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拿什么来吸引学生:答案和问题

2018-06-30 06:30吴黛舒
新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者魅力家长

吴黛舒

摘要:对“好教师”“教师吸引力”的理解,研究者、教师、学生、家长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但作为教育实践者的教师,需要站在自己的专业立场上对这些答案进行具体分析。在具体的教师个人那里,“教师拿什么来吸引学生”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内源性問题,很难找到、也不应该寄希望去找到直接的外援性答案,它需要教师个人,也只能由教师个人进行个性化、创造性地演绎。

关键词:教师?摇?摇?摇?摇吸引力

“教师拿什么吸引学生”其实是一个无法直接回答的问题,但事实上,它又被解答过无数次。虽然提问方式不同,但与之相关的研究却并不少见。

如果再次回答这个问题,那么首先需要梳理和判定一下,这个问题都是从谁的角度求解的,并分别给出了什么样的答案;其次需要再思考这些答案对教师实践意味着什么,或者作为教师如何理解这些答案,甚至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本身。

从理论的应然层面来思考,似乎是“教师应该拿什么来吸引学生”,或者说,教师需要具备哪些特点、品性(质),或者是素养,来吸引学生关注,引起学生热爱,或者影响学生成长。

一、不同视角下的好教师

这一追问方式比较受学术研究者青睐,首先从专业发展的视角。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或从专业“知识、能力、情意”,或从教师“道德、业务、心理”等方面,都给出了足够多的回应。不同维度的好教师标准或者不同序列的魅力教师指标,也随处可见,或三个,或四个,或更多。即使都是“四有”教师,既可以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也可以是“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魅力指标可以枚举出更多,如个性魅力、人格魅力、道德魅力、知识魅力、语言魅力、形象魅力、专业魅力,甚至于教师的表演魅力等等,好教师必具其一,当然多多益善。

另一个角度是来自对学生的调查研究,也就是学生眼里的教师吸引力,比如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等等。目前,这一维度的调查研究已经包含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也保括职业教育)、从城市到乡村、从发达地区到边远地区各个方面,成果相当丰富,研究结论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比如在年龄维度上,低年龄的学生倾向于“外在形象和表现”,具体到身高、体重、头发、衣着与长相,言语上要多积极、肯定性的语言,举止要亲切、随和。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学生对好老师的要求增加了“理性”成分,对教师的内在深度和外在广度上都有相应的要求。

第三个视角是来自学生家长。有一项家长视角的好教师调查显示,好教师素质排在前10的是:有责任感;对学生有耐心;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教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领悟;鼓励学生自己思考,重视其能力培养;知识讲解透彻明白;布置作业合理,批改作业认真;重视品德教育;善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时常给与学生各种鼓励。

第四个视角是来自教师群体(包括校长),也就是教师自身如何看待“好教师”。同样是来自上述的调查,教师排在前10项的要素和家长并没有多大差别,所不同的只是各要素的排序,“有责任感”也在第一位,然后是重视品德教育;教法生动有趣,学生容易领悟;对学生有耐心;尊重学生;等等。

总之,如果想寻求“教师拿什么吸引学生”的答案,其实并不难得到。所以,问题的重心应该不在于“教师拿什么吸引学生”的“清单”,甚至不在于教师对照“清单”进行“索骥式”的发展,而在于如何理解不同群体给出的“好教师版本”,并让它们和自己产生有效的关联。

二、不同群体对好教育评判的差异性分析

对“好教师”素质构成和形象特征的理解,研究者、学生、家长和教师之间都会有所不同。如果再深入追究,会发现差异不仅仅局限在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的不同个体之间,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理解上都会产生变化。

首先,研究者倾向于一般性、全面性的概括,但这种话语方式又往往让教师最容易产生疏离感。他们会认同它的正确性,也认同它对自己的启发或者其他参考价值,但却不容易出现那种切肤的关联感。即使在教师都需要成为“研究者”的今天,即使教师自己也可以大量地、熟练地使用理论话语、研究术语的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界限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另外,热爱(学生、事业)、博学(杯水和桶水)、理想追求、个性风格,或者学高身正,这些词汇,频繁出现在教师们的话语系统里,但它们也不见得比研究者的理论话语更具有亲和力。让教师向“理论”或者向“研究者”学习,还是要以承认和尊重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和界限为前提的。

