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竹笛在戏曲伴奏中的应用及意义

2018-06-15 18:32张东旭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关键词:竹笛意义应用

张东旭

摘要: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以伴奏的形式应用在戏曲艺术中,给戏曲艺术增添了更加丰富的语言和内涵,也保证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围绕竹笛在戏曲伴奏中的应用和意义展开分析,从应用的历史沿革到应用的方式和意义,力求以点带面来阐述竹笛对于戏曲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和帮助。

关键词:竹笛 戏曲伴奏 应用 意义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8-3359(2018)08-0058-02

竹笛艺术发展至今已有近八千年的历史,这种古老的乐器在各个时期各种音乐形式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目前来看,古时的竹笛艺术与戏曲艺术结合的最为紧密。中国的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它集合了人声唱腔、器乐伴奏、肢体舞蹈、服饰化妆等艺术于一身,所以单纯的去研究其中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来力求探寻戏曲的奥秘和规律这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在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竹笛作为伴奏乐器参与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在昆曲、黄梅戏这类大的戏曲曲种中两者的结合已经形成了体系,伴奏中的应用以及意义更与唱腔音乐本身达到了空前的和谐,“无曲不成戏”更是印证了伴奏音乐在戏曲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竹笛在戏曲伴奏中应用的历史沿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地区的戏曲艺术多达200余种,这些戏曲都紧紧与人民的生活、劳动以及审美意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各类戏曲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为集音乐、诗歌、舞蹈于一身,人声唱腔作为主体进行器乐伴奏来描绘故事内容,这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竹笛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被誉为“东方文明的曙光”,戏曲与竹笛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在诸多戏曲曲种中,竹笛作为主奏乐器与昆曲和黄梅戏结合得较为紧密,而昆曲多用南方的曲笛进行伴奏,不仅贴合昆曲“吴侬软语”的特征,同时也能够发挥竹笛音色和演奏技巧的特点,可谓是优势互补的典范。明嘉靖年间著名戏曲艺术家魏良辅在昆山腔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水磨调”,在沿袭南曲的特点上采用五声调式进行创作,形成一种舒缓自由的演唱形式,即为“昆曲”。在昆曲形成之处,魏良辅就将曲笛定为昆曲的主要伴奏乐器,配合昆曲主张的“调用水磨,拍捱冷板”的行腔方式。昆曲也是我们所知的采用竹笛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发展最好的戏曲艺术。

新中国成立以后,竹笛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环境,北方竹笛表演艺术家也开始将竹笛应用在一些戏曲伴奏中,例如二人台及河北梆子中,但仅限于个别作品,并没有全面推广。但是黄梅戏对竹笛伴奏的应用却得到广泛的关注,虽不如昆曲那般紧密,但是在加大伴奏配置的前提下,竹笛作为伴奏乐器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一员。在笔者看来,竹笛在各种戏曲曲种中的应用是有区别的,但是它们存在的意义却在某种程度上是共通的。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对于竹笛的认识进行尝试分析竹笛在戏曲伴奏中的应用和意义,力求指导实践演奏与日常教学。

二、竹笛在戏曲伴奏中的应用形式及意义

(一)“托腔”伴奏

“拖腔”实际上在中国各地方戏曲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主奏乐器伴奏形式,竹笛作为昆曲、黄梅戏等也是经常使用。竹笛伴奏所进行的托腔伴奏是指音乐与唱腔旋律构成了纵向的声部关系,帮助人声的唱腔旋律得到补充与衬托。托腔伴奏形式主要体现在“托、垫”两个方面,这四种形式的主要意义在于从不同角度配合演奏技巧来丰富唱腔音乐的完整性和层次感。所谓的“托”就是指竹笛伴奏音乐要与唱腔旋律并驾齐驱紧紧贴合,将戏曲特殊的唱腔韵味通过竹笛的音色表达出来,最终达到人声与竹笛音色的统一;“垫”是指竹笛伴奏对于声腔换气呼吸点或是休止符处的音乐补充和铺垫。我国绝大多数的戏曲艺术形式在乐句的最后一个唱词上会进行“加花”或者旋律发展,在这一部分中没有额外唱词变化,但是旋律却需要补充甚至再发展,所以竹笛作为某些戏曲伴奏的主奏乐器需要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这样才能够让演唱显得轻松自如,一气呵成。例如黄梅戏《夫妻观灯》,这段唱段采用男女问答对唱的形式展开,换声间隙以及尾音变化都加入竹笛伴奏进行连接和补充,这种短暂且符合旋律和声的形式我们可完全视为“垫”,让音乐语言连贯。

实际上,有些分析者还将托腔伴奏进一步细化出“裹、衬、引、让”等,但是在笔者看来,这些在托腔伴奏的大体系下具有十分类似的元素。托腔伴奏作为一种伴奏形式是后人的一种分析,作品创作者以及演奏者更像是将伴奏与声腔结合一体,让器乐和唱腔的优劣势在通过同步或穿插的形式中来进行融合,所具备的意义不言而喻,即为丰满整个音乐结构和层次。

