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成长

2018-07-05 17:44朱玉梅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导入情境

朱玉梅

摘 要:长期以来,受学科教学的影响,品德教育被当成知识去传授,道德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没有从生活入手,传统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而是枯燥的道德语言符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道德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

关键词:小学品德;活动化教学;导入;情境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孩子天生是喜欢游戏活动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领悟、净化和升华?现以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们爱整洁》一课为例,就小学品德学科活动化教学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景,确定活动型的导入,讓学生愉快学习

新课标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地参与生活中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所以,我们要采取多种教学活动形式,力求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促进主体的发展。活动化的品德教学是新的教学理念,从导入开始,就让学生处于活动中。真实的情景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德国的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活动型的开课巧妙揭示课题,不仅创设了良好的情景,而且唤醒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中,为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活动型明理,放飞学生心灵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常的明理或以故事揭示,或以讲授为主。怎样体现活动型的明理过程呢?进入情景后,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整理东西,这时开展活动一:“比比谁的手儿巧”,这是一项实践操作,游戏参与的活动。每位同学先在小组内进行整理书包、整理学具盒、折衣服的比赛,每一项评选出一位优胜者。然后,请优胜者上台展示整理好的物品,并介绍获胜的经验,总结出整理物品的好方法。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这样的实践活动点面结合,人人动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行为训练。在这里运用游戏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提高能力都是很有效的。

三、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感悟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的教育思想。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实际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发展的。德育课程活动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过程就是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思考、感悟,进而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的快乐,感受生活的真实,我设计了活动三“我会做,我能行”,在活动中设置了四种真实的生活场景。

出示课件:

1.今天我值日,我该……

2.做完作业,我要整理……

3.爸爸妈妈不在家,吃完饭,我该做什么……

4.星期天,我自己整理小房间……

活动开展分两个层面:

1.先让学生讨论自己在场景中该怎么做;

2.然后让学生对这些场景进行一些模拟演示。

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整理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对整理生活用品有了充分的情感体验。老师新颖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创新,也诱导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

四、学生交流信息,加深感悟

讨论交流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进行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结束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之后,进入活动四: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信息,说说别人是怎样整理东西的;讨论:这样整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如果不整理又会怎样?使学生明白我们需要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它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从而让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动,最终实现教学的三个目标。

五、开放教学空间,拓展延伸,提高教育实效

新课标提倡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不断引入来自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大社会的源头活水,让学生在开放的、无比丰富的教学内容中自由徜徉。(1)向课前拓展,将课前准备作为教学的必抓环节,如组织学生认真通过调查、访问、体验和收集资料,做好准备。(2)向课后延伸,把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必担的职责,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要与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以及其他科任老师紧密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觉性,使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总之,不管是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还是中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是学生积极感悟、体验道德的过程,它给孩子带来了快乐,给老师也带来了快乐,因为“孩子快乐,也就是我们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填满了孩子知行脱节的鸿沟,促进了知行统一,塑造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谢晓红.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新课程(教研),2010(6).

[2]黄俊杰.加强情感体验,促进思想品德教学[J].文教资料,2009(31).

编辑 张珍珍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导入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