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围护桩兼用抗拔桩的应用研究

2018-06-27 08:51乔常兴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8年6期
关键词:冠梁形槽抗浮

乔常兴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广东 佛山 528200)

1 概述

该工程沿肇庆大道实施一座下沉式隧道下穿西江北路,下沉式隧道总长度500 m,其中东西两端敞开段长度分别为215 m和175 m,暗埋段长度110 m。隧道内道路为双向六车道,地面辅道出口处采用三车道,入口段采用双车道。道路红线宽度最小处仅有56.5 m,由于道路受红线宽度限制,故辅道边紧贴隧道U形槽外边,在U形槽侧墙顶设防撞墙,具体布置如图1所示。

隧道敞开段采用钢筋混凝土U形结构,采用80 cm钻孔桩抗浮,暗埋段采用单箱双室钢筋混凝土闭合框架结构;隧道采用明挖法施工,基坑深度小于5 m部分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基坑深度大于5 m部分采用钻孔灌注桩+内支撑+高压旋喷桩止水方案。

2 工程地质

据地质钻孔揭露,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为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该地层主要由②1粉质黏土、②2淤泥质土和②4粉土组成)、第四系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为石灰系(C)基岩。各主要土层抗拔桩参数见表1。场地内未见有明显断裂构造迹象,区域稳定性良好。基岩为石灰岩,颜色呈灰色,岩石裂隙发育,场区内有36个钻孔见溶洞,见溶洞率43.75%,洞高0.6~6.7 m,由可塑至软塑状态粉质黏土填充,钻进漏水,为场区内不良地质作用。场区内勘察期间地下水位深1.5~2.6 m,地下水位受季节降水影响,地下水对混凝土和钢筋具有微腐蚀性。

3 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同时满足城-A级,地面超载10 kPa。

(2)隧道暗埋段结构净空高度:5.56 m(5.0 m道路限界+0.1 m铺装+0.46 m照明灯具等)。

(3)隧道结构净宽度:27.6 m(0.5 m防撞栏+0.75 m侧向安全带+11.25 m车道宽+0.5 m侧向安全带+1.6 m中央分割带+0.5 m侧向安全带+11.25 m车道宽+0.75 m侧向安全带+0.5 m防撞栏)。

(4)隧道路面坡度:隧道最大纵坡4.0%,横坡2.0%。

(5)设计基准期:设计基准期100年,设计使用年限100年,安全等级为一级,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小于1.1。

(6)环境类别:环境类别为Ⅰ-C,混凝土取C40。

(7)裂缝宽度允许值根据结构类型、使用要求、所处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按荷载短期效应并考虑长期效应组合的影响验算最大裂缝宽度小于0.2 mm。

图1 敞开段道路横断面图(单位:m)

表1 主要土层抗拔桩参数表

(8)结构抗浮水位按地下0.00处全部水浮力计算,抗浮安全系数不小于1.05(不考虑侧壁摩阻力)。

(9)该工程地区地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g。

4 受力及经济分析

4.1 分析条件

隧道抗浮主要为敞开段,该工程敞开段总长度390 m,其中基坑深度小于5 m部分共215 m,采用拉森钢板桩支护,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其中基坑深度大于5 m部分采用80 cm钻孔桩支护,敞开段基坑最深处约为8.5 m,剩余U形槽长度175 m,包含D5~D7和D12~D15段。每节段U形槽长度25 m,U形槽总宽度29.6 m。本文按D6段举例计算抗拔桩断面布置和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2 结构布置形式

该段钢筋混凝土U形槽侧墙厚度100 cm,底板采用变厚度100~124 cm,抗拔桩和围护桩均为80 cm,沿U形槽横断面按5排抗拔桩考虑,推荐方案采用U形槽自重+抗拔桩+围护桩抗浮,沿隧道中间设3排80 cm钻孔灌注桩,两侧利用围护桩抗浮。具体设计布置形式推荐方案如图2所示。

设计比选方案采用U形槽自重+抗拔桩抗浮,沿隧道横断面设5排80 cm钻孔灌注桩抗浮,具体设计布置形式比选方案如图3所示。

4.3 浮力的计算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F为地下水对物体产生的浮力;ρ为水的密度,一般取1 000 kg/m3;g为重力加速度,一般取9.8 N/kg;V为地下建(构)筑物排开水的体积,即地下水位以下至建(构)筑物底板底部的外包体积,m3。

经计算,D6段U形槽总浮力F=48 984 kN(计算过程略)。

4.4 抗拔桩计算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中第5.4.6条,该工程抗拔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抗拔桩按呈非整体破坏考虑;桩周为砂土时抗拔系数λi取0.50~0.70,桩周为黏性土、粉土时抗拔系数λi取0.70~0.80;该工程位于华南地区,不存在季节性冻土。

桩基的整体抗拔力为

式中:P1为单桩抗拔力特征值;λi为抗拔系数;qsik为桩侧表面第i层土的抗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u为桩身周长;Li为第i层土的厚度;GP为桩基自重,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P1=uρΣλiqsikuiLi+GP=2.51×(0.65×22×1.8+0.6×6×4.5+0.6×15×3.6+0.8×100×6.1)+0.16×3.14×16×15=1 532(kN),实际取值 P1=1 400 kN。

图2 U形槽横断面图

图3 U形槽横断面图

4.5 抗浮力计算

如果不采取抗浮措施,结构抗浮力主要由结构自重、覆土重、覆土重和结构侧摩阻力组成,结构侧壁摩阻力一般作为安全储备。本文主要研究敞开段不存在覆土,抗浮力由结构自重组成。

经计算U形槽自重G1=28 940 kN(计算过程略)。

4.6 U形槽抗浮计算

抗浮安全系数λ>1.05;每根桩最大抗拔力不大于P1=1 400 kN。

采用U形槽自重+抗拔桩抗浮方案:

