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东京审判》的视听语言分析

2018-06-15 18:32葛义文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关键词:蒙太奇中日关系

葛义文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一直是一个矛盾体,两国无论从政治领土的历史性问题上的分歧,还是经济上对外贸易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是受到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而两国的矛盾则是要追溯到从七七事变到东京审判的8年抗日战争中来。影片《东京审判》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最后一“战”——审判之战。影片《东京审判》能够一刀未剪,说明导演一定有过人之处。《东京审判》不仅是题材新颖,历史与现实的意义深远,同时无论从画面、音效、主题、叙事手法上都具有精良的制作,本文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东京审判》 中日关系 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155-02

一、创作思路

“一个国家电影产业的成熟与否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是否有稳定的以主流片为主的产业结构”。有關于成功的主流电影的共性和规律总共有三条。

首先,影片被要求是被政府和民众均认可并可大力张扬的主题;其次是制作阵容较大,邀请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加盟;最后起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具有好莱坞式的叙述方式。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归根到底就是戏剧性。而《东京审判》是一部典型成功的主流电影,它具有惩恶扬善、爱国精神的弘扬正能量的历史史实主题,同时曾志伟、朱孝天、英达等有大众熟悉度的演员的加入也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其次《东京审判》虽然更接近一部纪录片,但是本质上来讲还是与商业化分不开的,在保证事件真实性的程度上仍保留戏剧效果。影片立足于独特的创作视角,戏剧性不按套路出牌,没有强烈的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中国义不容辞的反抗,而是在以客观的方式对审判和日本家庭的心理活动和思维方式做出一个理性的展示。导演在艺术、意识形态和商业性上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既是国家和大众都能接受的国产主旋律的爱国电影感染人,又能够挖掘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情感点。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题材选择很巧妙的电影。在此之前,笔者也了解到有很多直接反应这段历史的纪录片或是电影,但大部分的片子通常以战争情节的刻画、正面展现国人机智勇敢为主,很少有仅仅单独陈述东京审判这个单一历史事件的影视作品。所以这个题材的选择,切入点比较特殊,剑走偏锋,却十分有深度。

二、叙述方式

其实这部影片在上映时产生不少争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叙事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导演总共设置了两条线索,一个是东京罪犯在法庭上的审判过程,另一个是战争以及结束后对于日本家庭的创伤,围绕小酒馆这一地点将两个事件串联。可能很多人对影片的质疑往往在于第二条副线上,影片整体上为纪录片的体裁,但副线则是以叙事体来讲述,在整体上就产生了一些突兀,同时日本民众在天皇的压迫和洗脑下产生出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不太符合国人认同,同时叙事方式上的混乱、很多事情没说透也有很大的问题。影片本身是一个纪实性影片,本应将重点放在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的追根究底上,但导演反而刻意的追求情感上的共鸣。比如中国证人没有任何情感变化的歇斯底里,日本退伍老兵经过如此长时间的日本皇军帝国主义的洗脑会突然脸谱化的道歉和自责,甚至是重要的副线中中国留日学生的暧昧感情也被讲述得无端又没有任何前因后果,因此在叙述方式上虽然有新颖之处,但是在整体的运用效果上还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三、音乐

作为一名音乐编辑的学生,欣喜的是,这部讲述历史的纪录片不仅能在内容和情感方面取胜,由著名作曲家安东先生创作的配乐部分也是影片一大亮点。

首先,影片开始,女高音独唱的哼唱声响起,伴有不和谐的旋律,声音凄凉哀怨,飘然洒在日本遭受袭击的那方土地上,具有日本和风的韵味。随着雷声的自然音效响起,带有史诗级的背景音乐的音量不断加强,有节奏的鼓点声也渐渐加大,同时伴随着鼓声的男声低沉的叫喊也将观众从吸引到历史的漩涡中来。随后强烈的音乐突然收住,转而用低沉的大提琴和钢琴凄美的旋律影片为旁白做铺垫,对较长的故事背景的介绍起到了很好的氛围烘托,又使本身相对干燥的旁白增加有趣的成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而镜头每当跟随切换到法官座位上时,都会用一串类似恐怖片中常用乐器水琴的滑音提高紧张感,运用了音乐的惊奇效果,同时加入了低频混响的音效将观众的客观视角自然的过渡到朱孝天所扮演的记者的主观视角,使观众从剧中人物角度出发,增加了故事代入感,体验到主人公等待法官出场的紧张和焦虑的心情。

