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2018-06-18 10:00尹万芳
好日子(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尹万芳

摘 要:职业院校不断的探索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在近几年形成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职业教育集团等很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就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展开论述。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为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指示中,习近平强调:“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在这项指示下,职业院校不断的探索产教融合的发展之路,在近几年形成了现代学徒制、订单班、职业教育集团等很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本校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与企业合作,采用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3年的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就现代学徒制推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思考展开论述。

一、面临的问题

随着政府對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也不断提升,“能工巧匠”成为企业的明星。然而,要真正推广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可能还会面临以下问题。

1、来自行业与企业的影响

完善的产教融合育人机制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在多年的双元制本土化实践中,我校深切体会到,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和成效离不开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深度参与;全面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与教学计划严密配合的轮岗实习安排,对带教师傅的科学选拔和考核等。也正是由于企业的深度参与,学校构建了一整套完善的产教融合育人制度,也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然而也正是由于现代学徒制实践需要大大的依赖于行业、企业和经济界的参与,因此企业的参与度与热情,以及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变化也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校企双元人才培养。

从我校对企业调研的情况来看,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企业均有以下共同特征:对技术要求高,人才培养周期长,具有一定的规模,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地位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对人才有持续的需求,对企业员工队伍发展有全面的规划等。学校板块和企业版块交替培养过程管理,需要学校和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管理成本。另外,影响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因素是多样的,首先便是企业的人才需求,人才需求又受到企业订单量、生产周期等的影响,因此企业的人才需求如果短时期内有较大波动的话,便不利于双元制人才培养的开展。此外,行业的发展态势也通过影响企业的生产方式间接影响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

2、来自家长与学生的影响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入学时大多只有十五六岁,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都存在较大距离。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外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还比较迷茫,对自己所即将就学的专业和将来从事的行业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学校必须做好大量招生招工一体化优势的宣传介绍等前期准备工作,让学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思考,甚至是个性化的设计。但尽管如此,还是会有少数学生因为专业兴趣和对职业发展的重新思考,比如放弃现代学徒制合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培养计划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从调研的数据来看,中职生中家长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多,且有不少学生来自单亲家庭。很多家庭寄希望于孩子今后有体面的工作,对将来做技术工人比较排斥。另一个因素就是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大多数疼爱孩子,觉得孩子中职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尤其是校企双元现代学徒制模式要求的二年级就进入企业轮岗实习不太放心。所以从家长的角度来说,他们更愿意孩子中职毕业后继续深造。这就给招生及招工过程中的企业对学生的遴选造成一定局限。

3、来自社会与政策的影响

近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很多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超过了本科院校,蓝领技术人才的成长故事和社会贡献不断被各种媒体宣传,面对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等活动吸引很多孩子好奇地走进了职业学校。然而,无数的家长从孩子幼儿园和小学以及初中的择校,到各种各样的补习班、陪读和家教,基本上都冲着一个好的目标——考上一所好高中,上一所好大学。很少有家长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工匠。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还是社会普遍对工匠的认可度不高,其社会地位相对还比较低。另一方面,政府对就业专业操作技术的准入制、企业的用工门槛、薪金待遇等各方面的政策引导和鼓励还比较缺乏。

从学校层面来说,以完善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保障校企双元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育人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以制度和机制保障的、校企双方合作推进的人才培养情况,还需要政府在产教融合方面有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二、深入的思考

1、合作企业体制对协议文本签署的制约

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体制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这其中不乏一些国企。国企对于用工要求非常严格,虽然合作项目在申报前就本项目的性质和要求都和企业作了明确的沟通,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但是到了项目申报成功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一旦涉及到协议文书的签订等产生法律效应的事项,国企在用工的编制上使得学校无法和企业签署招生招工协议和其他相关协议,而只能待学生进入实习期由第三方物业公司会同学生、学校签署三方用工协议。这样的变化是否会影响项目最后的审核,企业放在协议签署上的回避是否有违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本意?这些问题有待解决。

2、中职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对企业课程教学实施的制约

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的特色在于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教育教学,且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充分尊重企业的参与性和主导性,明确了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企业和学校课程各自所占的比例,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学徒准备期学生要完成对企业的认知和岗位体验,这些任务需要20%的企业学习用时来达成,但是,进入第五学期,也就是学徒准备期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学生面临着中职中专的高考,文化课的教学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阶段,项目原计划中的学生企业短期体验被迫压缩到了最低的课时限度。企业体验课时的严重不足,会导致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体验不够充分,接下来的双向选择会出现盲从性,从而影响学徒期的教学质量和学员在企业的稳定性。

3、如何确保项目推进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度和质量

产教融合这样一种形式,历来一直是学校热、企业冷。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也是如此,自项目推动至今近两年,学校一直起着主导作用,不管是项目方案的制定还是各类文本的拟定、课程的分工,基本是学校带着企业走。当然,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企业的参与人员对本专业的课程缺乏充分的认识,也对学校的教学模式缺乏认知;另一方面,参与人员都是企业的骨干甚至是部门的管理人员,自身的工作繁忙,也很难抽身参与课程的建设,这是项目推进至今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最大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东莞市教育科研课题《东莞中职学校财经专业产教融合育人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GH661)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静慧,关晶.我国现代学徒制实践的现状研究——基于 2004-2014 年公开文献的数据分析[J].职教论坛,2015(25):21-27

[2]陈运生,冯云龙,王强.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背景下的现代学徒制教育探讨[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6(3):14-18.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