(二)“依字行腔”伴奏

“依字行腔”是我国“百戏之首”的昆曲最大的审美特点之一,由于传统的昆曲使用的主奏乐器为曲笛,并且昆曲对于竹笛的影响非常之大,所以将之作为伴奏的一种形式进行研究。昆曲是最具特点的曲牌体结构戏曲,依字行腔是以唱词的四声音调为旋律走向展开的一种具有一定规律的悠扬婉转的演唱风格。竹笛作为昆曲中最重要的伴奏乐器,首先是要在节奏上符合依字行腔的发展规律,所谓规律是符合声腔的变化,而并不是呆板的按照节奏时值完全照搬,这是需要多加练习和配合的。其次,依字行腔中,声腔是有旋律变化的,虽然昆曲旋律多级进,但是作为伴奏乐器的竹笛却需要进行补充,有时会采用一种复调的补充伴奏形式来增加音乐的色彩和层次。这种伴奏形式类似于西方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声乐套曲的钢琴伴奏一样,即便单独拿出演奏,也具备很高的独立性和艺术价值。最后,依字行腔过程中会有很多昆曲独特的唱腔出现,例如“带腔”和“润腔”,这些唱腔需要竹笛进行装饰音的运用。这些装饰音可以对单个音符的保持音进行装饰和发展,这就使得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唱段都会产生一定的区别,使得音乐的变化更加丰富,也让以“慢”为特点的昆曲不会显得旋律单一,字、腔简单。

(三)“衔接”伴奏

我国的戏曲艺术中,对各种存在与结构中的环节都有十分明确的划分,其中“过门”就是最为生动形象,也是最能突出伴奏特征的部分。所谓的“过门”就是指无声腔演唱的部分,类似于西方音乐中的前奏、间奏、尾奏和过渡乐段。中国戏曲艺术特别注重各个部分的过门,竹笛在一些戏曲曲种中作为主要伴奏乐器时,十分注意这些过门的应用,竹笛在过门的应用中可以以独奏或合奏的形式出现。在起首过门部分,竹笛的参与可以是多种表现形式的,一种是固定曲牌的固有旋律演奏,比较严格规范;另一种是在自由的散板规定下来通过不同的音型来表现人物、场景或心理状态,同时也奠定了整个乐曲的情绪基调。一般来说,尤其是在黄梅戏和昆曲中,起首过门更多是唱腔旋律的模拟或变奏,来给人声做铺垫,给予演唱者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演唱者顺利自然的进入演唱状态。句间过门就是我们通常理解下的间奏。戏曲是人声表演艺术,由于生理条件和剧情需要的限制,经常会出现四个小节以上的休止。在这种较长的过渡段落中,竹笛会起到呼应首尾的作用,换言之就是伴奏旋律可以围绕唱腔的尾音来进行发展,在经过处理和变化后自然的过渡到下一段的句首旋律上去。最后一种尾奏也可视为句末过门,这种过门是对一大段音乐的补充。竹笛在句末过门中往往会通过一种程式化的音乐形式来进行演奏,让音乐回归到曲牌体结构的框架中去,帮助欣赏者的欣赏思维得到规范的延续。

(四)“情景”伴奏

这里阐述的情景伴奏并不是单纯的指代某一种伴奏形式,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戏曲艺术中,但是它的应用功能性却十分明确。例如竹笛在昆曲这种戏曲艺术中,它所承担的不仅仅是音乐本体中所涉及到的节奏、和声、装饰音等,它还要对场景、人物、心理活动等进行描述与刻画。另外,在传统的昆曲中,就有“一笛多腔”的说法,就是一把笛子要与多种唱腔相匹配,多种唱腔则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所以说作为伴奏乐器它的情景说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最后,竹笛伴奏也是曲作者对于故事内容和音乐的一种主观理解,带有浓厚的个人特征以及时代风格。竹笛演奏者在进行伴奏时不仅仅要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更要对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时代特征进行一定了解,这样在处理、演奏甚至二次创作中就会更有依据,更加帮助竹笛音乐与戏曲音乐的融会贯通。

当然,竹笛在戏曲伴奏中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此。因为竹笛在发展,戏曲同样在发展,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发展,只要在保留优秀传统思想的前提下进行不断创新探索才能够让竹笛与戏曲艺术结合得更加紧密。

三、结语

竹笛作为伴奏乐器出现在各类戏曲艺术中应用程度和影响是不同的。但就例如昆曲、黄梅戏等艺术而言,竹笛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伴奏乐器服务戏曲,同时更受到戏曲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演奏技术。所以,我们发展竹笛艺术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用一种包容的态度去吸收和借鉴,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继续焕发时代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许建明.竹笛技巧在戏曲中的运用[J].艺海,2007,(04).

[2]苏曹骢.竹笛在黄梅戏伴奏音乐中的应用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7年.

[3]张维良.竹笛艺术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竹笛意义应用
My Mother
有意义的一天
记忆深处的笛声
我的坚守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留学的意义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