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于繁美,收于简素

2018-07-05 17:44孙桂霞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直观导图课文

孙桂霞

在初春时节,不知你是否注意过一些老叶子扑簌簌落下来的模样。那些四季常绿的树,比如香樟,当春气唤醒了新芽,那些旧年的叶子在风雪的洗礼下、在初阳的照耀下,留下一身繁美的浓浓淡淡的褐色,断了与树干的最后一点联系,飘向大地,却依然保持着它最骄傲的姿态,回望那一树的新绿。

春天可以看到的各种富丽堂皇不胜枚举,一篇课文里可以讲到的各种知识点亦是重重叠叠,教师在选择一堂课应该教些什么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一篇课文有哪些内容可以教。《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写了赵丽宏先生回忆自己二十多年前观看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一位顶碗少年在经历了两次失败之后,顶住压力,其第三次表演终于获得成功的事情。赵丽宏先生创作了很多叙事散文,其中有不少是写人的,他擅长抓住一些富有特征的片段或细节,写出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

《顶碗少年》这篇课文主要是正面描写少年的表演——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又花费不少文字对观众的不同反應——或屏住气,或忍不住拍响了巴掌,或大声地喊起来,加以精笔细描,以及对那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这一重要物品的描绘,都是从侧面烘托了这场比赛的“惊心动魄”。正面与侧面描写交织在一起共同渲染了表演过程中扣人心弦的场景,以至于“有一些女观众索性用手捂住了眼睛”。这样的写作方法在《桃花心木》一文中也有所体现,通过文中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凸显出种树人的用心良苦,也是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一种描写。但《桃花心木》一课只是两条线索并行叙述,相对简单,易于掌握,而《顶碗少年》一课至少有三条线索,且相互交织缠绕,学生不易厘清其中的关系,更很难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这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了这一课的教学难点。仅仅依靠我们日常课堂抓重点句来品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可能会陷于细节描写的狭隘思路中,而不得抬起头来观望整篇文章的结构,或是这么多条主线、辅线一下扑面涌来,会让学生应接不暇而不得要领。解决这个问题的那条小径就隐藏在这繁美而热闹的描写之后,隐隐约约地露出一个边来。

如何化繁为简?活动化教学设计是我们目前课堂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活动为课堂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思维导图刚好是这种活动最为便捷的载体。化繁复的课堂分析为简洁的思维导图,似乎如拨云见日般令人心头一振。

思维导图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从繁复中把要点提取出来,它以直观的图像和关键词语的提炼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出来,而且,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种方法,对于思维导图的运用,大部分学生已是驾轻就熟。但因为这篇课文的线索比较多,若是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要同时厘清三条线索,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因此,每组选择一条线索来加以梳理在时间分配上和内容安排上都会比较合理。

思维导图绘制好之后,就是小组汇报,每个小组由两位代表上台发言。有一个小组采用的是坐标轴的形式,纵坐标表示少年的表演次数,横坐标表示表演过程,但因为一条坐标就要标识出少年的一连串表演过程,所以其图表让人看来有些模棱两可。另一小组则是采用了最简单的流程图,反而能让人对少年的表演过程一目了然。绘制内容跟观众相关的两张思维导图,一张也是采用坐标轴的图式,同样不能很直观地表达观众的情绪反应,而另一组则使用了心电图式的思维导图图式,不仅层次清楚,而且波峰和波谷能直观、形象地告诉读者观众的心理起伏之大,并因其峰与谷的高低错落,亦能让人一眼看出观众从“惊羡”到“陶醉”到最后的“暴风骤雨般的掌声”其心情激动程度的不同。也有小组的思维导图画的是“螺旋图”,亦能把课文中对碗的三次描写呈现清楚,特别还详细地标注了其中一次描写中所使用的拟人修辞手法。通过学生轮番上台把三条线索一一讲述清楚,所有学生对课文的脉络结构已是了然于胸了。

接着可以把三份不同内容的思维导图贴在一起,并提出问题:“课文明明是写少年的表演,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观众和碗呢?”在探讨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几个学生首先发现其中的奥秘,听过他们的发言之后,其他一些学生也会顺着他们的思路慢慢发现隐藏于其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互交织凸显文眼“惊心动魄”的秘密所在。

一段描写繁美又看似缠绕的写作方法,就在这最为简素的“一图一问”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和讨论,发现其中蕴藏的奥秘,这大概就是我们当下的课堂所要追求的一种状态——化繁为简,如同离开枝头的香樟老叶,你蹲下身仔细看它,一年的时光就凝结成那一叶的色彩。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直观导图课文
烃思维导图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背课文的小偷
简单直观≠正确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
几何直观,相时而动有讲究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