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达、雅”原则在音乐文献编译中的运用

2018-06-15 18:32曾骄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曾骄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文化全球化是现在也是今后的不变趋势,它的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此,音乐文献编译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纽带,起着“将西方文化引进来,带领中华音乐精髓走出去”的关键作用。本文对文献编译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信、达、雅”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三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译本质量的标尺。翻译门类有很多,因为研究的学科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翻译。音乐文献编译不同于其他翻译,由专门的理论知识作为框架,音乐英语作为中心,翻译内容围绕音乐史、音乐家、音乐知识等。本文以实例证明且强调了音乐文献编译以及其翻译原则的重要性。

关键词:音乐文献编译 信 达 雅 音乐英语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23-03

一、何为“信、达、雅”

翻译,从古至今都是文人学者互相传播交流文化的工具,它是将已经写于纸上、书上或者是口头说出的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其翻译原则最初是见于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中,其中他首次对翻译标准做出明确定义:“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也就是“信、达、雅”翻译原则。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原则在当时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在当下,也仍然被广大翻译实践工作者所肯定。

在讨论翻译的基本标准之前,我们必须要对翻译以及翻译所涉及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首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然会接触到两种语言:1.源语言(source language),这指的是原文所用语言;2.目的语言(target language),这指的是译成的语言,也是读者所需要的语言。这两者之间要达到完全的统一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译者不同,所以自然会造成翻译的不同。译者翻译是二度创作,我们译者所能做的只是尽量的去靠近源语言,译者的任务简明的说就是处理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而翻译原则“信达雅”则是译者努力靠近源语言的有力工具。

严复先生说翻译工作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追求“信”。他曾说“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信”就是要忠实原文,不歪曲,不删减。译者需要将原作内容尽可能的完整且准确的表达出来。“忠实原文”是信的基本要求,但是也不能逐字逐句照译,因为中西文法不同,不能照抄原文的翻译,所以“信”是将源语言按照目的语言所适用语法形式做出适当调整,从而使翻译内容准确贴近原文意思。翻译原则“信”体现在多个方面:1.词义上的信,要求语汇翻译精准,每一个单词都有很多的语义,在翻译过程中要选择最精准的语义;2.语句上的信,要求句子翻译准确,外语不同于汉语,它的语法也有所不同,长难句、倒装句等都要在翻译的时候处理得当;3.语境上的信,要求句与句、段落与段落、上下文之间翻译通畅。它要求译文与原文全方位,多角度的贴近准确。在音乐文献编译中,译者会遇到很多专有词汇,也就是在第一部分我们所谈论的音乐英语特定语汇,要想做到“信”,就必须对这一方面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翻译中最小的一个单位就是一个字或者是一个词,翻译也要精准到最小单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翻译的时候保证语义的正确。

“达”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能够流畅通顺,这当然是要建立在“信”的基础上,很多学者认为“信”和“达”是相冲突的,因为译者往往在追求流畅的同时,就会忽略了译文有可能与原文想表达的意思不符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信”和“雅”非但不冲突,并且很多时候是同时进行的。译者面对一篇音乐文献,他需要先读懂原文讲的是什么,自己去消化理解,与此同时,在翻译时加上自己的体会,将所想内容流畅地表达出来,这是两个同步进行的步骤。翻译,不单单是知道每个生词的词义,最起码对于“达”,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译文通顺明白,必须对原文的音乐背景、音乐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即使你知道句子的字面含义,但也会造成与原文脱轨,词不达意的情况。“信”是忠于原文,要求准确,“达”则是忠于读者,站在读者的立场,能够展现给读者的是流畅通顺的译文。

“雅”的含义是“优雅”。它是对文学语言的忠实,力求译文优美,用词得体。当我们做到了前两步信、达后,从“要怎么译”过渡到“能怎么译”这一层面时,就会面临如何将译文优雅的呈现给读者的问题,这里就必须强调文采,也就是汉语功底。中西文化差异大,文字构造也差异很大,一个长难句要如何用优美的汉语翻译出来,这要求译者对外语和汉语都要掌握得十分到位。译者音乐鉴赏能力也会影响到他在翻译音乐文献中的准确程度。在音乐文献中翻译的音乐类型可能会有很多种,奏鸣曲、协奏曲、交响曲,音乐风格也会有很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音乐、古希腊时期的音乐等。首先你必须了解它的音乐特性,才能用优美准确的文字翻译出来。“雅”是建立在“信、達”的基础之上,在翻译准确,翻译通顺的基础上,再去进一步翻译优美。

