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德育课程建构与实践

2018-06-28 01:40徐明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德育学科核心

徐明华

(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福州 350000)

早在20世纪末,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在探索中纷纷寻找到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核心素养,其指向的是学生能适应未来变化的品格和能力。中国也在2016年9月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核心素养研究的深入,从一般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已成为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内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故而,探索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学改革,不仅关系着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着中国产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一、中职德育课程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它是21世纪人人都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统整与融合。目前,国内多数研究局限在基础教育阶段,中职教育及其学科教学研究尚处于“无人区”。

中职德育课程的核心素养,其教育目标的本质与基础教育阶段虽是相同的,但中职教育直接指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使其在课程对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途径、课程评价方面都与基础教育有着天然的区别。笔者通过对国际核心素养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比较研究,对中职德育教学大纲研究以及对企业需求的深入调研分析,对中职德育课程核心素养的目标及维度进行概括和提炼。笔者认为,中职德育课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从学科素养(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经济素养、法律素养、哲学素养、职业素养)、职业发展(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个人成长(生涯意识、公民意识、创业意识、责任意识、人文精神)三个维度;素养、能力、意识三个层面的十六个点来建构,从而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课程改革目标。

这一框架重新建构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两大目标(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三个维度(学科素养、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三个层面(素养、能力、意识)、十六个要点(道德素养、沟通能力、生涯意识等),契合德育学科特色、中职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需求,力求实现教育的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三大核心任务。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德育课程体系建构

将核心素养通过学科教学转换为具象化的内容,寻找核心素养的校本表达,才能真正寻找到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

(一)核心课程与能力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德育课程,必须打破原有的基于学科本位的教学局限,为学生素养而教,而不是为学科知识而教。为此,笔者建构了基于中职德育课程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发展为依据,以企业需求为视角,以中职德育现有教材为基础,整合中职德育原有的四门教材为五大核心课程模块,即《启航梦想的中职生》《知法守法的职业人》《懂得经营的职业人》《融入社会的职业人》及《迈向职场的社会人》。每个课程模块都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五大核心课程模块,不仅在课程名称上体现了中职学生三重角色定位(中职生、准职业人以及社会人),同时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更突出了德育课程应有的学科素养,并隐含着每一阶段中职生个人成长意识的形成。从内容编排上,也更鲜明地体现了为学生的素养形成而教,而不是为学科而教的课改特色。

同时,笔者认为,仅依赖课堂教学无法真正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故创新增设了相配套的五大能力课程模块,即《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及《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五大能力的选择不仅是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选拔,也是在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的调研分析上,提炼出的中职学生最薄弱、企业和用人单位最迫切、中职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最需要的五种职场必备能力,其与中职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阶段特点与心理需求相契合。每个能力模块都选取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轻松活泼、形式灵活、能轻易点燃唤醒学生兴趣的内容,既满足了中职学生当下的实际需求,也满足了未来职业发展的需求。笔者试图通过中职德育课核心课程与能力课程相配套、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融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衔接的课程改革,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培养目标。

图1 中职德育课程框架图

将核心素养的理念具体化,将理论转化为可实施的教学内容,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使核心素养真正融合到课程教学中。这样才能培养提升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铭于心、践于形、习于常、成于效。

(二)“三段式”教学与“体验式”活动相适应的实践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德育课程,必然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全新的要求,为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中职德育课程核心素养的实践途径进行探索,创新了“三段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将课堂教学有机地划分为“素养训练—知识探究—感悟分享”三个有机联系的教学活动阶段。教学中以素养训练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分享感悟,从而达成教学目标。[2]这一课堂教学模式兼具职教特色与人文色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促进知识、能力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的进阶、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图2 中职德育课堂“三段式”教学模式图

不同于核心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力课程的实施可以在更加开放的户外空间进行。笔者探索出“四环五步”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以实现能力课程目标。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感悟”,通过“团队热身—个人项目—团队项目—回顾总结”四个环节,“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应用”五个步骤,实现能力的提升。活动中,项目设计趣味性与挑战性并存,头脑风暴与团队合作兼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使学生融入了团队、激发了潜能、增强了自信、克服了惰性、学会了合作、提升了素养。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使生命意义得以彰显和扩展。

图3 中职德育课“体验式”教学模式图

多元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曾国藩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内在的素养往往通过外在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故而,教师必须透过种种外在表现,把握中职学生内在的精神气质。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德育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不仅关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心理需求,更关注学生潜能的激发与自信的建立。

在教学改革中,尝试实施多元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中职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多元评价,即评价的目标多元,既关注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评价的主体多元,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同时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其中学生自评是重点,通过自评充分唤醒学生的自觉自省;评价的内容多元,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更关注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评价方式多元,课堂及时性评价与课内反思性评价、课外延伸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结果多元,等级评价和质性评语兼具。动态评价,即灵动、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例如,可以使用“一课一表”来观察和评估课堂,设置《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评价表》记录每课所得,设置《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表》记录学生学期的学习过程,设置等级评价与质性评语共同呈现学生的学习总评等。再如活动课程,不仅有活动前的《XXX能力自测表》,更有活动后的《XXX能力评价表》,通过活动前后对比,学生真实感受自己能力的提升情况。

教师必须练就“脱糠见髓”的功夫,从改变课堂到改变课程、改变评价学生的方式,从而真正落实和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图4 中职德育课程框架体系图

该框架体系的建构正是基于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对中职教育阶段的德育学科教学是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该框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途径到课程评价,都提出了大胆的课程改革措施,每一阶段力求目标清晰、内容恰当、方式明确、评价到位。例如,一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入学,面对中职生这一新角色、职业教育这一新概念、中职校这一新环境以及专业技能等新知识,如何让学生快速适应“准职业人”这一新角色,明确职业发展的起点,从而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在课程设置的核心课程方面安排的是《启航梦想的中职生》(对应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内容),通过认识自我、职业分析、把握机遇、生涯设计、初尝创业五块内容,让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素养和生涯意识。同时,良好的交往能力能使刚入学的新生迅速融入团队,在被他人认同接纳中完成角色转换,故而在能力课程方面安排了《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通过发问的艺术、倾听的艺术、赞美的艺术、积极的反馈、非语言的魅力五个方面,运用体验式教学全面提升中职学生的沟通能力,克服沟通障碍,实现人际和谐。中职德育课程核心素养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在中职学生的每个学段、落实在每门课程中、落实在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在评价的每个细节中,真正实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职业人与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这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总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德育课程实践的思考

(一)核心素养的落地,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素养

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一大批教师转变观念,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真正理解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发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做人做事,而非仅仅是学会了知识。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先提升自身素养,北京师范大学赵希斌老师总结出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良好的个人素质、深厚的专业素养、高效的课堂教学能力。[3]

(二)核心素养的推进,需要尊重学生差异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能力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评价更应该看到多方面智能。教师要转变传统“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深刻认识到“知识变成能力才有用,能力作用于知识才有力量”。

(三)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打破学科壁垒

面对复杂的世界,很难用某个单一的学科来给出答案,这就需要跳出学科限制,与相关学科进行交融合作。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壁垒的“熔化剂”,也是“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粘合剂”,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社会情境、现实情境、职业情境有机联系起来,跨出学科界限,实现知识整合。[4]

“核心素养”从概念理解到行动落实,“知识至上”转向“核心素养为导向”,需要教师厘清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学科课程,提升专业素养,才能真正助力学生的职业发展、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

[1]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6-09-14.

[2]徐明华.以行动教学重构中职德育理想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赵希斌.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

[4]张云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情境式教学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26-33.

猜你喜欢
德育学科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