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03 11:50李忠琼
名师在线 2018年13期
关键词:意境古诗词教学

李忠琼,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吴小蓉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浙江省特级教师方斐卿名师工作室成员。现任教于浙江省温州市建设小学瓯江校区,曾获全国优秀中队辅导员,襄樊市学科带头人,合肥市优秀班主任,合肥市包河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温州市鹿城区优秀教师、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称号。所带班级曾获全国优秀中队、“童趣杯”全国少先队特色小队、市先进班集体、温州市鹿城区优秀红旗中队等荣誉称号。多次在省、市、区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曾担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实效性阅读与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周记写作教学策略研究》的负责人。曾被《新作文》《语文知识》等刊物进行封面人物介绍。出版专著《语文课堂呼唤诗词的回归》《教师如何管理好课堂》《教师转化学困生的有效策略》三部。

古诗词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2017年9月,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了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词篇目的大幅增加。古诗词走进了小学一年级课本,而且小学六个年级12册课本共有古诗词132篇,分配到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词文的分量也增加了不少。

更引人注意的是,2018年1月17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新课标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比重,高中语文古诗词文背诵推荐篇目也从过去的14篇扩增至72篇,增幅更大。因此,教好这部分从浩瀚的古诗词中精选出来的艺术瑰宝,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增强文化素养。

由于学生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等,单凭教师的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领会古诗词本身的含义和韵味。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多媒体的出现为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古诗词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枯燥和乏味。

一、媒体设境,激趣引情

古诗词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意境,这是诗人的情感理想同客观现实的高度统一,是一种独特美妙的艺术境界。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比较牵强。其原因是他们没有真正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对诗词的感悟自然不会十分到位。由此可见,学习古诗词,关键在于再现、复原或创设情境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人产生共鸣。

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词,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例如,在教授《蒹葭》这一课时,我先播放《在水一方》的视频,既把学生带入了学习的状态,也为学生理解这首先民诗歌打下基础。通过图画和视频来再现诗歌的意境,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诗人则用语言绘色绘形,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词动人之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一名句融自然景色、个人情感、生活哲理于一体,意境幽深,为历代所传唱。但学生不易理解,我就通过《晚春》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置身于一个诗情画意的情境之中,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这句词的赏析很到位。

二、采撷信息,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阅读环境,不仅有助于扩大信息量、扩展知识面,还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通过多媒体查询信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强得多。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积累知识信息的能力。其做法是教师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查询所要学习的古诗词的作者生平事迹及主要作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与作品内容相关的文化常识,并输入电脑里。需要有关信息资料的学生,只要点按鼠标,就可以按需使用。

在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这一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把他们定位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容易使学得好的学生“吃不饱”,学得差的学生“不消化”。利用多媒体网络贮备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随意调用资料,调节学习的速度,直到学会为止。如在教学古诗词单个字的解释时,教师可将这个字设置为热区,除了呈现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外,还可以打开相关的资料库,出现这个字的多种解释供学生选择。学生选对了,计算机屏幕会出现竖起的大拇指以示鼓励学生;选错了,屏幕上出现一只摆动的手,示意学生做错了,要加油再思考。读书方法不同的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先了解作者简介,再理解诗意;或先理解诗意,再查阅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生平,进而更深刻地领会诗的意境;或先熟读全诗,再逐句理解诗的意思,碰到难题再查阅有关的资料等。这样,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进一步学习其他古诗词,或阅读有关古诗词的其他资料,有利于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整合图像,扩写诗意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每一首传颂至今的古诗词都体现了诗文深邃的意境、深蕴的思想、优美的韵味。

阅读诗词,不能孤立地看待诗词中事物所构成的画面,而应在理解这些画面内涵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整合。这样才能通过想象,透过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此时,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这是对诗文理解的升华,也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前两行描绘出西湖夏季两种不同的景色:艳阳高照的西湖和山雾迷蒙的雨天西湖;后两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罢,这不同的景色犹如美女西施一样,浓妆淡抹都是那样的美丽动人。诗词抒发了诗人深爱西湖美景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

教学一开始,我便利用多媒体播放画面、音乐,并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整体感知全诗。让学生在欣赏画面、音乐的同时感受到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在整体感知了全诗的意境之后,我再逐步将欣赏引向更高的层次,使学生懂得如何去鉴赏诗词。接着,我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找出重点词句。之后,我又鼓励学生边读边运用他们已有的经验、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发挥想象,在头脑中重建诗中所体现的画面。

因为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再造想象,把文学符号转换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叶圣陶先生也这样说过:“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当然,在让学生闭起眼睛想象之后,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打开有关画面,多媒体一旦出示画面,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触类旁通。他们不住地发出这样的赞叹,艳阳高照下,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确十分美丽,而山雾笼罩下的水雾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这样学生能进一步感受诗词的意境美,体会诗人那种包容万物的豁达胸怀。在结束全诗教学之前,我再一次播放音乐配上画面,让全班齐读,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配置音乐,加深诵读

古诗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感情饱满。一位诗人曾经说过,诗歌是“感情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浆”。感受古诗词情感美的前提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文。

古诗词有它不同于其他课文的诵读方法,有它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供对古诗词的多种赏读记忆方法。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计算辅助教学的一些软件,可以选择一些中国古典乐曲,如古筝中一些曲调舒缓委婉的音乐或扬琴中一些急骤慷慨的曲调,配上不同朗读风格的教师的朗读,并在屏幕画面上以醒目的颜色、线条和符号等变化,映衬出诗句的诵读节奏。

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导读方法,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学生能较好地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诵读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并把握吟诵的节奏,模仿那种字正腔圆的韵味,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关联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这种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在如此强烈的艺术氛围中,师生们或吟诵,或歌咏,能不有所感悟?能不有所记忆?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词,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猜你喜欢
意境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苏轼词中的时空与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