二、《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著作及作者

《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大师艾伦·科普兰的作品。科普兰不仅仅是美国音乐史上的大人物,也是20世纪创新者中的先锋。他是一位崇尚现代音乐创作的作曲家,同时又有着深厚的传统音乐功底,他被称为能代表美国音乐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有创新形式的艺术歌曲,也有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的作品。这本书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被誉为音乐初学者的必备读物,此书之所以被授予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它真正的指出了听音乐不光光是用耳朵去听,而是应该用智慧去听懂,用心灵去感受。聆听音乐很简单,但是听懂音乐从音乐中获取快乐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国著名作曲家威廉·舒曼曾说过这样的话:《如何听懂音乐》出自历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手,翻开它才知道,聆听大师的教诲是多么荣幸。这不仅仅是对《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表达了高度的赞扬,也足以看出对作者科普兰十分的欣赏。

三、“信、达、雅”翻译原则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

(一)音乐文献翻译

作为一名音乐文献编译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碰到很多棘手的翻译难点或者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很好的运用翻译的三原则。音乐文献编译不同于其他的翻译,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这一学科的专业英语翻译,每一学科因其自身专业性质的不同,相应的专业英语也大不相同。不论是哪一种门类的文献翻译,其第一步需要明确的就是它的词汇。一个词汇尽管只是由几个字母简单构成,但是它却可能具有多重词义,又或是在不同的环境下词义也随之不同。词汇的特殊性决定了所属门类的独特性。在进行音乐文献编译的工作中,翻译工作者应具有熟练掌握判断句式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上下文分析,并从多个词义中选择最适合的词义。如英语单词“meter”,人们所孰知的词义是计量单位米、公尺,但这个单词如果出现在音乐英语中,那么就要解释成为节拍、律动。在比如“harmony”,普遍词义是和谐,在音乐文献中,它却具有特殊的含义:和声。这也就是音乐英语特定语汇的不同之处。如若不能够掌握这些词汇,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则会出现词不达意,译文与原文不符等情况。这里的语汇不单单是指简单的单词,包括由单词构成的词组,也包括由单词构成的词组以及由多个从句构成的复杂句子。笔者认为在翻译中无论是处理单词,还是词组,亦或是句子都要时刻将翻译原则也就是这三个标准放在首位。“信、达、雅”是翻译的出发点也是翻译最后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二)《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译本中“信达雅”的具体案例分析

上面一个小节是笔者通过在平时的翻译学习的心得体会。讲翻译三原则放到此论文所提到的著作《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也一样的合适。首先这是涵盖大量音乐基础知识的音乐原著,也是音乐英语初学者所应掌握的必读书籍。对于此书的译本,翻译界不止一本,学生将从此书的《film music》和《From Composer to Interpreter to Listener》等几个章节中选取部分句子,从“信达雅”翻译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译文。

1.It is the degree to which you are aurally minded that will determine how much pleasure you many derive bu absorbing the background musical accompaniment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combined impression made by the film.

这是音乐英语中很典型也是很常见的长难句,是由多个从句套在一起的句子,译文对这句的翻译如下:

“你从背景音乐伴奏中得到多少乐趣取决于你把这些配乐作为影片留给你的综合印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专心倾听的程度”。

从字面意思上翻译没有问题,但是读者读起来却会感到十分的生硬,因为没有断句,没有标点,这最多只能说做到了最基本的“信”,但是“达、雅”就无从谈起了。在音乐文献编译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时我们可以把句子切分开来,用几个短句将句子重新翻译:

“从背景音乐的伴奏中能得到多少乐趣,这取决于你听的时候的专注度。要把配乐作为电影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种综合的印象”。

修改过的译文既不违背原文,也让读者读起来感到通顺流畅。不能刻意木板的去翻译原文,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恰当,这也是翻译原则“达”的理念。

2.Too often,their score are interchangeable :a thirteenth-century Gothic drama and a hard-boiled modern battle of the sexes get similar treatment.

