些生活上的苦。

首次氢弹原理实验是在罗布泊核试验场完成的,邓稼先、周光召、于敏都在现场。实验装置放在一个110 米高的铁塔上,1966 年12 月28 日12 时,氢弹装置按时爆炸。试验测量数据都在我们给的范围之内,中国的氢弹原理实验成功了!

要把这件事情干成,难度是很大的。比起“文革”当中科研人员在精神上所受的压抑甚至迫害,物质上的苦都不算什么。在这种条件下,这一代知识分子能够“重国家之所需”,排除其他各种干扰。他们都觉得,历史是要进步的,国家总是要进步的,中国一定要走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前列。这种人文的精神支撑非常重要。越是在物质又艰苦、精神又不是那么好的环境下,更需要这样一种理念。我总是说,我有幸和这样一批优秀的科学家一起工作,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终身。

人们会经常提这样一个问题:现在21 世纪了,他们那一代人是不是都out(落伍)了,或者我们都out 了?我问过自己,他们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对现在的年轻人还管用吗?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价值观也多元化了。但我有自己的理解,就是时代要前进,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总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我觉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有希望的话,必定会有一批年轻人愿意选择以国家、民族的进步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以民族振兴为己任。“两弹一星”的精神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以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奋斗精神!以这种精神来支撑自己生活的人,每一代人都得有。我相信,我也看到现在的年轻人里面,还有一批人他们在追求这种精神。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站在世界的前列,要不然,怎么才能成为先进国家?

猜你喜欢
于敏氢弹两弹一星
Yu Min: Father of China’s Hydrogen Bomb于敏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隐姓埋名的于敏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于敏中与《四库全书荟要》纂修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于敏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氢弹,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