等待老卫出结果时,钢琴缓缓的弹奏,不和谐的音符体现了梅博士内心对结果的焦虑和紧张,当后面钟表的音效响起,到了时间之后,梅教授转变为失落而叹气的心理变化都由这段钢琴曲展现出来。而后来老卫推门进来后,加入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沉重的长音,与钢琴旋律形成了高低复调的形式,一方面是烘托梅教授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是增加观众视角的紧张度,之后音乐渐渐明亮,定音鼓单音的,巧妙使用音画同步。

其次,小酒馆场景下的配乐能够充分刻画时代背景以及日本民众在审判背景下的反应和心理。当第一次出现小酒馆时,一些日本民兵与酒馆女老板在欢乐地跳着踢踏舞,此时是播放的是美国著名的一首民歌Yankee Doodle,曲风欢快明朗,很有节奏感,渲染了一种愉悦的氛围,在表面上直观地展现了民兵们轻松愉快的心情,仿佛丝毫没有受到国家战败投降且即将接受审判的影响。但是笔者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后惊奇的发现,这其实是一首美国军歌,在最早时期被认为是带有讽刺意味的嘲笑和抨击殖民者的歌曲,而后来在独立战争期间,北美大陆军拿来展现自己的朴素、不矫揉造作的举止,因此影片用这种有源音乐非常有深意,既反应了中国拍摄者作为主观视角讽刺了日本殖民者残暴的侵略,又有表达日本士兵对于侵略他国领土毫无愧疚的丑恶嘴脸以及疯狂的内心世界,使用得相当巧妙。

而肖楠和酒馆老板娘合唱的日本民谣《海滨之歌》却将我们带入了日本的氛围中,让人产生矛盾纠结的沉重之感,这也是影片不同于其他一味抨击和贬低所有的日本民众,以中立的视角看待无论是侵略者还是被侵略者不同国度的人民们在长达八年战争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无数无辜的平民百姓死去,家庭的破碎和精神的重创都能看出战争背景下的迫害至深。正如《海滨之歌》中表达的那样,主人公在海边想起亲人和往事,伴随着海风、白云、星星月亮、海水潮起潮落心潮暗涌,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大了,无数的家破人亡,让我们无比怀念那以前安逸和平的故土,影片让中日两国人同唱这首歌也是表达了这层含义吧。

四、对白、旁白

可以看到影片伴随着法官梅汝璈的旁白,故事拉开序幕。身为影片中最重要的主角,也是将审判者们、中国百姓、中国朋友、日本朋友、日本士兵、日本战犯等一系列人物连接起来的线索。梅汝璈对于中文、英文、日本语言切换方面的把握上相当重要,虽然身为中国人难免会带有一些口音,但是从他对白语气的拿捏上稳重又不失张力,令人感觉很舒服,而且在身份转换上对白情绪上的、表达上的变化也相当到位。例如在影片开头,梅汝璈的旁白语调平缓,有身为法官的大将之风,同时将东京审判的起始背景以及审判中中日为何产生矛盾清楚的描述。作为一个客观理性的角色,不带有情感倾向,非常为影片加分。

影片是标准的法庭类型的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间,80%以上是在法庭内进行的,因此双方的辩论,成为法庭中的重头戏。然而无论是战犯的丑陋嘴脸还是原告方义正严辞的控诉都非常到位,双方激烈的唇齿交战节奏感再加上刺激人心的音效烘托,把控得相当到位。

五、镜头

在镜头方面,导演还用了蒙太奇的镜头衔接与组合方法,使得电影也更具艺术性。不仅仅是表现审判这一漫长艰辛的过程,其中还穿插了法官梅汝璈在东京的所见所闻,发生的一些事情,表现出了日本人的热情好客。但同时由于他们消息的封锁,对这场战争的了解也不够全面,从而对中国人起到恨意,谩骂中国人,甚至想要杀了中国人的一些情节。这样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得影片不仅仅是像纪录片一样陈述历史,而是更全面地展示了那个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和人们的心态。

总之,虽然全片没有出现战争与硝烟的正面镜头,但是情节紧紧相扣,特别是法官梅汝璈每一次的争取与中国律师代表团的每一次辩驳,都让我们为之振奋,能够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了解这段史实。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猜你喜欢
蒙太奇中日关系
舞蹈编创中叙事蒙太奇的运用
错位蒙太奇
跟着名家学写作之蒙太奇手法
中日关系的内在动能应大于外部干扰(社评)
蒙太奇:小学古诗教学“入境”策略探微
担和平崛起大国形象,建和平稳定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进入 “后摩擦期”?
电视新闻是否需要“蒙太奇”?
《少林雄风》拒绝蒙太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