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广西美术文献的外译研究

2018-06-15 18:32吕莹赵晓璐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吕莹 赵晓璐

摘要:廣西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发展极其丰富独特,在与其他文化进行吸收和交流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艺术的传播。美术文献的译著在民族艺术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到了关键性的桥梁作用,由此看来,更好的完善及做好广西美术文献的对外翻译工作,是广西本土民族美术在国内外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力量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 美术文献 对外翻译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26-02

一、研究的背景与现实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美术作品的题材大多依托于广西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文化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意识的觉醒,使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被激发,从而大力的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这样的意识同样深深的印刻在艺术家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凝结的智慧结晶,用以艺术的形式彰显再现出来,增强和表现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就使得民族文化得到更好更广阔的发展。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艺术家通常会深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中,感受独特的民族文化,最终选取当地少数民族的题材进行创作。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因此不断地发展,越来越繁荣,成为我国多民族文化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我国的多民族文化百花齐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再现,是对民族文化的赞美。积极弘扬与发展广西优秀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推动其更好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促进实现繁荣和谐的民族梦具有现实意义。艺术文献翻译是民族艺术通过语言达到沟通目的桥梁与纽带,将艺术领域的文献资料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对艺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探究有关于广西艺术作品的译著,研判译著的现有成果及发展趋势,提出科学适当的策略研究,对促进和开展今后广西民族艺术文化的对外翻译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有这样一批做外国美术史研究的学者对西方美术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工作,譬如:傅抱石、范景中、郭虚中、沈语冰、丰子恺、杨思梁、曹意强等。

范景中先生认为目前在西方美术史领域,很多重要著作尚未翻译进来。中国美术史的外译工作相对其他学科,只是初见端倪,确实比较滞后,但近年来也发生着一些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翻译精品层出不穷之所以取得这样的进展,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西方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被介绍到内地,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关注。读完陈寅恪之后,范景中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与其写书,不如译书,读者可能更能受益,也因此,范景中对书籍一直抱着感恩的态度。他前后历经数十年将西方学者贡布里希的著作《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贡布里希论文集》《希腊艺术手册》《图像与眼睛》《贡布里希论设计》译为中文,为国内艺术的理论家在艺术领域的探索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参考范本。

《中国绘画三千年》由杨新、班宗华、聂崇正、高居翰、郎绍君、巫鸿等当今最杰出的六位中美艺术史家共同聚力,是首部由中、美两国学者共同执笔的中国绘画史,融合了中西美学观点,其内容涵盖旧石器时代到现代的各个时期。《中国绘画三千年》以独树一帜的论述方法和风格,阐述了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的风格特点。书中首先由代表中西当代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背景及观点,谈论中国画的鉴赏问题,再由各学者就其擅长,分别撰写断代画史的部分。六位当代大师,用中英双语将各自积累数十年的知识和个人见解及心得,浓缩在各篇章内,勾勒出各时代、各流派的起承、延传以及重要画家的历史地位及代表作品的介述,引领读者一窥中国绘画史,也让读者对于中国绘画渊源、演变及发展有了更全面性的了解及见识,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较之下国内学者对中国美术文献的外译工作显得相对薄弱。目前针对广西地区美术文献的外译工作,现有的翻译成果主要有广西艺术学院宁立正教授等人译著出版的《漓江画派名家名作概览》《黄格胜的艺术之路》以及即将出版的《中国油画百年图史》。借助地处东盟国家的地区优势,这些外译成果无疑将广西的少数民族特色与文化传递给了更多爱好美术,想要更多了解广西文化的人。从对近年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库中的关于艺术类文献资料的翻译检索来看,对美术文献翻译研究的论文并不多,主要有黄艺平的《艺术文献专题翻译策略探究——以雕塑作品文献英译汉为例》,苗艳菲的《以西方油画文献翻译为例探索艺术文献翻译》,陈康的《浅析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美术史翻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由此看出,广西地区的美术文献外译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弘扬出去,同样能够更好地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

