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提琴在巴洛克室内乐中演奏技法进程的研究

2018-06-15 18:32张坤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张坤

摘要:巴赫一生写过众多的弦乐作品,除了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奏鸣曲外,还有著名的六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在学习演奏第一首协奏曲之时,大提琴声部简约而不简单,充分展现大提琴在声部的地位及相对应的演奏技法。本文从音乐历史、作品特性、大提琴演奏技法等方面进一步综述,较深度解析巴赫在弦乐艺术上的贡献。

关键词:巴洛克大提琴 《勃兰登堡协奏曲》 大提琴演奏技术综述

中图分类号:J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54-03

一、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

大提琴(Violoncello)起源于意大利,发展在法国,演奏技法落后小提琴几十年。16-17世纪大提琴的名称因形状、尺寸、地域、方言等特点形成多样化,如violone、violoncino、basso da brazzo、violone piccolo等。巴洛克音乐是以欧洲宫廷为中心,唱诗班、歌剧团和规模较小的室内乐队纷纷建立成为宫廷中不可缺少的风雅。这是一个被认为是数字低音的时代,一人用低音乐器如:大提琴、低音提琴或大管演奏低音,另一人演奏和声如:羽管键琴、管风琴等。一种误解是大提琴在早期是为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担任伴奏,只是为了加强数字低音,但在室内乐中,低音不仅仅重复键盘乐器所演奏的数字低音旋律、大提琴声部的重要旋律或更为重要、有难度的即兴伴奏。大提琴家要有更为广博的音乐知识,通常即兴演奏短小前奏曲和装饰音,趣味高雅。从17世纪中期开始,随着主调音乐逐渐发展,大提琴承担起演奏技术较复杂的旋律,在室内乐中具有独立的地位。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首作品是巴赫管弦乐曲典范之作,也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创作于1721年。这是由六首大协奏曲构成的一套作品,每首风格迥异,不仅乐器组合彼此不同,协奏方式也各异。第一、三、六首中没有独奏乐器显现,协奏关系表现在乐队分与合的布局之中,接近室内乐交响乐风格,第二、四、五首分别是四重、三重、三重协奏曲。巴赫时期的管弦乐队配置还没有形成宏大整齐的规模,所以《勃兰登堡协奏曲》乐队编制最多只有13人。现在演奏往往任意扩大乐队编制,使音乐失去本来面貌,由室内乐队演奏则更接近作品的本色。作品融合了意大利协奏曲的热情欢快和德国音乐的冷静均衡,充分表达巴赫弦乐作品的语言、形象、技巧、风格的独特性,整体表现出理性与欢乐向上的人文精神。同时进一步发展巴洛克美学思想:在和谐的美中发展了不和谐的一面;在对称的美中发展生动的一面;在“均匀”中寻求错落的因素;在“平衡”中显示对抗的色调,发展内中相悖不相离的因素。创造弦乐在这一风格审美中展现的艺术美的顶峰。通过对巴赫创作特征的分析、研究和对其《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首的演奏、聆听,能进一步了解和把握巴洛克室内乐中大提琴演奏技法的表现与发展。第一首(F大调)乐器编制:主奏乐器为两把圆号、三支双簧管,协奏群:第一、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另加Violion Piccolo,就是比现代小提琴调高三度的小型小提琴、中提琴、数字低音(低音管、大提琴、低音提琴、大键琴),四个乐章。

三、大提琴声部演奏技术综述

在学习这部作品时我们通常使用现代管弦乐器演奏,在音色、音质、音量上与那个时期的古乐器所发出的独特声音是存在差异的。从主奏乐器谈起,巴洛克时期的圆号构造简单,双簧管是木质制成,犹如竹笛,音量较小音质温暖醇厚。大键琴(古钢琴)音色柔美轻盈与低音组构成和谐的通奏低音。使用的弦乐器一般与现代提琴差异不大,但琴弓采用17世纪常用的弓尖轻、弓根重、弓短、弓杆向外弯的法国弓(便于演奏舞曲节奏)。而持弓、大提琴坐姿等左右手演奏技法都要遵从乐谱的要求,遵从时代的风格与审美要求。

(一)持琴与持弓

在演奏这首协奏曲时,大提琴因琴身的体积、无底柱等原因持琴姿势与低音维奥尔琴相似,需要靠双腿紧夹侧板、小腿支撑,这种坐姿是比较妨碍演奏时身体全部力量的下沉,声音的强弱受到较大影响。

在1785年前的16-17世纪,大提琴琴弓有多种,长短不一重量不同。法国弓与意大利琴弓较常用,都比现代琴弓短几十公分。向外拱的弓杆、弓头和马尾库与现代弓相比较轻。

