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的养成与体现*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8-07-03 01:22
中学教研(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准线抛物线意图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0)

笔者有幸开设了一节“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第一课时)”的公开课,收获良多,既有教学的新发现,又有很多不足,特总结出来,以求得共鸣.

1 背景分析

1.1 教材内容解析

所用教材为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1)》,本节课为第二章第2.5节“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圆锥曲线在现实世界、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圆锥曲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模型.本章先从整体上认识圆锥曲线概念,了解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内在关系,再通过统一定义从总体上进一步认识3种圆锥曲线的关系.本节课从抛物线的定义出发,类比、猜想得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由特殊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内在的、和谐的美,并且通过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培养欣赏美、发现美的能力和意识,提高数学审美能力.

1.2 学情分析

前面学生已研究了3种圆锥曲线的几何性质,并建构了研究3种曲线的方法体系,本节课将通过对3种圆锥曲线的共同特性的研究建立统一的定义,从知识上完善圆锥曲线的定义,从研究方法上系统领会解析几何的研究思路.笔者所任教班级是理科普通班,表面上学生对3种圆锥曲线的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深层次的领悟与归纳上存在欠缺,因此本节课笔者想让学生在“特殊到一般、猜想后再证明思想方法”下培养数学素养,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1.3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了解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2)理解圆锥曲线的准线的概念,掌握标准方程下的圆锥曲线准线方程;

3)经历类比联想、特殊到一般、转化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猜想再证明的数学思想,体会深度学习数学的方法;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过程提升发现、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教学重点

圆锥曲线统一定义的生成、理解、应用.

1.5 教学难点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的生成.

2 教学实录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抛物线,请同学说说抛物线的定义?

生1:平面内到定点F的距离和到定直线l(其中点F不在直线l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定点F叫焦点,定直线l叫准线.

设计意图由抛物线定义作为新知识生长点、温故知新的同时,发现、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数学素养.由于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感到无从思考,这时不妨从特殊情况入手,举一特例让学生感知.

师:你对自己的结果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特例让学生感知,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到初尝成功的喜悦,获得一定的满足感.

师:这是偶然的巧合还是必然的结论?我们不妨再借助几何手段研究一下.

(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动态的轨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直观观察得到的表象进行质疑、存疑.

学生发现结论:当比值m∈(0,1)时,点P的轨迹像椭圆(如图1);当比值m∈(1,+∞)时,点P的轨迹像双曲线(如图2).

图1 图2

设计意图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思维加以提升.通过几何画板直观手段观察、思考、概括,得出初步的猜想结果.

师:先来讨论第一种情况:m∈(0,1).直观感觉是椭圆,暂且当作椭圆,如果是椭圆,那么定点会是什么点?

生3:焦点.

师:比值会是什么?

生4:离心率.

师:定直线会是哪条直线呢?如何用a,b,c来表示这条定直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类比,大胆猜想,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完善已有的方法、过程,由此主观能动性得以较好体现.

(学生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

师:说说你们为什么选取这些点?

生8:因为特殊——坐标特殊.

师:很好,有时候特殊化,思路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大胆探索、主动求知,争相展示自己的见解,不乏新的想法,使这节课达到高潮,显示了思维的广阔,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生9:定义PF1+PF2=2a.

师:定点F1和F2分别是什么?你能验证PF1+PF2=2a吗?

生10:不能验证.

师:大家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思路似乎受阻了,怎么判断曲线为椭圆呢?

(学生思考中……)

师: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形要靠数来帮忙.

生11:可从轨迹方程形式入手.

师: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学生板演,教师投影.)

解设点P(x,y),根据题意可得

化简得 (a2-c2)x2+a2y2=a2(a2-c2).

令a2-c2=b2,上式可化为

设计意图通过猜想再证明,这是发现新命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系统性.

师:以上从理论角度证明了我们的猜想.如果将条件“a>c>0”改为“c>a>0”,点P的轨迹又如何变化呢?

(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运算结果.)

化简得(a2-c2)x2+a2y2=a2(a2-c2),令a2-c2=-b2,上式可化为

设计意图双曲线的类似命题由学生思考、发现,从而引导学生建立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得到较好展现.

师:从刚才的两个问题中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

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平面内到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其中点F不在直线l上)的距离的比等于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01时,它表示双曲线;当e=1时,它表示抛物线.其中e是圆锥曲线的离心率,定点F是圆锥曲线的焦点,定直线l是圆锥曲线的准线.

师:对于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和双曲线的准线方程又如何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椭圆、双曲线定义的概括,以及对已有的抛物线的定义有了充分感性认识基础上,自然得到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

师:下面检验同学们所学的成果,请思考如下问题.

师:通过结合圆锥曲线第一定义和第二定义来解决问题可以看出,我们在解决圆锥曲线的问题时,从定义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理清知识脉络,结合第一、第二定义综合解题,整合知识的联系与契合.

师(回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众):得到了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巩固了先猜想再证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转化化归、分类讨论和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

3 教学评价

本节课极具探究性和研究性,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参与度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又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精心设计,探究自然,将核心问题抛给学生:当比值不为1时,如何研究轨迹,并让学生主动探索准线,在探索定直线的过程中花了近20分钟,是很有必要的.接着在假设的基础上,先判断是否为椭圆,再证明结论,与学生的思维过程相符,比较完整,完成了教学目标.数学核心素养包含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6个方面.数学教学活动又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这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准线抛物线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再探圆锥曲线过准线上一点的切线性质
巧用抛物线定义妙解题
抛物线高考满分突破训练(B卷)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过圆锥曲线准线上一点的切割线性质
燕山秋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