其次,家长和教师的差异。上述调研的结果中,家长给出的好教师素养,前10项有5项属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而教师则把教师的业务素质摆到了前面,前10项中有4项属于业务素质方面的要求。排序的差异,反映的是教师和家长的主观权重不同,还是由于“局外人”和“局内人”的客观身份造成的理解不同,目前缺少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我个人倾向于认为是后者,也就是说,是由于教师比家长更了解自己的职业属性造成的。目前没有看到更多关于家长和教师对于“好教师”标准的异同调查和分析,但是从经验中也可以知道,他们之间对孩子的期待、对教育和教学的需要、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不可能一致,即使其中存在较大分歧,也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差异,所以需要沟通和相互理解;也因为有差异,一定意义上更加凸显出教育的本质、教师的专业,并不是轻易可以抵达和僭越的领域。所以,作为教师,面对家长和自己对保留教育教学的问题产生分歧和冲突时,就需要进行分析:是属于家长和教师身份不同造成的立场、视角差异,还是关涉到非专业和专业之间的要求冲突;哪些能外在妥协,哪些需内在坚守。对这些问题,自己应该有一个清楚的自我判断。

再次,是教师和学生的差异。看待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重点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性需求变化。师生关系中的情感关系,如热爱和尊重、耐心和爱护、民主和平等,对学生来说是具有基础性和条件性地位的要素,是学识、能力等其他魅力要素的基础。“亲其师信其道”,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妈妈式的”“姐姐式的”“朋友式的”关系,是学生喜欢的,也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刻意追求和引以为傲的,但这种亲情式的师生关系是不是值得无条件称道,还不好简单定论。博学多才、思路清晰、治学严谨等会逐步成为高年段学生衡量好教师的指标,即使在大学阶段,也很难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绝对意义上成为学生“信其师”的首要条件。学生群体不同,年龄、性别、个人兴趣都有差异,能吸引他们的东西不一样,这是毋庸置疑的;即便是同一个孩子或者群体,从幼儿,经小学低中高段,到中学低中高段,随着年龄、思维水平、学习目标、发展任务等的不停变换,能吸引他们的东西,也不会始终如一。教师的“笑脸”“仪表”甚至“漂亮”与否,对低幼儿童来说很重要,但是在中学生心目中的权重,则有大不同。根据我自己对师范本科生的开放调查,让他们回顾自己中小学阶段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老师,良好的师生关系仍然是他们考虑的重要维度,比如“老师重视你,对你好,比什么都要吸引人”。而到了大学之后,他们对教师的情感需求和心理依赖仍然不低,“希望老师的关注和了解”“不要上完课就消失”“需要班主任式的管理和照顾”等需求,仍然居高不下。成人之后心理和情感的依赖是不是和中小学阶段的师生关系惯性有关,需要更深入的教育反思和研究验证。但对待学生的要求,哪些需要满足、哪些需要尊重,哪些可以迁就、哪些应该矫正,更加需要审慎考虑,简单投其所好和完全无视,都不足取。

最后,在具体的教师个人那里,“教师拿什么来吸引学生”,可以转换成“我拿什么来吸引我的学生”。就算“教师吸引力”可以达成共识,可以开出明细菜单,它仍然需要每个教师的个性化、创造性演绎,这是由每个教师的独特性和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性、情境性、不可重复性决定的。从老师的角度,就拿受欢迎程度非常高的“幽默风趣”来说,这是一种属于个性风格的品质,它的可欣赏性大于可模仿性,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要邯郸学步。“尊重学生个性”已被津津乐道,但每个教师自己,也需要认识和尊重自己的个性,在自我了解、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去发掘和展现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趣。

因此说,诸如“拿什么吸引学生”“怎么样吸引学生”的问题,任何共识或者他人的间接经验,都不能成为自己“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直接复制,即使是自己的每一次成功吸引,也都可以看做是具有一次性效力的技术、表现(表演)或操作。不光是吸引力问题,其他的教学教育实践也是一样。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吸取别人的经验、寻求他者的启发都是必须的,但对于属于自己的内源性问题,很难找到、也不应该寄希望去找到直接的外援性答案,不然,何谈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猜你喜欢
研究者魅力家长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东方欲晓》的魅力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家长请吃药Ⅱ
医生注定是研究者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