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可圈可点

2018-06-15 18:32陈伟科刘洋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陈伟科 刘洋

摘要:民族舞剧《东坡海南》由海南省歌舞团出品,该剧根据苏东坡流放海南的史料记载编排,通过“翁嫡南荒”“黎汉兄弟”“桄榔劝学”“天涯学堂”“鸿雪大梦”五幕叙事,书写出一个立体生动的苏东坡垂老投荒海南三载。以宝贵的民本思想、朴素的民族平等意识,开荒辟野、兴办学堂、凿井取水,在生命逐放的苦难岁月与海南黎汉同胞们结为兄弟姐妹的故事。

关键词:《东坡海南》 舞剧创作 艺术评论

中图分类号:J7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140-02

2017年8月5、6日晚舞剧《东坡海南》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演出。笔者抱着“观剧想人生”的态度踏上了此次旅程。看完演出后顿时喜从心生,此剧并没有像其他舞剧一样使笔者颠覆感观,反而感到有一种别样风格的韵味存在。

纵观当下的中国舞剧创作,一般形式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将一个故事”利用舞剧的形式表达给现场观众,而这个故事能否叙述清晰,全凭观众自己的理解。有的导演将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内的,称之为中型舞剧;有的将其控制在90-100分钟的,就称之为大型舞剧,而《东坡海南》以时间上的范畴定义其类型则属于大型舞剧。

一、从名字的角度

《东坡海南》,顾名思义就是苏东坡与海南或者苏东坡在海南。用九个字总结就是:“苏东坡在海南的經历”。当然,这只是个相对简洁的介绍。舞剧的戏剧冲突,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演员的纠葛,剧情的发展,这些就需要观众自行去剧场感受,去接受这个舞剧的洗礼,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不过值得一提的便是,《东坡海南》这个舞剧是由北京舞蹈学院教学实践中心担任艺术统筹,该校的青年舞团参与艺术创作的指导及主要角色的饰演。据了解,海南省歌舞团属于北京舞蹈学院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已经有着非常深厚的专业基础,也在近几年推出了《黎族故事》《黄道婆》等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已经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再一次深层次融入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力量进行舞剧创作、创演,使得《东坡海南》更具观赏性,也让《东坡海南》未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前,便已经夺得行内人士的关注,同时达到了“未观先热”的效果。

二、从概念的角度

舞剧创作的概念对于创作者而言,总是容易模糊不清。舞剧是应以剧为主还是要以舞为主?如果有人还说舞剧是舞蹈与戏剧的杂交,那么这类人应该还未真正的走进过这个世界,还是没有办法突破所谓的“舞剧”的经典意义。

舒巧老师曾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舞必须为剧服务”和“舞剧中必须突出舞”的观点,这是一种舞剧观念的突破。毋庸置疑,《东坡海南》在这点给了观众不一样的体会,它不仅让观众在舞剧视觉审美上感到舒适,能令人在喧闹的场景中去观看,在安静的舞段中进行思考,达到了“抒情与叙事完美和谐结合”的舞剧创作观。这部舞剧可取之处颇多:舞剧中演员的舞蹈为这部剧服务,而又不会因此限制住整个舞剧故事情节发展,使其产生“既有舞又有戏”的效果,这一传统性的不违和,拓展了观者的又一认识。

三、从剧情的角度

本剧主要讲述了当苏轼继被贬黄州、惠州,再贬儋州之时,内心落寞无比。然当东坡辗转来到儋州后,当地百姓既仰慕又怜惜这位落难才子,先建“载酒亭”,后捐“载酒堂”,还为他挖荷塘,建桄榔庵……不过,当地人最感念的还是东坡在载酒堂开坛讲学。《琼台纪实史》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苏东坡是海南的拓荒者,他在海南的艰苦岁月中仍旧笑傲坎坷。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自己眼中的苏东坡,从他身上找寻到自己的精神家园。虽然东坡在海南仅生活了三年,但他为海南所做的贡献却影响至今。无论是开设学堂教化百姓,抑或苦心凿开“东坡井”根治疟疾,无不显现了东坡宝贵的人文精神与民本思想。

