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复习备考策略

2018-06-28 01:40梁燕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标陷阱选项

梁燕华

(诏安县第一中学,福建 诏安 363500)

一、细读考纲,分析试题及考点特征

1.阅读文本

(1)选材范围

课标卷论述类文本中,从命题选材来看,选文以社会科学为主,注重传统文化,体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从2007年到2017年这10年的课标卷看,只有2012年考查科技文阅读,其他年份均考查社科文阅读。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姜钢所说:“2017年高考试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文化味道浓厚。”[1]

?

(2)选文特点

首先文本内容专一,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然后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思路清晰。其次注重传统文化。从2007年课标卷出现至2017年的10年间,有7年的阅读文本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另外,时代感强也是一大特点,选文内容大多是新的研究成果,近年又关注到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如2014年的《古代食品安全监管》,2015年的《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2017《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2.命题角度和形式

从命题角度看,体现出重能力的趋势。之前高考命题的选项基本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2017年新增对原文论证分析的误项判断;这一变化表明,今后高考将更加重视考查考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从命题形式看,选文字数从800到1200不等,多数超过1000,考题一般为三道单选题,每小题3分。预计2018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应该会延续这样的命题思路和试题难度。

3.考查目的及内容

试题命制符合《考试大纲》规定的“理解”和“分析综合”两个能力层级命题要求。考查目的及内容根本上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快速准确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具备理解语文语言的能力。近几年高考试题特别注重考查理解与分析文章的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这些试题或是比照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异同;或是推断选项是否与原文说法一致;或是考查对原文的论证分析是否恰当;或是判断选项内容是否合乎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等。2018新增考点“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对考生的分析和理解、判断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2018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复习备考。

(一)梳理教材

为突出“论点、论证和论据”的备考复习指导思想,教师应该归纳整理高中必修教材中的论述类经典文章。经典的论述类文本无论是观点的阐述、论据的选择或是结构的安排都展示着逻辑推理的严谨性。梳理时侧重文化类科学类,特别是《拿来主义》《咬文嚼字》《谈中国诗》《说“木叶”》等经典篇目要重新复习,把这些当作典型例子向学生讲清议论文的三要素,解释文本中“论点、论证、论据”的关系,分析文本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理解推论的合理性等。[2]复习时,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理解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文中如何把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在复习高中必修教材的旧课文时,要教会学生注重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进一步了解时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经典篇目作为阅读文本设计习题,模拟高考试题,让学生真正做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二)培养学生整体阅读勾画的习惯

许多考生面对论述类文本试题,为了节省时间,习惯先看题,然后再对照文本,按“题”索“文”,心气浮躁,以求速战速决。其实,近几年高考论述类试题不再机械照搬原文,而是侧重整体文意的把握,不再纠缠于考查局部文本和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鉴于此,建议用整体阅读的思路来解答问题。

1.整体阅读包括读文和读题。读文,有利于快速梳理文章思路,弄清文本论述对象和作者观点态度,阅读过程中还要勾画引用的事实材料及论证方法等。读题,则侧重于把每一个选项都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分析判断,不能只看一个局部。如2017年课标卷第2题C项: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此项综合全文信息可知,作者立场并非立足未来,如果断章取义割裂全文,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

2.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勾画关键的语句,便于更准确、有效、快速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如将原文中的核心概念、观点句、阐释句、结论句、主旨句、概括句、总结句、过渡句勾画出来,阅读文本时还要关注以下词语:①概念词(内涵和外延 )②范围词(全、凡、任何,有的、大部分,只、唯有等 )③动态词(已然:了、过等;未然:将、会等;必然:一定、定能等;或然:可能、或许等 ) ④称代词(这、那、之、其等 )⑤总领词(总之、可见、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 )⑥因果词(由于、因为、因此、因而等 )⑦序数词(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⑧程度词(很、极、太、极其、格外、分外,稍微、略微等)⑨关联词(不仅,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因此、所以等)[3]……这些常常是设题的陷阱,也是解题时要重点比照之处。如2017年课标卷第1题C项: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此处“而且”不符文意,文中没有信息显示上下文具有递进关系。

(三)掌握错误选项设置的基本规律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高考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都要落在语言上,因此高考题设置选项,往往具有迷惑性。善于识破选项陷阱,如:偷换概念、说法绝对、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因果混乱、混淆时间、答非所问等,[4]分项熟悉并强化训练,无疑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选择题中选“是”(要求选出正确项)的干扰项,和选“非”(要求选出不正确项)题的应选项,都是对原文的理解或分析综合不正确的选项,都是命题者设置的答题陷阱。这些陷阱的种类和设置规律,集中考查考生的逻辑理解和推断能力。例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2题C项: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这个选项出现的就是因果混乱的逻辑错误。

熟知以上设题陷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找出题目中的干扰项,从而选出正确答案。在对文章有整体的把握和理解后,才能更好地识别选择题干扰项中的陷阱。

(四)传授规范的解题步骤

1.准确定位——在选项中找出上述命题者设题的关键词语,回到原文中找出与之“照应”的信息区和关键词语;2.仔细比照——把选项与题干比照,把选项与原文比照,再比较选项和照应句,找出二者有差异的表述,进行比照,理解两者意义实质是否相同,亦即“转述”是否等值的问题;3.权衡判定——把选项与选项进行对比,从而准确判定出哪个选项是“更恰当”或是“更不正确”。

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在判定选项错误时一定要明确判断该选项属于何种错误类型,即掉入哪种逻辑陷阱,这样就能避免由于考生知识理解不透彻而出现误选的遗憾。在高三总复习中,应精选习题不断进行强化训练,侧重文化类文本阅读,通过三轮有序的循环复习训练做到熟练解题,并最终实现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高效得分的目的。

[1]赵庆旺.例析高考试题与传统文化导向[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17(9).

[2]潘新和.“议论文三要素”的重构[J].语文建设,2012(11).

[3]201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综述及解题指导[EB/OL].[2016-05-12]. https://wenku.baidu.com/view/5c48ce1933d4b14e8424688e.html.

[4]张来虎.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J].广东教育(高中版),2017(10).

猜你喜欢
课标陷阱选项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陷阱
陷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