需要抗拔桩提供抗拔力 P=λF-G1=1.05×48 984-28 940=22 493(kN)。

需要抗拔桩根数N=P/P1=22 493/1 400=16.06(根),实际设抗拔桩N=18根。抗拔桩具体布置方式如图4所示。

实际抗浮安全系数 λ=(G1+NP1)/F=(28 940+18×1 400)/48 984=1.11>1.05,满足规范要求,抗拔桩沿纵向均匀布置。

图4 比选方案抗拔桩布置图(单位:cm)

现采用U形槽自重+抗拔桩+围护桩抗浮,考虑设钻孔桩N=9根抗浮,抗拔力不足部分采用围护桩抗浮,D6段围护桩长16 m,共计50根。抗拔桩具体布置方式如图5所示。

图5 推荐方案抗拔桩布置图(单位:cm)

围护桩浮重G2=6 028 kN;冠梁浮重G3=825 kN。

围护桩侧摩阻力为基坑底面以下部分,计算按连续墙计算排桩两侧部分摩阻力P2=25 300 kN。

实际抗浮安全系数 λ=(G1+G2+G3+NP1+P2)/F=(28 940+6 028+825+9×1 400+25 300)/48 984=1.50>1.05,满足规范要求。

抗浮安全系数1.50>1.11更安全,同时D6节段U形槽可节约9根80 cm钻孔桩144 m,以此类推该隧道可节约80 cm钻孔抗拔桩1 008 m,可节约投资100万元,约占项目抗拔桩费用的35%,经济价值相当可观。

5 抗拔桩与侧墙的连接

隧道施工围护结构在冠梁位置预留与隧道侧墙连接的钢筋,隧道先施工底板和部分侧墙后拆除第一道支撑,冠梁预留钢筋与侧墙钢筋绑扎到一起后浇筑混凝土,使围护桩与侧墙相连。围护桩与隧道侧墙连接通过冠梁深入隧道侧墙50 cm卡位和通过在冠梁内钢筋连接。该连接方式可保证在高水位时通过冠梁卡位提供抗浮力,在低水位时通过连接钢筋提供支持力。具体如图6所示。

图6 围护桩与隧道侧墙连接大样图(单位:cm)

6 U形槽施工

由于该项目属于旧路改建,施工工作面狭小,施工期间又要做临时道路供车辆通行。为尽量少占用位置,施工期间围护桩一侧预留4.1 m(一个车道)的工作空间,保证施工期间运送材料、机械设备的车辆通行和吊车摆放;另外一侧预留7.1 m(两个车道)的工作空间,保证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泵车摆放和混凝土搅拌车通行。在冠梁顶1 m深的土采用挡墙支挡,围护桩顶要施工辅道路面,该方案施工完隧道后破除挡墙较破除冠梁容易,可以使第一道支撑下移减少支撑数量,开挖土方更方便,可以减少围护桩的长度,节约工程投资。由于钻孔桩凹凸不平,需要先在钻孔桩之间插入钢筋挂E8钢筋网片喷射C20混凝土,使钻孔桩内侧平整,然后在喷射混凝土表面抹2 cm厚1∶2水泥砂浆,使隧道侧墙外侧较为光滑,满足施工防水卷材的要求。在2 cm水泥砂浆表面粘贴反贴式防水卷材,浇筑混凝土后与侧墙混凝土发生化学反应粘贴到一起,起到防水作用。支撑采用一道609×14钢管水平间距6 m,等底板混凝土达到强度后拆除。具体做法如图7所示。

图7 U形槽施工大样图(单位:cm)

7 设计注意事项

(1)支护桩兼作抗浮桩部分的围护桩设计应按抗拔桩的耐久性标准设计,同时应满足抗拔桩配筋要求。

(2)冠梁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隧道混凝土强度等级保持一致,冠梁钢筋保护层厚度应与隧道保持一致。

(3)在围护桩内侧挂网插筋宜在钻孔桩间插入,由于围护桩用作抗拔桩不宜在围护桩内预留钢筋以免影响耐久性。

(4)由于围护桩为密排桩,计算围护桩侧摩阻力时按地下连续墙仅计算两侧摩阻力。

(5)需要对围护桩做抗拔力检测,检测抗拔力时需要按桩周摩阻力进行验算。

8 结语

综上所述,采用U形槽自重+抗拔桩+围护桩抗浮比U形槽自重+抗拔桩抗浮更安全可靠;采取一定措施后可避免破除冠梁,开挖土方更方便;临时结构与永久结构结合可有效节约投资。在高水位地区隧道采用围护桩兼用抗拔桩抗浮值得应用和推广。

[1]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S].

[2]金明.悬臂支护桩兼抗拔桩技术与研究及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06.

[3]周廷伟,邓成,文张军.端承桩中的工程桩作抗拔桩的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J].贵州化工,2004,29(2):48-49.

[4]万嘉康,徐云博.抗拔桩应用与研究现状[J].岩土工程界,2008(3):50-51.

[5]阳芳.狮子洋隧道明挖敞开结构抗浮设计[J].铁道工程学报,2009,26(10):64-68.

[6]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7]JGJ 94-2008,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

猜你喜欢
冠梁形槽抗浮
建筑工程基坑支护冠梁施工技术研究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SMW工法桩冠梁精细化设计研究
某工程抗浮设计
市政道路下穿对机场快轨U形槽变形的影响分析
多层地下抗浮疏水设计
钢筋混凝土水池抗浮设计方案的分析对比
V形槽位置对偏导射流式伺服阀前置级液流特性的影响
城市地下隧道抗浮设计与分析
探析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深基坑支护中冠梁对灌注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