从舞剧篇章来看,《东坡海南》有五幕,通过“翁嫡南荒”“黎汉兄弟”“桄榔劝学”“天涯学堂”“鸿雪大梦”五幕叙事,书写出一个立体生动的“海南的东坡”。笔者认为,“黎汉兄弟”这一幕最能体现出本剧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种思想具备中国特色,具备中国特色的同时没有一味强调和淡化情节,特别是“苏东坡”这一家喻户晓的诗人,安插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舞剧题材上,对于同时期创作的其他同类题材的主旋律作品,《东坡海南》还是具有相对高度的。

四、从语汇的角度

舞蹈语言,是作品主题内蕴的形象化,又是观众直接可视的表层形态。《东坡海南》的舞蹈语言,在青年舞者孙科饰演的主角“苏东坡”及彭义博饰演的“苏过”,在人物身上没有找到其他似曾相识的感觉,可以说明编导在进行动作语言创作时,有仔细咀嚼人物,对每段剧情进行细腻的分析,进行了创造个性化的动作语言,这是对编导的编舞技巧的考验。美中不足的是,如果能稍微将舞剧中孙科饰演的“苏东坡”的动作语言进行简单的“收缩”,即让其在适当的情绪里面进行一定量的“表演”,而不一定非要利用“转圈”等类似的技术技巧进行剧情的渲染,让观众能在其他方向感受到舞剧人物的审美趣味,这样的呈现可能会产生一个新的亮点。

其次在本剧演出的过程中,“苏过”的饰演者彭义博使人眼前一亮,舞台的历练使其逐渐变得成熟,此时的他能够对饰演的人物角色“苏过”进行叫好的阐释,剧中的“父子情、离别情”的表达和表演,将其把握的“炉火纯青”实属难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将会是舞剧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相比之下,周格特力加饰演的“黎父”和胡玉婷饰演的“王弗”,这两个人物在此剧并没有很大的亮点。虽说如此,但在剧情的需要和不排除导演在避重就轻的选择上,二者兼容还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舞蹈本体的本质是人体动作的抒情。舞剧创作应格外注重舞剧中的群舞舞段,一部舞剧的群舞能否起到衬托或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需要编导在后天进行一定的“积累”和“创新”。只有“积累与创新相结合”才能使得群舞编得“讲究、漂亮”。而舞剧中的群舞也需将其编得符合故事情节,有章有法,形象鲜明。《东坡海南》中的群舞虽然在动作语言上把握准确,但还是有“美中不足”之处。舞蹈编导应该把编出适合的舞蹈作为舞蹈创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撇掉自己曾经掌握的其他情境,将所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整理和重新构造,以新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唯有这种发现和觉悟,才能够让群舞的创作起到一个质的飞跃。

此外,《东坡海南》是一部颇有精神文化和有风骨的艺术作品,从头至尾都抱持着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对于舞剧而言,舞蹈动作就是语汇,剧中的每个人物设计、编排能够凸显人物个性的准确动作,立起的东坡形象是值得考究的。观此剧一定要观赏到舞剧中呈现出的苏东坡人物的情怀,在海南当地而言就是一种海阔天高,是一种巨大的包容,而当时海南的文化已是十分鲜活,民族文化的交流是这部剧得以立足的重要原因。

离开剧场时,碰巧有两位观众在旁谈及此剧。在他们的聊天中,发现两位观众对其夸赞有加。当然,从大众审美的角度进行分析,《东坡海南》无疑是让大部分观众看懂了,大家都能够看懂和喜欢,说明这部舞剧还是能够走进大众的内心,标志着此次的艺术创作是成功的。

五、结语

作为一部成功的、具有“民族大爱”意义的作品,《东坡海南》富有浓浓的乡情,导演彭煜翔带着对海南人民深深的爱,以创作性的艺术想象,朴实的舞蹈语汇,呈现出了这一彰显大众艺术魅力的大型民族舞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们才由衷的称赞:大型民族舞剧《东坡海南》唱响了主旋律。

参考文献:

[1]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董学文.现代美学的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1990.

[3]高椿生.舞蹈艺术审美讲座[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4]刘家亮.试论艺术传播批评[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