譯文对此句的翻译如下:

“他们写的配乐常常是可以互相交替的:13世纪哥特式的戏剧和现代性感主题的无情会战采用的是同一的手法”。

译文中将“sexes”翻译成了“性感”,然而这里根据语境原文应该翻译成“两性”。“现代社会冷漠的两性之战”,这里很明显是语汇翻译错误,虽然读者读起来句子一样是通顺的,但是却与原作者想表达的有出入,这就违背了翻译的基本原则“信”。

3.To listen intently, to listen consciously,to listen with ones whole intelligence the least we can do in the furtherance of an art that is one of the glories of mankind.

这一个长句中没有出现复杂的生词,断句很明显,清晰,但是要将其语句翻译的“雅”,翻译的优美也是需要看译者的文笔水平。译本对其翻译如下:

“为推进人类这门伟大的艺术,全身贯注地听,有意识地听,调动我们全部的心智去听,也算我们尽了一点绵薄之力”。

这句话译者对其的翻译足以证明者的汉语底蕴深厚,“绵薄之力”此成语对应的是“the least we can do”,非常的形象生动,完全诠释了翻译原则“雅”在音乐文献中应该如何运用,不是机械的翻译,而是加入感情的诠释原文。这也是对我们每一个音乐文献编译工作者所提出的要求。

4.To feel no need of involvement in the musical expression of ones own day is to shut oneself off from one of the most exciting experience the art of music can provide.

这是出现在《contemporary music》章节中的一个复杂句。虽然是复杂句,但是没有生词,之所以把它作为例句拿出来分析,是因为笔者认为译本将这句处理的非常优美。其翻译如下:

“如果我们觉得没必要关注当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就等于把自己拒之于门外,不去感受当代音乐提供的令人兴奋的东西”。

译文中值得一提的是“拒之于门外”这一处,shut oneself off这个词组译者将它很“雅”很玩趣的翻译成拒之于门外,这样使译文读起来不会那么干涩,也更加贴近读者。这是一个很好的处理了翻译原则“雅”的表现。

5.The dodecaphonic school of Schoenberg is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even for musicians.

这一句也是出自当代音乐这一章节,不同于第四句,这是一个很简短的句子,也依然是没有生词。但如果你按照字面意思去翻译的话,就会出错,而达不到最基本的翻译原则“信”的标准。其翻译如下:

“即使是对音乐行家来说,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也是最难啃的骨头,难以理解”。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中“nut”是坚果的意思,显而易见这里绝对不可能翻译成坚果,根据上下文,译者讲它意译成了最难啃的骨头,难以理解。可以说是翻译得非常精彩了,这绝对称得上得体大方。

此著作无论是对学音乐专业的,还是音乐翻译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备读物。里面对于音乐有很多精彩的讲解,其译本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必须从中挑选好的译本才能够帮助我们的学习。无论是哪一本书的译本,挑选的原则就是看它是否达到了翻译的三个标准,是否值得我们入手,成为我们的学习工具。

四、结语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文化大繁荣的大环境下,要想促进中西音乐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就必須重视音乐文献编译工作,培养音乐文献编译人才。当下许多艺术院校不能重专轻文,尤其是文献编译专业学生更是要音乐英语两把抓,将音乐文献翻译原则牢记于心,并付诸于实际翻译工作中去。也希望译者通过长期的文献翻译工作,能够将“信达雅”翻译原则不断的完善、优化、发展并将其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志媛.“信达雅”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2012,34(03).

[2]杨晓荣.二元·多元·综合——翻译本质与标准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罗选民.结构·解构·建构——翻译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左勉.音乐文献翻译漫谈[J].艺海,2012,(04).

[5]陈然然,杨健.音乐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对英语音乐文献翻译理论的思考[J].黄河之声,2009,(19).

[6]季羡林.谈翻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