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及对策研究

2018-06-07 08:33刘靖之詹启明
法制与社会 2018年14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

刘靖之 詹启明

摘 要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在数量减少的同时伴随着质量上升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相关数据来剖析隐藏在其后的原因有助于总结提炼出更好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对策。本课题亦以此为目标,通过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问卷的初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删减部分题目,得出符合实战需求的标准化调查问卷。同时,对这些问卷数据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未成年人 违法犯罪 心理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警官学院省级指导项目《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及对策研究》的结项成果报告,项目编号:201710329048X。

作者简介:刘靖之,江苏警官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刑事科学技术;詹启明,江苏警官学院学生 ,研究方向:经济犯罪侦查。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5.230

一、问题提出

少年强则国强,如今,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报道总是牵动着大家的神经。然而,一个可能违背公众直觉的结论是:根据《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新进展》,2002年到2016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处于一个总体减少的态势,其再犯率也大大下降。另外法院相关数据也表明,2000年至2010年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率呈现先增后减的样态。我国已经度过了未成年人犯罪率的峰值,未成年人犯罪得到遏制,似乎可以稍稍心安了。但是,最高检未成年人检察办公室的张寒玉处长也指出,未成年人犯罪率下降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质量”的升高。2015年发布的《法制蓝皮书》指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愈发地明显。因此,正如上文所述,虽然数据顯示未成年犯罪数量在减少,但是其背后的“隐性数量”恐怕尚未真正减少。因此,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仍旧严峻的大环境下,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混同起来一并研究其心理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本课题组编制了《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问卷》,选取了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数据进行测试,得到了1209份问卷数据 。初测问卷共72题 ,经过大量数据分析,最后简化问卷至43题。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程序

1. 问卷初编

在已有理论框架下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以“成长环境”、“亲社会”、“应对方式”、“神经质”四个基本维度构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问卷》。成长环境旨在探明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他对此的自我认知。亲社会维度是让被试对社会各种角色和行为做出价值评价,借以此探索被试对于社会各种行为的看法。应对方式中,问卷测试不同情形下被试的反应。神经质主要用于评价被试的躯体反应。

2. 问卷初测

初测选取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人员共1469人,回收有效问卷1209份 。采用《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问卷》进行施测,对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题目经过删减,所有指标均达到理想程度。

3.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和Amos7.0进行分析和处理。

4. 问卷的项目分析

对初测后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问卷》进行项目分析。将策略得分前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后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检验两组被试在每个题项上是否有显著差异,没有显著差异的题项作为低区分度题项被删除。根据这一原则,在项目分析阶段,删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心理问卷》中第27题。

(二)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在进行项目分析之后,对问卷保留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由于问卷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在维度设定时是根据已有理论支撑并对照实践经验展开,因此在因素分析时,分维度进行。对总体及分问卷测验数据分别进行Bartlett 球形检验和 KMO 检验。三个分问卷的KMO值均良好,并且Bartlett 球形检验值结果都显著,均为 p<0.001,说明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主要以编制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心理问卷》对江苏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施测,获得大量样本数据。然后分维度对成长环境、亲社会、应对方式、神经质这几个方面对其研究。据此保留问卷共四十三题。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在得出以上问卷数据与标准化问卷模型后,本课题组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研读,企以从中得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针对这些原因该采取何种措施进行应对。本文故以小见大,由特殊及一般,从个体、家庭、社会等三个层次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一)个体因素

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相对错位。青春期时未成年人的生理快速发育,不断地趋于成年化,然而与快速发育的生理对立的是相对滞后的心理发展。同时,这阶段未成年人的个人性格与自制能力有较大缺陷,很容易就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在青春期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产生扭曲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加之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自控能力比较弱。在这些因素影响下,未成年人很容易就受他人的教唆与诱惑,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管教方式的严重不当。从问卷的标准化中不难看,很多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管教方式呈现出对立的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家庭对独生子女万般宠溺,助长了青少年的任性与自以为是,从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意识。同时,还有些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与素质程度较低,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采取简单粗暴的打骂模式,这种教育方式会误让青少年产生“拳头就是道理”的极端错误的理念,从而导致其心理及行为向犯罪可能化的恶性发展。

(三)社会因素

学校教育模式的缺位。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只注重升学率,只抓智育而高度忽视德育尤其是法制教育,缺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只教书而不育人,形成了重文化知识教育而轻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而家长为了升学率,也大多对学校的这种做法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在这种双重的影响下,学校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的地位严重缺失。

四、预防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对策研究

(一)从政府层面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研究中,家庭作为仅次于未成年人个体心理的重要因素,应当是工作的重点。所以,应运用政府民政部门的力量与社区力量相結合,关注社区内有未成年人的家庭,定期对其父母以及监护人进行培训,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并自己做好行为示范,引领未成年人走上正确的道路,把握好家庭作为预防未成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二)重点强化学校的素质与法制教育

借助于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遍推广,应当加强中小学的素质与法制教育,把素质与法制教育提升到和智育相比肩的高度。教育部门可以对中小学在这方面的教育措施采取强制性规定要求,以硬性规定来防止部分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对学生的素质与法制教育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

(三)落实各级矫正帮扶工作,切实减少未成年人犯罪重复率

基于问卷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来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重复犯罪率还是相当高的,这与社会和学校对于犯罪未成年人的排斥以及社区矫正工作的不到位不无关系。对此,社区矫正部门应当积极与公安部门、关工委、学校积极合作,针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学习和生活,开展全面有效的长期帮扶工作,限度应当至少维持到未成年人成年之后。

参考文献:

[1]景年红.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政策研究.法制与社会.2016(30).

[2]陈瑶.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及预防研究——以浙江省X区为例.浙江工商大学.2017.

[3]白慧.福建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与控制对策研究——基于家庭视角的分析.课程教育研究.2015(11).

[4]周朝英、曾剑明、陆泓澄,等.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与一般未成年人心里状况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6).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
心理小测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