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

2018-06-22 01:55董作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6期
关键词:胃肠黏膜营养

董作江

营养是确保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条件, 在实施胃肠手术后, 患者大都存在一定的营养不良, 如果不及时予以相应的营养支持, 将可能影响到手术治疗的效果, 而且会延缓患者的康复速度。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 给予适宜的营养支持能够加快患者的恢复, 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着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不断突出, 很多学者都加强了相关研究。有学者指出, 如果长时间运用肠外营养支持, 可能会造成肠黏膜萎缩, 对肠道的形态、功能产生营养, 还可能损伤到免疫系统[1]。因此, 本文选取52例行胃肠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52例行胃肠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26例。对照组男16例, 女 10例;年龄35~62岁, 平均年龄(48.5±13.0)岁。观察组男14例, 女 12例;年龄33~63岁,平均年龄(48.0±13.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肠外营养支持, 术后1周内给予患者静脉输注营养液、脂肪乳剂, 1次/d, 治疗1周。观察组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术中将鼻肠管置于胃空肠吻合口输出襻下;术后24 h给予患者能全力500 ml左右, 静脉滴注, 滴速50 ml/h;次日根据患者需求增加至1000 ml左右, 连续治疗1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 包括饮食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水平, 包括Na+、Ca2+、ALB、K+。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饮食恢复时间(44.1±3.1)h、排便恢复时间(42.0±3.4)h、排气恢复时间(50.3±2.1)h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7.3±2.4)、(54.3±5.7)、(57.4±6.6)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Na+、Ca2+、K+水平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LB水平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x-±s, h)

表2 两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x-±s)

3 讨论

据有关临床研究表明, 如果患者长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很容易损伤到肠黏膜, 造成肠黏膜的萎缩, 继而影响到患者的肠道功能、肠道形态;严重时可能损害到一些患者的免疫系统, 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1-3]。近年来, 受生活习惯变化等方面的影响, 肠胃手术患者逐渐增多, 术后营养支持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肠内营养支持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临床疗效相对较好, 可维持患者肠黏膜细胞的结构、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 防止肠道细菌进一步扩散;所有的营养物质均需经过门静脉系统才可被机体吸收, 这样可较好促进肝脏对蛋白质代谢、合成的有效调节。在实际中, 患者代谢的营养物质消耗能量较肠外营养要低, 一般予以同等的氮、热量, 可较好增加患者的体重, 储留氮物质[4-6]。当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 身体相对虚弱, 所以给予一定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这也是保障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随着营养支持方式的增多, 在营养支持的要求上也不只注重维持机体的氮平衡, 更强调维持细胞的代谢,确保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样才能更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等进行调控, 继而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在实际中, 营养支持主要涉及到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 这两种方式均可改善患者的营养情况。在肠外营养方面, 由于内脏血流减少, 肝脏解毒能力有所下降,而且肠腔内并无内容物提供营养, 所以易造成肠黏膜的萎缩,削弱肠黏膜的屏障保护功能、免疫屏障功能。肠内营养则可较好适应患者的生理需求, 肠腔中内容物可向肠黏膜提供营养, 继而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有研究表明[7], 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避免发生肠黏膜萎缩情况, 可对肠屏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避免发生肠源性内毒素移位现象, 而且可减少炎症反应, 继而减轻组织器官所遭受的损伤。由此可见, 在营养支持方面, 选择肠内营养支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于术后患者, 一般待大肠功能恢复后才予以进食。但是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优势逐渐凸显, 而且临床疗效也已得到证实, 被较多的学者、专家所接受。

在以往的营养支持上, 大都采用肠外营养支持, 这种营养支持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出了较好作用, 近些年来, 大量研究均证明长期的肠外营养支持很容易产生一定的负性影响,出现较多的并发症问题[8-10]。较之于肠外营养支持, 肠内营养支持的安全性更高、并发症更少、医疗费用更少。所以在临床中, 肠内营养支持在越来越受到医师的青睐, 也更易被患者接受。在本研究中, 对照组采用了肠外营养支持的方式,观察组采用了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 结果表明, 观察组饮食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以及各项生化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 可见在实施胃肠手术后, 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对胃肠手术后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肠功能的恢复, 改善各项生化指标, 继而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1] 张传泽.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7, (3):532-534.

[2] 谢萍, 茅亚香, 俞柳蓉.老年患者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与护理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 (5):553-555.

[3] 杜梅.老年胃癌患者的肠内营养支持.医药前沿, 2014(34):39-40.

[4] 黄海波.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211-212.

[5] 邵军.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影响分析.双足与保健, 2017, 26(11):62-63.

[6] 姚永良, 保红平, 王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胃肠手术后应用研究.当代医学, 2013(11):26-27.

[7] 曾深, 卞晓洁, 葛卫红.肠内营养支持在胃癌胃切除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6, (1):33-38.

[8] 陈锦坚, 刘莉萍, 李春梅, 等.胃肠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康复的临床观察.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 11(2):29-31.

[9] 陈洵.对胃肠手术后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临床效果的分析.中国农村卫生, 2013(3Z):1-2.

[10] 刘德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医学综述, 2015(18):3456-3457.

猜你喜欢
胃肠黏膜营养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胃肠外科患者临床效果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胃肠超声造影对胃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诊断研究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前行胃肠减压的影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蔬菜与营养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