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意义及对策

2018-06-05 07:23
甘肃农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贫困者不确定性贫困地区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 兰州 730070)

扶贫主要有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两种形式。物质扶贫,主要是通过各种扶贫活动,目的是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体的物质收益。物质扶贫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形式是制度扶贫,主要是通过改革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比如通过改革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让贫困群体享受更多来自制度的收益。还有一种形式是能力扶贫,主要是通过提高贫困群体获取收益的能力,比如加大人力资本建设力度等,进而实现脱贫的方式。另外,还有产业扶贫等形式,主要是通过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进而带动贫困群体大面积脱贫致富。而精神扶贫,核心是增加扶贫对象的精神收益,提高贫困者的精神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是高度重视精神扶贫的。多年的扶贫实践,使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扶贫的重要性很早就产生了深刻认识。在1992年出版的《摆脱贫困》一书中,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在书的最后结尾又进一步画龙点睛指出:“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这里总书记不仅从局部的角度,更是从全局和长远角度指出了精神扶贫的重要性,体现了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我们在具体扶贫工作中,一定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关于扶贫思想的精神实质,把扶贫工作全面做好。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精神扶贫,为什么精神扶贫不仅具有局部意义,更具有全局和长远意义?第一,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往往具有一种互相助推的作用。一是长期的物质贫困,会导致贫困人口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无助感和消极意识,其应对自然和社会的方式会更趋向为一种被动而不是主动方式,比如靠天吃饭意识会更浓,等、靠、要思想会更严重等。反过来,这种被动和消极应对自然和社会的方式又十分不利于物质脱贫。二是贫困会导致贫困人口对自我的存在有更高的关注度,这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降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而人际关系紧张和信任度的降低又不利于贫困人口形成合作团队,导致贫困地区发展往往缺乏规模经济效益和合作效益。三是贫困也容易滋生腐败行为。贫困所诱致的人格更多是一种物质偏好型人格,一旦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掌握权力,必然更容易为外界利益所诱惑,在制度防范不严密的情况下,往往也更容易成为腐败分子。最终导致贫困地区腐败与贫困互相助推。一方面,贫困助推腐败;另一方面,腐败让贫困地区脱贫更难、效率更低。这种情况也被有关研究所证实。

第二,精神扶贫具有一种更为深层和更为持久的脱贫效应。经济发展有三层动力。第一层是物质动力,物质动力是一种表层动力。第二层是制度动力。制度动力是一种中层动力。第三层是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一种深层持久动力。从历史趋势看,时间越久,精神动力的作用越重要。法国学者阿兰·佩雷菲特在《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一书中指出:一国之巨大动力应是信任,惟有在人们不为任何利益所动去藏富遮艺时,这种信任才会极大地充盈。由于互不信任,人人慎之又慎。这使参加信贷谈判的人,像大多数热那亚商人一样,谈不出什么结果来。对第三世界的了解使我坚信,被传统自由主义理论家及社会主义理论家们视为经济增长函数的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实际上是次要因素;主要因素,既能给两个传统因素添上正、负指数的因素,则是第三因素,就是文化因素。福山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也指出:一个民族的福利及其竞争力取决于文化特性,即这个国家固有的信任程度。高度信任的存在可以如同经济关系的添加因素,提高效率,减少经济学家称作交易成本的消耗。

第三,精神扶贫具有一种互惠和感染效应。精神扶贫不同于物质扶贫。物质扶贫是你给别人一个苹果,你就少了一个苹果。但精神扶贫是你给别人一个苹果,你不仅没有少一个苹果,而且还多了一个苹果,最终扶贫者与被扶者都增加了精神收益,都提升了精神境界,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另外,精神扶贫还具有一种社会感染效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好人会带动一批人成为好人。精神扶贫会让更多人提升精神境界。

如何实现精神扶贫更精准,第一,精神扶贫核心目标是要激活贫困群体精神自我生长的内生动力。要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没有精神自我生长的内生动力,精神扶贫的效应是不持久的。

第二,要进一步富裕扶贫者的精神世界。扶贫者自身不能物质富裕,而精神贫困。自身精神贫困的人是不可能搞好精神扶贫的。自身心里干渴缺水,必然就很难去滋润别人的心田。扶贫需要扶贫者有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扶贫者不能带着私利去扶贫,不能表面看似扶别人,实际出发点是为了扶自己,是为了给自己增加精神收益,比如增加自己的面子收益等,然后又以此为资本,为个人谋取更大利益等。这种带有私利目的的扶贫本质是有害的,会让贫困者产生反感情绪,同时对贫困者精神世界的建设也十分不利。要消除这种现象,扶贫者必须要大力加强自身的精神世界建设,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也要五谷丰登、华丽高贵,实实在在富裕起来。

