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后题为基石,搭建高效课堂

2018-07-05 17:44曹书芳,蔡华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读书课文

曹书芳,蔡华

摘 要:通过分析四年级精读课文后的练习题,探讨了从抓情感基调、抓重点问题、抓关键词及结合时代背景等几个方面研习课后习题,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学与感悟、理解、拓展相结合,以达到学生学习上质的提高。

关键词:课后题;教学标;情感;体会

四年级精读课文后的习题类型丰富,侧重点和考查点各不相同,本文探讨了如何将课后练习融入教学环节当中,以期厘清教学脉络、优化教学思路,同时达到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情感基调,读中感悟

课后练习,均把“读”放在了首位。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四年级精读课文后的练习中明确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等。由此可见,教材注重“读”的训练。因此要根据教材提出的读书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练习。

正视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对于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他们读文能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读书的时候,可以指明这些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错的时候,轻声指出并及时纠正过来。久而久之,养成读书正确流利的习惯。

不同类型文章,采取不同的朗读指导策略。如《桂林山水》写景的文章,可以在学生搜集资料,教师出示图片和录像,学生体会到桂林山水的独特美景之后,采用配乐朗读的方法,读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中彩那天》《尊严》这种故事性很强的文章,需要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从而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金华的双龙洞》则可以通读全文,厘清思路,画示意图,厘清作者的游览顺序,通过做小导游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朗读。

二、抓住重点问题,理解课文

在课后习题中有些贯穿全文的大问题,能体现文章主旨,学生理解往往比较肤浅,停留在表面。如《尊严》一课,课后题:我们来讨论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作“尊严”?从年轻人哈默和杰克逊大叔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在没有深入读课文之前往往把“尊严”理解为尊贵,这只是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进行品味,从而理解杰克逊的话:“别看他什么也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它有尊严。”最后,让学生谈谈在哈默和杰克逊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这一资源,变课文后练习为读书目标,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读书的针对性,进一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启发学生理清脉络,抓住重点,找准主题,从而凸显阅读的整体性,使课堂更为有效。

三、抓住关键词,体会句子含义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存在不少困难。一是面对眼前的句子不知从何处下手去体会理解,容易以偏概全;二是不懂怎样去表达——自己心里知道是什么意思,却说不明白,写不清楚。因此,教给学生体会的方法,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有效途径。

抓住关键词是体会句子的基本方法。如《记金华的双龙洞》的第三题:读句子,说说从带点的部分体会到了什么,并抄写。“随着山势,溪流時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学生看到这样的题,往往只注意了最后一个抄写的要求,而忽略了前两个要求。所以教师做的第一步是引导学生读,通过读让学生发现带点的词,“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宽”“窄”“缓”“急”是对应关系,写出了溪流的形和声。因为山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溪流的宽窄不一,又因为宽窄不同,所以缓急不一,声音也就不同。这样学生就发现了句子之间是因果关系,并且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当时游兴正浓和对山间美景由衷的赞叹,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的含义一定要联系文章思想内容,要注意这句话是在文章什么地方出现,跟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时代背景,体会言外之意。这类句子的表面意思好懂,但更深刻的意思就必须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来。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课后题谈谈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背景,逐步理解句子的意思。即当今世界上很多地区还有战争。只要有战争,这个世界就不会太平,人们就会生活在战争的灾难和痛苦之中。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四、利用课后资料,进行有效拓展

课后安排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触摸春天》安排的阅读链接,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首先向学生简要介绍了海伦·凯勒的事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这一资料的拓展,孩子们不仅认识了一个人物,还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总之,课后题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全方位探索课后题的教学教研方法,巧用课后练习题,优化教学设计,构建好课堂后学习的有效延伸,让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二梅.提高学习效率的“优化课后练习法”[J].华夏教师,2012(9):78.

[2]李智.提高语文课后半时学习效率的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3(6):33.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读书课文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我爱读书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小学音乐教材课后练习使用方法之管见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