三、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广西美术的翻译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文字的理解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只有深入了解了作品背后的艺术文化内涵,才能让翻译更顺利的进行下去。比如:广西被誉为“铜鼓之乡”。对铜鼓的介绍,书中是这样描述的:“铜鼓的造型非常别致,分为鼓面、鼓胸、鼓腰、鼓足、胸凸腰凹,空腹无底。鼓面上还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纹,周围饰有蛙、蛇、鸟、马、骑士、牛、牛拉撬等物。鼓身还有各种几何纹饰。铜鼓是铜锡合金铸成的一种特殊乐器,是古代壮族人民喜庆娱乐、拜神祭祀、练兵打仗时助兴的工具。从铜鼓的图腾可以看出先民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其译文为:“Guangxi is known as ‘the homeland of bronze drums. The shape of these artifacts is quite unusual and consists of four parts, namely the drumhead, chest, waist, and foot. They are hollow and bottomless, with a flat surface and curled middle section. The drumhead is smooth and presents an embossed pattern of sunrays in its centre,while frogs, snakes, birds, horses, warriors, water buffalos, and sleds gravitate around the sunrays. The bodies are also decorated with complex linear patterns. These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made of bronze and tin, and were used for celebrations, religious rites and, in later times, to encourage the warriors. The totems carved on the bronze drums express the ancesto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nature, life, and society. The decorations on the bodies are brilliant and often represent dancing maidens. These are vivid pictures describing ancient young women's simple and natural manners, and conveying their life and aesthetic tastes and emotions”。当中罗列了很多铜鼓相关的专有名词,如果没有见过铜鼓、没对广西的民族文化有过深入了解,译者很有可能会译得词不达意,无法准确贴合的表达原文含义,最终则无法达成翻译的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广西的地域文化的传播。

四、促進广西美术文献外译工作的现实路径

想要促成优秀的美术文献外译实践活动并非易事。在对待广西美术文献资料的翻译问题时,首先译者要对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进行深入的了解,对翻译的内容有透彻的理解,对民族的特有文化背景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认知高度,才能在做翻译工作时对手上的文献资料描述的内容感同身受。其次,译者除了要积累深厚的艺术素养,更要具备过硬的语言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兼而有之。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从事艺术文献翻译工作除了自身具备可靠的双语实力为基础外,更应加强对艺术素养的培养,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推动广西艺术对外传播的翻译工作的进行。

此外,在对美术文献翻译的选题上,如何能够凸显广西地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让选题更有研究的价值,对推进目前广西的美术文献翻译工作起积极的作用。这就在于翻译的原著一定要是经典著作,要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才能经得起打磨和推敲。译者应当更好的立足于本土丰富的地域特色,探究美术文献的译著在广西文化的对外传播中的关键性作用,推动广西艺术的“走出去”以及国内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发展。

五、结语

中国美术是千百年来文化艺术的结晶,广西民族美术更是中国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艺术文献是艺术结晶的文本形式,美术文献的外译对中国美术精髓的对外传播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只有不断提高美术文献外译的数量、质量,才能让广西本土民族艺术在国内外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力量。

参考文献:

[1]沈语冰.翻译与中国当代艺术:近30年外国美术史研究检视[J].画刊,2011,(11).

[2]王建华.山水画画论话语的汉英跨文化语用研究当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3]钱歌川.翻译漫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

[4]沈逸明.中国画画册汉译英的文化差异及欠额补偿[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01).

[5]宁立正.文化传承视域下的艺术文献翻译[J].上海翻译,2015,(02).

[6]左剑虹.黄格胜的艺术之路[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7]左剑虹.HUANG GESHENG S ROAD TO ART-A Case Study of an Artist of the Liang Painting School[M].甄玉,Claudio D.Lucchi,宁立正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8]王英鹏.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翻译功能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徐珺.汉文化经典外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