第三,扶贫方式方法需要创新,要更加注重平等朴实的方式方法。一是扶贫者进入贫困群体需要更加注重平等的方式,而不应以高高在上救世主的姿态出现。比如说话的口气,就不应是教导式的,而应是平等协商式的。二是在扶贫过程中,要坚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扶贫不是演戏,扶贫是实实在在要为贫困群体解决实际困难,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而应当像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三是要注意不要让贫困群体和扶贫者有距离感。比如,在衣着打扮上,应尽可能穿朴素一些,访问贫困户,不能对人家家里有嫌弃意识等,应当有亲和感,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第四,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一是要多宣传好人好事,尤其要挖掘贫困群体中出现的自强自立的典型事例。用身边的故事说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故事,在贫困群体内部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局面。另外,在宣传好人好事方面,要切忌人为包装,切忌高大上的思路,应立足于辩证思维,立足于实事求是,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的方面要鼓励,不好的方面也不要有意掩饰,这样宣传效果会更好。二是要进一步激活贫困人口的感恩意识。感恩是精神文明的基石之一。有感恩的世界,必然会具有更多的奉献意识,精神世界就具有了更多自我提升的内生动力。三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措施。应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给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充足激励保障。具体在制度设计上,应体现好人有好报原则,应让奉献社会的人能享受到充足的激励,而不是相反。四是在人员选派上,要多选派优秀干部参与扶贫。派素质差的人去扶贫,会越扶越贫。因为这种人去扶贫,必然奉献意识差,还可能会贪污腐败,这不仅坏了党风,损害了政府形象,还会带坏民风,污染社会风气。五是在扶贫资金投入上,要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投入比例。六是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建设,让党员干部切实发挥好先锋引领作用。要坚决反对数字脱贫。数字脱贫,不仅让物质脱贫成为一句空话,而且还坏了精神。七是要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体融入社会主流提供更多机会和渠道。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的精神收益也更多来自社会性活动。而贫困群体往往是封闭性群体和边缘性群体,而封闭性和边缘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既降低了增加物质收益的可能性,也减少了增加精神收益的机会和渠道。所以,贫困地区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贫困群体更多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应尽可能让贫困群体融入更多主流社会空间。比如可多组织贫困群体自编自演一些文艺节目、多举行一些游戏性体育比赛、多组织贫困地区群众到发达地区参观考察等。

第五,扶贫要注重消除贫困群体面临的不确定性。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关注和探讨不确定性对贫困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大部分可观测到的贫困都与某种不确定性高度相关,不确定性在贫困原因中占据重要位置。美国经济学家史蒂芬·M.博杜安认为,贫困本质也是一种不确定性。基于不确定性,他将贫困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赤贫者,具有绝对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这类人是需要扶贫最关注的群体;第二类是结构性贫困者,这类贫困者虽然个人有能力自足,但无法有效克服社会经济制度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而陷于贫困;第三类是偶发性贫困者,这类人一般正常情况下还算能过得去,但很难抵抗自然灾祸等不确定性所导致的贫困。从不确定性角度看,越是贫困的群体,也是越脆弱的群体,其承受不确定性的能力越弱,若扶贫越注重消除不确定性,则扶贫的福利效应会越大。扶贫注重消除不确定性,给贫困者和社会带来的福利是多方面的。一是会给贫困者带来较大的物质收益方面的边际效用。一般而言,在正常情况下,要想取得高收益,必然要承担高风险,但这对于承担风险能力弱的贫困户而言,未必就是理性选择,贫困者更是希望收益的稳定性,而不是收益的波动性,所以,稳定性的收益会给贫困者带来更大的预期边际效用。二是有助于减少贫困户的心理疾病。较大的不确定性增加了贫困者的心理负担,消除不确定性,可较大增加贫困者的心理收益,比如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减少抑郁症患者,增加家庭和谐,少一些家庭人伦悲剧等。三是有助于提升贫困户的精神境界,有助于社会道德建设。古代思想家孟子指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这里所谓恒产,实质就是指收益的稳定性。而较大的不确定性会大大降低收益的稳定性,这会助长贫困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对社会道德建设十分不利。另外,长期的高不确定性,也会极大消磨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这很容易催生人的无助感和依赖感。四是有助于实现扶贫福利的持久化。扶贫若不着力减少不确定性,扶贫效果必然是不稳定的,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农户可能又会进入贫困状态。如何有效消除贫困群体面临的不确定性,一是要注重贫困群体生产的合作化和组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变分散弱小的发展模式为合作的大发展模式;二是要进一步推进贫困地区产业的订单化建设,通过订单化努力降低来自市场波动的风险;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商业保险制度。

[1]习近平.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J].新长征.2015,(12).

[4]宋圭武.新常态新路径中国改革再思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5](法)阿兰·佩雷菲特.信任社会:论发展之缘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贫困者不确定性贫困地区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锦上添花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全球不确定性的经济后果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