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放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翅膀

2018-06-07 08:59罗爱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具性荷花言语

罗爱群

摘 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它们有机结合并有效地利用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到汉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关键词 放飞 人文性 工具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准》指出:语文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用的时间最多。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是小语教学改革的主要课题。那么,在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怎样教,才能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统一,展翅齐飞呢?

1披文入情,揣摩文本

语文,作为母语,学习起来有其独特的个性。如果离开了文本语言的学习而进行“人文”教育,势必是缘木求鱼,“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拿到了文本让学生初读感知大意,了解语言表层意思后,就要让学生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独特言语意蕴、言语现象的过程中感受浓浓的人文关怀。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只有从语言入手,让学生学习语言,揣摩与品味语言,强化语感训练,方能使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从而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又学习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表情达意的言语技巧,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和谐统一。如:对文本中的一些独具匠心的动词的揣摩,像“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穷人》)、“飞”(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不怕”(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等,既可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又可体会到其中包含的丰富情感性;对文本中一些画龙点睛的重复词语的揣摩,像《鸟的天堂》中的两个“鸟的天堂”,(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穷人》中的三次沉默等等,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在不同的语境里,却表达不同的感情;对文本中一些意思相同或相近词语的揣摩,像《她是我的朋友》中表现哭的词语,“啜泣”、“呜咽”、“抽泣”,“哭泣”,《穷人》中桑娜三次敲门的描写,第一次是“一边想,一边敲门”,第二次是“一次又一次地敲门”,第三次是“猛地推开门”等等。这些词语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在文本中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却具有各自独特的人文内涵和语言特色,相互之间不能替换。认真揣摩这些词语,能使学生从文本中学到如何用独特、丰富、准确的词语进行恰当得体表情达意的言语技能。另外,对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特殊的标点、重点的句子、变化的句式、精彩的题目、巧妙的构思乃至一些看似平常的词句等的揣摩,我们可以发现无不凝结着作者特别的情、特别的爱,无不体现着言语技能的巧妙运用和人文思想照射的高度统一。这样的例子可以说在小語教材中比比皆是。学生在这样的揣摩中既可以激活言语意识,提高言语技能,又可以陶冶思想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感悟体验,解读文本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记得我在上《荷花》时,课前,我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感情朗读尤为重点。因此,课前我自己不断朗读,以求更好地指导学生。于是我把“有感情朗读课文”改为“尝试根据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上课时,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的朗读,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说:“同样的语句,每个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就是同一个人,随着理解的深入,感受也会发生变化的,而且可以通过朗读来表达。”继而鼓励学生尝试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一时间,课堂里书声琅琅。

生: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这位学生把“忽然”读得短又重,然后把声音放松再读后的句子),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因为作者被这一池美丽的荷花迷住了,又惊又喜。可见,同一句话,根据自己的感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生的思考得到老师的认可,他们品尝到了成功,树立了信心踊跃发言,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心情特别舒畅,因为我看见了许多眸子里闪着智慧的光芒。

3美读成诵,积累文本

选入教材的课文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都是作者把在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融化在自己的思维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感受而重新组成的。作者的感受迸发出的情感不是浅薄的,而是渗透思想的内涵,经过提炼的情感。同时又不是抽象的纯理性的,而是充溢着浓浓的人文关爱。这种在品位揣摩,感悟体验基础上的美读,是作者情感的重视,是对文本的主人翁事迹以及自然景色在自己语感中的演奏。学生在美读中融情入景,进入角色,激起对文本的鲜明的内心影象,把作者描绘的“物”同“情”通过美读来表情达意,升华感受和体验。在美读基础上的背诵积累文本,是学生将文本的无声言语还原为有声言语,是潜心体悟和领会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是积累文本言语形式和沉淀文本情感的统一。比如《燕子》这篇课文,词句优美,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背诵的过程中,燕子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又如《荷花》一课,第四自然段中作者展开想象,把自己比作池塘中的一朵荷花,想象中的情节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真的把一池荷花绘成了一幅活灵活现的荷花图。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文字描述中,感染了读者,让人们不仅看到了浮现在眼前的一池美丽的荷花,也得到了美的感受和体验,在指导学生美读背诵这段文字时,让学生把自己也比作一朵荷花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想象,融情于读文之中。

4内化运用,借鉴文本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读书学到的言语形式,言读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学生通过积累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行式,沉淀文本言语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在多样化的动态言语实践中内化运用,求得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重组。运用文本言语,结合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重新组织,如《金色的鱼钩》一课,可安排学生当作小战士走出草地,向“老班长”汇报和介绍草地夜行中的感人故事。二是扩展。运用文本的言语或图式,结合个人体验,对文本的概述处、言语的精炼处进行扩展。如《黄山奇石》一课中,让学生运用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表达方式扩展“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奇石。三是补白。运用个人生活经验结合文本具体语境,补充文本空白之处,在言语运用中,使隐含的言语信息、言语情感还原出来,如《穷人》一课中,前后共用了七个省略号,表示桑娜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穷人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在此调动学习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之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用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去填补省略的内容,揭示这些空白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出作者运用这些省略号之妙。四是转换。如转换文本的文体,像把古诗转换成记叙文,把古诗变成一个故事。五是迁移。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把学到的新的言语图式,新的言语内容,新的学习方法,运用于课外听、说、读、写之中。

在阅读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让学生乘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翅膀,在语文王国里自由自在地遨游、飞翔。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工具性荷花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