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语班历史教学中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

2018-06-16 06:07高友娟
关键词:历史教学

高友娟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日两国的交流逐渐深入。基于日本政府应对侵华事件的态度、中日两国历史教科书的差异及日语班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提升学生国际理解意识尤为重要。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日交流;国际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0-017-2

历史教科书编写过程中收到国家教育政策及编者的主观意识的影响,都带有重视民族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的色彩;同时在涉及到他国历史内容中,也基本上是依托民族历史的发展有选择地编写到教科书中,故他国历史在教科书中都不成体系,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笔者曾以中国人教版和日本东书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为蓝本对两国历史教材中相互涉及的内容进行对比。对比中发现人教版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日本历史的图文介绍不多且没有固定篇幅只是散落在教科书的各个段落中;涉及的日本历史也主要是近代以后的日本近代的侵华历史。日本东书版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则对中国各个领域的历史都有涉及且图文并茂,但对中国的描述也是侧重古代史和近代史,建国以后的中国描述相对较少,存在重古代轻现代的特点。两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共同体现了民族意识的同时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对彼此的介绍都不够全面,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国际理解意识还是相当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国际理解意识的必要性

笔者所在的学校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于2010年正式创办了日语课程班。课程班的课程设置中比较突出的有:中日学校间的合作交流、日籍教师进行日常化教学、进入日资企业参观学习等等。日语班学生的历史教材与普通班并无差异,依旧选用的是人教版(七上、下;八上、下;九上、下)和人教版(必修1、2、3)教材进行初高中的历史学习。鉴于日语班学生要在毕业以后留学日本进行学习再深造,因此,人教版中对日本历史的介绍其实还是远不够学生对这个民族进行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同时从日本教科书中了解中国的日本人对现代中国的了解也是较为片面。在对彼此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都缺乏了解的前提下,日语班历史教学的国际理解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现状

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上个世纪中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这一背景下出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提出的。历史学科的自身特色使其兼具提高国际理解意識的教育任务,让学生能够在持续的历史学习中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形成独立开放的国际意识,以尊重、宽容的国际情怀实现民族间的理解和交流。由于日语班学生整体教学规划和与日本人频繁交流的特殊性,基于人教版历史教科书涉及日本历史内容和日本历史教科书涉及中国历史内容的特点。日语班历史课堂教学除了教科书的基本教学以外,应该以国际理解为出发点,拓展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立足于本民族历史的前提下,拓宽对日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了解,正确认识两国在面对历史问题上的差异性观点,形成共同的基本的价值观;更多关注两国在互相交流过程中遇到的共同国际问题,形成共同的责任意识;主动理解两国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冲突背后的国际背景,达成反思和包容的有机结合,促进两国人民良性友好交流,加深两国之间和谐共处。上个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前提下,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国文化也在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经济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密切。中日两国同处亚洲,两国在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和对话是不可回避的;两国在国家政策、社会性质上等各个领域的差异性,历史遗留和现实反思的矛盾仍是两国经济文化深入交流的阻碍。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新课改以来已经渗透了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不再是通史的形式,而是从经济、政治、思想这三个角度进行中外历史的合编,也关注了社会习俗变迁、物理学、生物学、音乐和影视等多个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变迁,教材本身对于学生形成国际理解意识还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教科书呈现的历史知识总是有限的,历史教材也只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历史事件和一些直观的观点。时代在改变,社会在变迁,历史解读也需要与时俱进,作为日语班的历史教师,笔者就更加需要提升自己的国际理解意识,从多个领域提升历史学科的专业素养。

三、培养国际理解意识的现实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笔者所在学校首届日语班办学已经有了7个年头,首届毕业生2013年毕业,日本求学经历让他们更加成熟稳重的同时,也在与我交流中的一个细节让我深思。这个细节是学生们在与日本人的交流中有着这样的感受: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与日本人融为一体。为什么呢?这就是学生中学时代的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还没有深入,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还有待提高。从这个细节发散出去,日语班学生在高中的学习阶段可以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的参与提升对日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制度等全面了解,这样才能更加轻松地融入到日本人的本土生活中。历史课程在培育学生情感和认知能力上的特殊性,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深化国际理解教育。那么从日语班的历史教学出发,怎样更好地提升国际理解意识呢?笔者认为首先是拓展教学素材并正视两国的习俗文化等差异性,并在对比中扬长避短,善于反思和学习。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中对日本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描述较少,在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日语班在进行专题历史课程教学中,可借鉴东书版《日本史》中对日本历史的全面讲述补充关于日本历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并能够主动地发掘日本民族发展过程中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也才能在进入这个国家学习时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惆怅。再者,客观公正地解读历史,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也是很重要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日关系中不能抹去的真相,记得一次日语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面对视频上呈现的一张张揪心的历史照片和一串串惊人的数字时,流露出的情感是愤怒和仇恨,甚至有人直接在课堂上大喊“打倒小日本,日本人去死”这样的口号。面对学生的愤怒和激动,教者让全体学生面对国旗起立静站数秒后,与学生交流了这样一段话:“面对南京城下的累累白骨和30多万同胞的冤魂,我们除了对历史的痛心和愤怒外,还应该有些什么样的情绪?年轻的你们,我们一起站在国旗下,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我们痛恨战争和侵略,不仅仅是我们所有的人类都是一样的,世界是大家的,和平也是大家的;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如果我们用历史的仇恨对待日本,我们痛恨的历史不会消失反而会愈演愈烈;对!历史没有办法抹灭,但现实可以改写,立足今天,我们应该反思,怎样才能避免悲剧重演?”“壮我大中华,实现中国梦……”学生的情感开始发生转变,在转变中,教者索性抛开了历史教材,从日本的地理环境、日本的天皇权威、日本国家面临的国际危机、法西斯势力还有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等全面介绍了日本侵华历史,并告诫学生看待历史事件一定要去深度挖掘这一事件背后的国际背景,要把爱国建立在国际理解的基础上。显然最初学生是缺乏国际理解意识的,而教师的后续处理则是让学生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反观现实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正视鉴于一种国际理解的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战后德国历届领导人都明确承,希特勒德国发动侵略战争,纳粹杀害了600万犹太人。德国对其后果“全面承担责任”,并向受害国人民“认罪、道歉”“请求宽恕”。正是这种基于国际理解的态度,二战后的德国被国际社会接受,并成为欧盟的领导国;反观日本自上个世纪以来一直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其对历史的反思态度却屡屡出现类似“教科书事件、钓鱼岛问题”的事件,这种忽视中国人民民族情感的做法不仅仅伤害了中日两国来之不易的和平交流,更是置国际舆论为罔闻。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提升日本学生的国际理解意识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健.《历史研究》的中国文明观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J].东南文化,2002(01).

[2]俞秀萍.基于全球史观的高中历史教学刍议[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2.

[3]南钢,郭文霞.论当前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韦志荣,富兵.教科书与历史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13(05).

[5]吉莉.日本教科书审定历史观浅析[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中诗词的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在构建历史高效课堂中如何“选择性崇拜”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