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途径的思考

2018-06-11 08:45李漪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李漪

摘    要:“中国制造2025”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家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在此背景下必须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产教融合是促进教育与产业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应通过建立“利益相关”的企业参与机制、完善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与运行模式、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等途径,寻求校企利益共同点,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积极性,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140-04

进入21 世纪以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正孕育而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格局的重塑和国际分工的变化,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工业化浪潮,全球产业格局面临前所未有的剧变。众多发达国家将目光锁定于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术等领域,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加速了工业制造业的变革,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为了应对时代挑战,国务院于2015 年5 月正式出台“中国制造2025”目标纲领,对职业教育提了的新要求,开启了制造业强国的第一个十年规划。“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尤其是需要大量支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在整个教育领域范围内与制造业发展关联度最高的教育类型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推动制造业技术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职业教育亟须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1]而吸引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共同办学,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则是契合国家对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攻方向。只有建立区域化的产教融合机制,才能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打造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圈。

1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背景

1.1   发达国家重塑制造业战略计划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全球制造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与挑战,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以重塑在全球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例如,美国提出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对高新技术和高收益率的科技前沿领域进行重点研发与开拓,在全球再工业化发展中抢占先机;德国发布“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协议”,将工厂智能化视为国家方针,实现制造业与物联网信息技术与相对接,创新开发以物联网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智慧工厂,进而将数字技术与实体制造完美融合,改变了制造业的生产和发展形式;日本实施的“再兴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振兴、刺激民间投资、放宽行政管制、扩大贸易自由化,重振日本制造业;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鼓励制造业回流,保证制造业发展质量,强调制造业对于创新、技能、就业和经济再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性,提升制造行业国际竞争力;法国实施的“未来工业计划”,改变法国去工业化的现状,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创新和工业化技术改革,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力求重铸工业辉煌;韩国提出“制造业创新3.0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从而产生新型产业。

1.2   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以资讯技术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互联网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出定制化、定量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发达国家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应对这次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工业产品高污染、高耗能、附加值低一直是中国制造的顽疾。从数量规模上来看,制造业面对产能过剩的困境,在重工业和轻工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不合理现象。从质量效益层面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核心关键技术和高端品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世界知名品牌匮乏,部分产品质量层次低下,已成为制约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发展的瓶颈问题。

1.3   “中国制造2025”需要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社会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持续上升,导致大量中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新兴国家转。其实,对于各国制造业竞争来说,最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支撑,应将人口红利化为人才红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根本。因此,国内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招聘战略,降低低端劳动者的占有率,引入更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中技术型人才的主要输出窗口,在国家产业战略中必须担起重任,从整体上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壮大奠定基础。要顺利实现“中國制造2025”所提出的战略目标,必须紧紧围绕产业所需,在职业教育领域大力推行“产教融合”,培养创新研发型、智能网络型和绿色生态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满足先进制造业一线岗位工作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前瞻性地开展培育制造业竞争所需要的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保障,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路径

目前,中国制造业变革和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和复杂,想要改变“中国加工”的现状,冲破“世界工厂”的屏障,彻底打破我国长期在全球制造业中处于中低端位置的尴尬局面,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向价值链前端延伸。产教融合是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的先进职业教育模式,我们可以以此为鉴,来提升“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转型与升级。近些年的实践表明,产教融合必须与不同主体资源深入整合,不是教育单方面的事,且与各行各业、相关主管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积极争取、多方协调,才能落实有关政策。目前,产教融合的一些创新实践项目仍然处于试点、推进阶段,致使不少企业在在校企合作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上极易出现分歧,难以跟上“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要求,当下,急需有明确完善的政策支持才能有效落实,所以,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是职业教育保障产教融合发展的基本。

2.1   建立“利益相关”的企业参与机制

实施产教深度融合,推动产业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校企间的协同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建立激励企业参与办学的长效机制,鼓励、吸引行业和企业共同进行高职学生培养。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要改变以往小范围、低层次的协同育人局限,整合社会资源,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重新搭建面向新型制造业的协同育人平台,优化产教融合环境,构建从生产、销售、服务到经营、管理、策划的全过程和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政府应出台鼓励、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法律法规,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改善企业对高职教育的投资环境,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要明确企业与职业院校协同育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制定相关的监督和评价机制,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良好运转的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企业和高职院校互利共赢,形成校企“利益共同体”。

2.2   完善产教融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与运行模式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提升整个社会劳动力的职业技能素质,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为抓手,细化服务面向,实现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性、针对性和持续力。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则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行动导向。第一,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充分沟通,合理实行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的最大特色是原来很多由人工做的事情将由机器人替代,这对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把行业前沿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纳入课程体系中,与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同时,将一些技术含量低的专业课程去除淘汰。[2]第二,建立严密、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监督系统,职业院校可联合企业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成立质量监控小组,制定合理的监管标准,监督管理各个教学环节和实操环节,尤其是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质量监管,及时沟通反馈监管考核情况,保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第三,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训教育基地。有效整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资源,围绕地方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共建校内外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鼓励校企共建科研机构,保持实训平台建设与企业技术同步更新,促进制造产业升級与技术进步。

2.3   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既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完善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实施教师专业标准。第一,着力加强跨学科的师资队伍的培养。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宏伟规划和面向技术变革时代下,职业院校首要关键任务是对教育师资的培养,应尽快建立一支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能师资队伍。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学科和技术不断涌现,当前,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是高校毕业就直接上讲台授课,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缺乏企业实战经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科技与技术变革、产业结构快速调整的时刻,加强对跨学科、复合型的知识的学习。第二,建立多元化用人机制,坚持优秀师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在专业教学指导中,也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环节,形成共建共享与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另外,职业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专业教师的职业再教育工作。

2.4   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产教融合质的提升

发达国家在现代学徒制的建设上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现代学徒模式中师徒间紧密的“带”和“学”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更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也有利于解决企业内顶岗实习质量不高等问题,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中国在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技能型人才与市场需求的拟合度。现代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师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模式,它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融为一体,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和资源共享机制,是深化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面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其教育对象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并且接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和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指导,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最为理想的模式之一。职业院校在现代学徒制的培训层面,应推行灵活开放的弹性学习制度,倡导教学模式多样性,让学生可以实行全日制的一次性不间断学习,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分阶段学习。[3]同时,学校也要建立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强化各个教育环节的监督管理,让校企双方参与教学全程。

参考文献:

[1] 高婷.“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6):11-17.

[2] 沈言锦,张坤.“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2017(10):58-61.

[3] 刘毅.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57-61.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