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惯诗行,感悟离情别意

2018-07-05 17:44张小萍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吟诵延伸想象

张小萍

摘 要: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的内心。在此,通过激发想象,在融情联想中悟情;反复吟诵,悟意明理;拓展延伸,积累沉淀。一步一步引领学生学习离别古诗,使其主动融入诗的意境,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

关键词:想象;悟情;吟诵;延伸;沉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人文性的培养,以此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加强和重视古典诗文的启蒙教育,不但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时代的要求。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教师应如何引领学生学习离别古诗,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

一、激发想象,在融情联想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产生移情和共鸣,才能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激趣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探讨的欲望,通过这样的训练,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詩的含义,为新课做了铺垫。以《赠汪伦》一诗为例:

(一)游戏导入,巩固旧知

1.师: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一定会背诵很多古诗吧?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一场诗歌竞赛。老师说上句,看谁,能对出下句来,好吗?

小时不识月,(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故人西辞黄鹤楼,( )。

举头望明月,( )。

不敢高声语,( )。

飞流直下三千尺,( )。

2.师:同学们真不错,你知道这些诗句是谁写的吗?(生自由说)

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齐读诗题《赠汪伦》。

(二)激趣,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欲望

1.师:同学们,你们在和同学、朋友、亲戚分别时,会送对方什么呢?

讨论后,学生回答各式各样:布娃娃、书、笔、几句话等。

2.请生读诗,体会当时的情景,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3.教师板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师:刚才的问题,你们回答得非常好,老师奖励你们一幅画吧!(学生显得很高兴,手舞足蹈,教师用简笔画勾勒出汪伦送行的情景)

师:老师画了什么?你能根据画面的景物说一句话吗?

生1:汪伦带着很多人来送行。

生2:有人在岸边唱歌,跳舞。

生3:他们在挥手告别……

(通过这样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又让学生初步了解了诗的含义,为新课作了铺垫。)

二、反复吟诵,悟意明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学习,诵读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逐渐体会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首先知其意掌握古诗词的韵律,动之以情诵读之;其次要感受诗词形象,学习文化精髓,晓之以理诵读之。这样诵读就不只是停留于文字表面,借助插图意会诗意的熟读,到直抒胸臆、升华情感的美读,有了自己的理解感悟。从“忽闻”两字,学生体会到李白意料之外的惊喜、激动。学生带着惊喜、激动的语气读一二句,从字里行间去感悟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正是因为汪伦的踏歌送别,才有了李白的情动辞发。洋溢于古诗词中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譬如,我们还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此诗创作的背景,使其进一步体会诗的寓意。

师:拥抱、互赠礼物、招手示意等等都是送别常见的方式,可汪伦对李白却与众不同,他们是以什么方式送别?(板书:踏歌)什么是踏歌?出示踏歌的相关图片资料。由此可见,踏着节拍唱歌是怎样的心情?(欢快的)师:联系当时的送别情形,你有什么疑惑吗?(既然是送别朋友,照理说应该很难过、很忧伤的。为何汪伦要选择踏歌相送呢?)

师:正因为汪伦深深了解李白,知道李白是个豪放之人,不会喜欢忧伤地分别,所以选择快乐相送。这才是真正的知己啊!所以联系背景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感情。

李白又是如何听见踏歌声的?(忽然听见)从哪儿知道?(忽闻)从“忽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体会到了李白意料之外的惊喜、激动。”汪伦为何之前不送行呢?(可能有事,可能不愿面对离别,可能就是为了给李白一个惊喜;也可能李白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要离开了,他不想再麻烦汪伦,所以打算不辞而别,可是没想到汪伦听说了他要走的消息,带着全村的男女老少,用一种最特别的踏歌方式来给李白送行,就是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的方法,你说李白看到这个场景是不是很激动呀?)

让学生带着惊喜、激动的语气读一二句。

师:是啊,这惊喜、这激动、这深情,让一代文豪的李白情不自禁地吟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生齐诵)

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点评,指导朗读。)“深”“不及”读重,“送我情”应轻、慢。

师:“不及”即“比不上”,“情”是“情谊、感情”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

(生答: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这么深的情谊就算是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也比不上。同学们,1米=3尺,千尺相当于333.3米,想象一下千尺深到底有多深呢?(引导生从身边的事物比较感受,如:如果一层楼高4米的话,比83层楼还高。)

师:同学们,李白的诗,表达情感毫不掩饰,而是喷薄欲出,一泻千里。所以,才会有——出示课件。师引:《夜宿山寺》中的——生齐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师引:才会有《望庐山瀑布》中的——(生齐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师引:也才会有这流传千古的——(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再读这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一整句又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用“桃花潭水千尺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也运用了夸张。)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板书:情深。关注写法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中的情感。

师:然而,相聚的日子总是过得那么快,李白不得不离去了。站在船头,那湛蓝的桃花潭水深沉、清澈,正好比汪伦对自己的情谊一样,又深厚、又真挚。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在乐曲下伴奏朗读)

齐读——师: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愁。李白和汪伦都是豪爽之人,李白忽闻踏歌而来送别的汪伦,情不自禁地吟诵——(生再齐读)师过渡:同学们,现在对这首诗还有疑问吗?(回应前面的自学提示)

三、拓展延伸,积累沉淀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古诗词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情感丰富,富有图画美和音乐美,是语言中的精品。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抓住“不及”,诗人没有说汪伦对我的情谊像桃花潭水一样深,而是说深千尺的桃花潭水都比不上这份情谊,可见这份情谊已达到非常深的程度,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得愉快、学得活泼、学得有效。

师:古诗《赠汪伦》是唐朝诗人李白即兴为好友汪伦所赋的一首道别诗,字里行间蕴含着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正是因为有汪伦的踏歌送别,才有李白的情动辞发。

师:请同学们通过想象再现诗人与汪伦别离的画面,把“踏歌声”与“桃花潭”作为别离的背景,紧扣“将欲行”“忽闻”“深千尺”“不及”,同时把回忆汪伦用美酒款待李白的描写插进去,以具体生动地演绎“不及”的深层含义。

诗词大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或悲或欢、或伤或喜。我们从诗词中能够读到百态人生,可以览尽世间冷暖,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完善人格,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小学生现在也许不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意思,但谁能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不会幡然领悟此诗中開阔的意境和那份浓浓的友情?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犹如在花的世界中徜徉,染其色、闻其香、尝其味,则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开阔自己的视野。

参考文献:

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M].首都师范出版社,2007.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吟诵延伸想象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吟诵,拥抱经典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