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2018-06-28 06:35杨保华王桂华郭天禄李华成
关键词:肺心病病死率体征

杨保华,王桂华,郭天禄,李华成

(1.江油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四川 绵阳 621700;2.梓潼县中医院,四川 绵阳 622150;3.安县中医院,四川 绵阳 62265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大,甚或右心衰竭的心脏病。肺心病在我国是多发病,常见病,平均患病率0.48%,病死率在15%左右。本病占住院心脏病的构成比为38.5%~46%[1]。中医药在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应用备受重视。本研究运用辨病论治,一症一方,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的全部198例受试对象分别来自江油市中医医院、安县中医医院、梓潼县中医医院的内科住院病人。其中男101例,女97例,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6.8±10.7)岁,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剔除未按规定服药、24小时内死亡者,分别记录入组时和治疗14天后症状、体征、生活能力作为统计数据进行疗效的统计分析。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入组时症状和体征、入组时生活能力具有可比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

(1)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其急性发作期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痰瘀互结、阳虚水泛型;(2)未采用过任何其他治疗措施的患者;(3)年龄40~85岁者;(4)患者自愿参加,签订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非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肺心病者;(2)年龄小于40岁,或大于85岁;(3)对受试药物过敏者;(4)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ALT、BUN、CR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合并有严重血液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入院时即有昏迷、休克、消化道出血、DIC、肺性脑病、肺栓塞、心律失常、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者;(6)入院后24 h内死亡者;(7)Hb<60 g/L;(8)肺心病缓解期患者;(9)中医辨证不符合痰瘀互结、阳虚水泛者。(10)拒绝服用中药的患者。

1.4 分组方法

将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治疗组。纳入病例均为住院患者,方案研究在3家医院同时进行。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参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以及《实用内科学》相关章节(第12版)相关内容拟定。包括控制性氧疗、积极有效的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02和C02潴留、纠正心衰、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等。

1.5.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辩证论治。

1.5.2.1 基本证型

痰瘀互结,治法:化痰平喘、活血化瘀,自拟祛痰活血方,药物:麻黄12 g、杏仁12 g、紫菀15 g、百部15 g、桔梗15 g、前胡15 g、全瓜蒌15 g、桃仁12 g、红花10 g、丹参20 g、地龙15 g。

1.5.2.2 兼有证型

阳虚水泛,治法:化痰平喘、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上方中加熟附片15 g(先煎30分钟)、白术15 g、白芍10 g、茯苓15 g。

1.5.2.3 汤剂煎煮方法

每3剂加自来水1500 ml,浸泡30分钟后,用煎药机煎煮30分钟取汁900 ml,分为100 ml/袋,每次一袋口服,每日3次,一日一剂。饭后半小时温服。其中熟附片单独加自来水300 ml先煎半小时,再加煮其他药物。

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4天。

1.6 观察项目

1.6.1 疗效评定方案

治疗后14天综合疗效评定,按尼莫地平评分法(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治疗前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100%);临床控制:90%~100%,显效:70%~90%,有效:30%~70%,无效:<30%。

1.6.2 病死率

14天病死率=死亡例数/总例数×100%。

1.6.3 自我生活能力评分

治疗后第14天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1.7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均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计量指标以均数和标准差表示,各组数据经方差齐性检验后,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及病死率比较

治疗14天后,总体疗效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

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体疗效及病死率比较 [n(%)]

2.2 两组治疗前后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4天后治疗组生活能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自我生活能力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分值 治疗14天后分值对照组 6.7±0.47 3.1±0.89*治疗组 6.7±0.68 2.8±0.76*▲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无需处理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本研究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总结前期临床经验,采用多中心、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临床疗效[2]。制定更切合临床、便于推广、安全有效的肺心病急性加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本研究以中医发作时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发作期以祛邪为主、缓解期以扶正为主的思想为指导。中医肺心病的病机久病肺虚、痰浊潴留、复感外邪、肺叶胀满、肺气不降[3]。内外合邪是发病原因,肺脾肾虚损为发病基础,痰饮水饮、血瘀为主要病理产物,痰瘀贯穿整个病程,根据以上理论制定治疗方案,通过中医症状积分、体征积分、生活自理能力综合评价治疗本病的疗效[4]。

本研究采用自拟祛痰活血方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包括麻黄、杏仁、紫菀、百部、桔梗、前胡、全瓜蒌、桃仁、红花、丹参、地龙等,其中麻黄解表散寒,杏仁、紫菀、百部化痰止咳,全瓜蒌、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桔梗上浮引药上行,地龙清热熄风,诸药共奏化痰平喘、活血化瘀之功效,熟附片、白术、白芍、茯苓温阳利水[5]。本研究表明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生活能力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效果更明显,治疗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能力[6]。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12版[M].上海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47.

[2]陈显声.肺心病防治研究进展和策略变化[J].中华内科杂志,1996,35(Ⅱ):723-724.

[3]尚振铎.辨证施治加活血化淤治疗肺心病30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77.

[4]郑玉琴,王如明.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肺心病3l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3):1268.

[5]杨春花.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4):24-25.

[6]卢 云,金 伟,张晓云,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120例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5):71-75.

猜你喜欢
肺心病病死率体征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肺心病急性加重期临床探究
你了解肺心病吗?4个常见症状应提前知晓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死亡率与病死率的区别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肺结核可以引起肺心病吗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3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感染加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