握弓时拇指贴近弓杆边沿,四根手指都放在弓杆上,远离马尾库几厘米,音量的控制靠食指的第一关节向弓杆施加压力的大小而变化。

(二)右手运弓及弓法的特性

弓长越短特别是演奏抒情慢乐章时换弓明显增多以保持连续性。在可自由松紧的马尾库出现前每一弓都是有间隙的分弓即非连弓。由于弓毛较松演奏每一个下弓开始的音时弓毛接触琴弦都是软着陆,具备软音头,运行到中弓左右就会停止而不能保持到很轻的弓尖(谱例1)。

因此大提琴的持琴姿势、琴弓形状、持弓姿态形成了巴洛克时期独特的轻快柔和、连断兼顾的运弓特点及节奏特性,也决定了《勃兰登堡协奏曲》独特的演奏方式(谱例2)。

相同的音符在一弓中的演奏充分表达出巴洛克特有的弹性及连断兼顾的运弓技巧。

在这首作品中,鲜明的舞蹈节奏律动产生的连断性演奏在大提琴声部占有很大比例,把有弹性的分弓和少量的连弓形成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演奏者在连与断之间的分寸和把握。而在记谱中这种演奏方式即可出现在没有连线标记的分弓内,也可出现在带有连线的连弓中。根据音乐所需,大提琴声部调整弓速、弓压、弓段,插入整体声部与层次结构中形成稳定有规律的内在节拍律动,使音乐听上去富有活力。“节奏是特别强烈、活跃、持续和反复的。这个时期的作品比文艺复兴时期(或者以后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作品)更加重视节奏,尽管远不如后来的20世纪音乐那么重视。短促的、律动的巴洛克节奏可以在维瓦尔第、亨德尔和巴赫的作品中听到”。①

(三)左手把位与指法

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和演奏,体会到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基本保留在1至4把位之间。因大提琴的琴颈比小提琴长很多,相邻手指间隔为小二度音程,1指到4指为小三度音程关系(原把位或小把位)。如果演奏大把位,要依靠1、2指伸张成大二度,1指至4指的关系为大三度音程关系。而那个时期的大提琴刚刚定型没有底柱,需要双腿夹紧琴身方可演奏,因此左手演奏技法都是较低把位,没有过多的换把,这种不方便与不舒适导致此时没有女性大提琴演奏家。这个时期大提琴乐曲空弦的利用率非常高,自然衔接音乐线条的升高或降低,声音干净清晰,重要的是没有换把带来的滑音痕迹,充分说明巴洛克时期大提琴左手演奏技术较浅显。

1.较低把位指法,依靠临时变化音和较简单的节奏织体支撑旋律发展(谱例3)。

2.空弦及分解和弦的应用演奏(谱例4)。

纵观弦乐的起源发展,遵循一个基本原则:模仿人声,创造出一种能够连续发声、接近歌唱的弦乐器。在声乐比器乐更为重要的巴洛克时期,当人的音域无法达到器乐的高度时,器乐就必须顺应演唱者的所能达到的音域,尽可能贴近人声,这也是左手低把位演奏的重要缘由。

(四)装饰音

与《勃兰登堡协奏曲》同时代的巴赫《大提琴六首无伴奏》为例,手抄本上除了一些简单弓法外,没有任何指法标记,因此巴洛克时期的大提琴演奏技法不是严格准确统一的。大提琴乐师都是即兴演奏高手,特别是在装饰音处理上。而我们在演奏时要了解这个时期的音樂风格、创作背景、各类装饰音、乐句发展、音与音之间衔接等,才尽可能合理的表现装饰音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不同时期处理装饰音的方法不同,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演奏占正常音符时值,速度较慢且具有歌唱性特点。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只出现了一种装饰音:颤音。颤音分为简式颤音和繁式颤音两种。简式颤音是用字母“tr”或“t”来表示,是本音和它上方二度音急速的均匀交替的一种装饰音。如进行时值较长时,常在字母“tr”后加用长波线“tr~~~~~”或省去字母只用波线来表达,长波线中止处也是颤音终止的地方。这首乐曲的颤音是从上方二度音向下方音装饰,对上方音加以强调、延缓解决、增强紧张度。奏法一般都是从上方二度开始,也有从本音开始。不同的作品因速度、节奏的不同,装饰音演奏的效果也不相同。

注释:

①[美]菲尔.G.古尔丁:《古典作曲家排行榜》,雯边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参考文献:

[1]张蓓丽,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英]斯托威尔.大提琴[M].张蓓丽,孔维峰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